走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误区

2020-12-18 04:15朱秋娜
新课程·上旬 2020年22期
关键词:良好习惯误区

朱秋娜

摘 要: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学校教育,学校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现如今的课程教学存在不少误区,这类误区通常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恒心不足、没有自制力等问题。教师在教学的环节中应该如何控制教学难度,掌握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置恰当的教学模式,寓教于乐,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进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以《品德与生活》这门课为例,探究现今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关键词:良好习惯;误区;学生素质培养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品德课承载着教育和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初步养成热爱生活、讲究卫生的好习惯。良好的行为规范不仅有利于学生成长,还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但在具体的教学环节,部分教师由于理解的偏差或是教学方法选用的不当,往往会使得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学走入误区。

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误区

(一)隔岸观火型

部分教师会在教学环节受到教材的限制,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这往往是由于教师自身对于课程概念掌握不到位或者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深入,这部分教师通常是将教材上的案例放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此评析,忽略了学生的主观体验。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没有过多的参与感,学习体验不佳,学习效率也便大打折扣。

例如,教师在讲授“我们小声点儿”这一课时,多数教师会选取教材上的图片或者是网站上相关的视频向学生描述日常生活中应该小声却由于很多人缺少素质使得周围环境变得“吵”起来的情境,例如,学生下课追逐打闹、分组讨论时不听取他人意见,只顾自己表达意见、关门时不注意“砰”的一声关上门等。这样的案例经常在身边发生,但学生都不注意这样的细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小点声,以免打扰他人,这样的行为习惯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但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没有意识到多数时间自己是让学生评述他人的行为习惯,然后通过案例反省反思自身。这样的教学设计好比隔岸观火,多数学生会认为讲课内容与自身无关,听课效率也会下降。教师不妨将班级同学的图片或者视频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自主评述自身行为不正确的地方,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将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互评阶段也是对自身不良习惯的纠正过程,教学效果也会大大提升[1]。

(二)望洋兴叹型

部分教师在教学环节没有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在进行案例分析时选用理解难度较大的事件,使得学生望尘莫及。这样的教学往往不会取得良好的成果,甚至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并不理解这类内容学习的真正意义,学习也便是无用的。

例如,在教学“我们有精神”这一课时,部分教师选用国家领导人作为案例,分析讲解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励志故事以及他们对自身的要求。如果教师止步于此,引导学生学习领导人身上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教学固然是成功的。但倘若在欣赏之余,引导学生学习领导人的言谈举止、学习解放军的军姿,甚至保持几分钟,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无效的,这样的学习只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解放军挺拔的身姿还有优良的作风是他们在长期的训练中养成的,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的,教师这样进行教学设计只会让同学们望洋兴叹。

(三)虎头蛇尾型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是日积月累的,其综合素质评定也不能仅仅依靠考试成绩,还应该参考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判。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较为复杂、难度较大,通常需要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的参与,操作起来也较为复杂。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将教学目标落实十分到位,但在课外,学生的日常行为变得十分散漫,基于教师的无法把控以及情况了解较为片面,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便显得不客观、全面。往往一学期下来,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展便会变得十分困难,最后的评价也会略显粗糙。

例如,笔者在第一年接任这门课程时,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制订了详细的计划,其中包括“按时做好课前准备”“认真完成课后复习”“下课及时喝水、上厕所”“及时做眼保健操”等方面。这样的计划执行坚持了一个学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的日常行为也有所改善。但是在第二学期,便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使计划继续执行。

事实上,有关学习习惯培养以及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更应该持之以恒,以一年或者两年为周期才能够切实有效,但很多时候计划的初衷是好的,由于在执行阶段出现的种种问题,没有使计划执行下去便显得虎头蛇尾[2]。

以上种种,仅仅是部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误区的罗列,实际上在教学环节出现的误区还有许多:如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引导偏差……学生一旦走入培养误区,他们的品德不仅会发生畸形,价值观念产生变化,严重的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而对集体、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为此,作为品德教育工作者,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的德行教育,更应该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创设适合学生成长的环境,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生观,走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误区。

