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钢琴艺术的文化内涵

2020-12-18 04:16王浩佳贾争慧
北方音乐 2020年20期
关键词:演奏者文化

王浩佳 贾争慧

【摘要】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创造物,能容纳多种不同的艺术,艺术与文化之间交相辉映。钢琴艺术本身也是文化的产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源远流长的历史特点,这便要求无论教育工作者还是演奏者除了掌握演奏所需的技术外更应兼备基本的文化修养,这是钢琴演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文化;钢琴艺术;演奏者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0-0239-03

【本文著录格式】王浩佳,贾争慧.浅谈钢琴艺术的文化内涵[J].北方音乐,2020,10(20):239-241.

一、文化与艺术

艺术与文化二者之间存在天然的关联,常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二者其中的奥妙。由此可见,没有文化支撑的艺术仿佛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缺少艺术润色输出的文化又显得单调乏味,只有二者相辅相成、互通互鉴才可形成其独特的发展态势。最可贵的是,艺术常以多种不同的形态来展示文化的多样性,如绘画、诗歌、书法、音乐舞蹈等,这些看似不相干的艺术领域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也会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如诗中有画,画中有乐。文化和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创造物,交相辉映,彼此推动。人创造文化并为其赋予深厚内涵,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对于这些创造物认知、把握和运用的程度无不体现着个人修养。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渗透着人,尤其在进行音乐这一艺术活动时,作品的文化内涵及演奏者自身的文化底蕴是艺术呈现的内在支撑。以钢琴艺术为例,由于钢琴复杂的构造及其源远流长的发展脉络,使得钢琴无论在独奏或与其他器乐合奏中都占有不可小觑的地位,因此,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要想演绎的音乐具有感染力,且使得音乐内涵有迹可循,符合逻辑,仅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艺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演奏者对于作品背后文化的学习及体悟。

文学讲究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说法,引用在音乐艺术上时,便成了“琴如其人”“声如其人”。钢琴演奏大师、伟大作曲家李斯特曾说:“钢琴就是我的自我。”深究这狂妄说辞背后的原因,想来不仅仅是李斯特令人惊叹的琴技或是迷人绅士的外形,更重要的是他创作的作品辉煌浪漫且极富个性,能够震撼人的灵魂,蕴含着对后世影响极深的文化韵味。十九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思潮也是充满浪漫色彩的,诗人创作的诗歌讲求音乐性,如歌德在写作之余绘画、欣赏音乐,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也力在体现诗的意境,李斯特则热衷于将文学作品与音乐内涵相融合。笔者就以所研究过的他创作的最伟大的钢琴作品之一《梅菲斯特圆舞曲》第一首论述。该作品也是他最具艺术价值的钢琴作品之一,不仅仅是由于作品本身在演奏时的技巧难度较大,更在于它蕴含着深刻的文学性及思想性。这首钢琴作品的原型取材于一部歌德的文学作品——《浮士德》,是李斯特一生最为钟爱的一部文学作品,为了更好地演绎作品,笔者深度剖析了《浮士德》,发现这部作品意在刻画现实世界与理想信念之间的“矛盾性”“冲突性”,而这种文学思考也在李斯特的音乐作品中展露无遗。在欣赏作品《梅菲斯特圆舞曲》时,不难听到既有对“魔鬼”疯狂、恐怖的刻画,也有对“天使”美好、纯净的憧憬,再由作品反观李斯特本人,仿佛能看到他冲突的个性特征,一面抱着积极向上想要改变生活的热情,一面又怀着失落与躁动的不安情绪。正是这些真实的矛盾不断交织着,促使这种情感从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由此看出,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给予了李斯特音乐创作的灵感,他将自身对文学的体悟用音乐符号记录下来,使平面的文学形象立体化,十多分钟的听觉盛宴蕴藏着绵长的文学情怀,浓缩了文学著作《浮士德》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思想精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就演奏角度而言,笔者看到钢琴艺术直观上是种感性的艺术,是演奏者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后的展现。由李斯特作品的学习,笔者认识到,了解作曲家意图并忠实地再现原作是二度创作的基础,需要演奏者对演奏作品相关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学习。因此,学习音乐作品背后历史文化的发展是每位演奏者修炼文化内涵所必须做的工作。当演奏者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及意图时,刻画的音乐才能更加接近作曲家所想表达的心声,这个学习的过程便是将艺术与文化结合的过程。由于音乐艺术本质上是基于文化构建完成的艺术类型,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不仅如此,不同作曲家对于文化的感悟也极富个性,所呈现的音乐也不尽相同,因此,由音乐表达的文化内涵也呈现千姿百态之势。我在对比学习中西方钢琴作品时发现,文化差异是中西方音乐在刻画方式及表达内容上不同的主要因素之一,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音乐文化发展各具特色,也由此诞生了许多与时代共同发展的作曲家、演奏家。