二、走出那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误区的策略

学生的交往对象主要是老师、家长还有同学。伴随年龄的增长以及生活阅历的丰富,孩子与父母教师的关系开始从依赖趋向于独立,不再完全信服成年人的言辞。作为德育教师,应该耐心倾听孩子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观察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找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切入点,然后进行引导。尽量做到动之以情、曉之以理,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倾听同学们的心声[3]。

(一)事“实”、情“真”——针对性强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以及时效性,这样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成效。与其在教学中引用别人的案例,倒不如评判本班同学身上存在行为的优劣,这样能使学生更有参与感。

例如:在“听铃声进教室、专心听讲、大胆举手,及时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等这些习惯的培养中,我们询问同学们应该怎样做?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是应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上课认真听讲等。实际上这样的行为准则,学生内心是十分清楚的,但是行动上却表现为另一套。因此,教师不妨采用现场同步录像或者拍照的方式,抑或是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大家的日常表现通过影像的形式记录下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真实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暴露在镜头中。当教师讲到这一课时,便可以播放相关的录像或者影片,利用情景再现的手法,用事实证明孩子们的确存在一些不良习惯。这时,表现不好的孩子便会觉得十分抱歉,会用更高标准的要求来规范自身的行为,而表现好的孩子则希望再次得到老师的表扬,便会时刻规范自身的行为[4]。

(二)你“做”、我“学”——趣味性浓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欲望不够强烈,上课经常出现走神、不注意听讲的情况,教师不妨多采用现场演示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整理书包、收拾课桌、包书皮的相关技巧,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大家的实践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还能够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一举两得。实际上思想品德课的开设除了需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外,还应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但由于教师和学生年龄的不同,对于问题的思考方式也不一样,若将成人的生活方式强加在他们身上,往往会取得不好的效果。但若是通过同龄人之间的互帮互助,则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干点家务活”这一课时,笔者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总是通过讲解自身的家务经验供大家参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造一个话题性较为开阔的空间供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同龄人之间生活经验相仿,交流时拥有更多的话题。

以叠衣服技巧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多请几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叠衣服的方法,并引导其他同学拿出自己的外套跟着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叠衣服方法。教师还可以通过分组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叠衣服的技巧,其中包含裤子、外套、卫衣等不同衣物的叠放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相关的经验。在这样融洽的学习氛围中,每位学生不仅将学习到的生活技巧付诸实践,还能够与班级内的同学进一步交流,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再者,在交流互动环节,学生还可以讨论自己做其他家务的技巧,丰富自身的经验[5]。

(三)你“教”、我“管”——持续性长

良好的习惯不仅适用于学习方面,更适用于日常生活,适用于家庭。因此,在引导学生养成早睡早起、按时吃饭、不挑食、保持整洁这些好习惯时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多采用家校互动的方式,通过定期评价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评定,以便帮助孩子们养成更好的生活习惯。

例如按时起床、睡觉这样的内容通常都是在家进行,作为教师不可能全过程参与其中。这类好习惯的养成一方面需要学生的自主,另一方面则需要家长的配合。基于此,笔者选择定期和家长取得联系,询问孩子的情况,同时告知家长自己的教学进度以及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希望获取家长的帮助,进而监督孩子,配合老师的管理。同时,笔者还会和要求家长和学生本人每月进行评价,自己依据这类反馈和评价观察学生的生活状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获取更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这门课程的本质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高尚的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环节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因素,合理设计自身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捕捉课堂上有价值的因素,进而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应该将家庭、社会等环境纳入自己的考察范围之内,充分调动课堂外的有利因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潘秋英.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调查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6.

[2]王珊珊.关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3]李乾赐.浅析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J].学周刊,2019(27):115.

[4]陈玉霞.浅谈德育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2019(35):187-188.

[5]马铸和.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2019(20):51.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良好习惯误区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党员干部要养成守纪律讲规矩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学习英语良好习惯培养策略
看病常有四个误区
当前我们对军事体育认识的几个误区
良好习惯与成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