二、中西方钢琴艺术间的文化差异

钢琴艺术于十八世纪初在欧洲较早得到发展,作品曲库庞大,风格迥异,且审美性、学习性极高。欧洲音乐创作大致划分为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音乐时期、新世纪音乐时期八个时期。在现在很多人看来,古典主义以及浪漫主义时期的发展最为辉煌,也因为在此期间出现了很多对后世影响极深的作曲家而被人熟知。俗话说:任何事物的伟大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两段时期能够达到巅峰,是建立在之前所有时期的创作基础上又加之处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发扬、创新的。

早在古罗马时期,西方哲学家崇尚理性思维,提倡个性的释放,并重视自然和人文的发展,这为西方的文化理念奠定了基础。反映在音乐艺术中便成为西方音乐主要的风格特点,即排斥过度的情感表现,提倡在冷静约束、理性客观的氛围中展现夸张强烈的矛盾冲突。以承前启后的古典主义时期为例,由于其所处资本主义上升期的历史阶段,并受到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平等、博爱、自由”的精神在古典主义时期得以发扬。该时期的作曲家也深受鼓舞,以“乐圣”贝多芬为代表,他创作了大量不朽名作,并被后人称为“向往自由的音乐巨匠”,诞生于启蒙运动时期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便是他歌颂自由与希望的旷世之作。再看其创作的钢琴作品,三十二首奏鸣曲展现了贝多芬早期、中期及晚期的创作特点,由于他身患耳疾,中期的作品尽显与命运抗争的激昂,极具英雄主义色彩,晚期的作品則表达了个人对生活超脱乐观的态度,更具哲理性、思想性。纵观贝多芬的一生,他的伟大在于推动了西方音乐的发展并开创浪漫主义的先河,极具开创性、标志性,表达个人思想且积极向上。由此笔者领悟到,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是以特定的文化背景为依据,并结合作曲家的个性特点创作的,反映了深刻的文化寓意。

相较西方,钢琴在19世纪才被传入中国,由此西方的钢琴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并落地生根。新乐器的出现也促使我国诞生了大量研究并借鉴西方文化的作曲家,他们的创作时期先后分为萌芽、成熟、繁荣三个阶段,经过众多音乐学者近两百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钢琴艺术的发展之路。因此,掌握西方作品的作曲技法的同时结合、探究我国的本土音乐文化是后期作曲家创作的重要课题。对于演奏者而言,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是演奏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宝贵内容。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后又融入西方文化,形成了百花齐放,万家争鸣的特点,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我国音乐的创作及表现手法上也需要从历史、民族、地域等多方面考察。首先表现在旋律特点上,由于民歌的演唱形式及民族乐器的演奏特點,我国音乐主要以单声部旋律来刻画内在的意蕴,如竹笛、二胡作品等;其次,在艺术风格上,中国音乐离不开韵律,由于集体意识的形成,我国的音乐作品在结构上讲求平稳对称,以达到韵与律的有机统一,国粹戏曲的唱腔及板眼便是最好的体现;最后便是意境的刻画,这是最为重要的,受到我国诗歌词赋写意性的影响,音乐作品常将虚实、静动结合来营造想象空间,如空灵静谧的古琴音乐,琴声在展现宁静、悠远意境的同时更是深厚文化意蕴的体现。基于以上特色,我国作曲家在谙熟西方的作曲技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类别的音乐文化元素,融入了民族创作技法,采用民间传统音乐素材,创作改编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然而,即便是同一种音乐元素,由于所处年代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作曲家之间的创作手法也不同,就笔者在本科时期学习的中国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而言,该作品是1939年由“歌曲之王”王洛宾根据一首哈萨克民歌旋律而改编的钢琴作品,因其清新淳朴的气质,桑桐、储望华、张朝三位作曲家先后均对其进行了编创。作为中国钢琴成熟时期代表人物之一的桑桐于1949年创作了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这是我国钢琴音乐史上最早的无调性现代钢琴作品;1999年,储望华又将“紧拉慢唱”式的京剧摇板与小曲结合进行编创;2011年,当代作曲家张朝采用中西结合的作曲技法再次为这首作品增添了新的活力。在学习了这首“历史悠久”的钢琴作品后,不禁感慨于我国作曲家的智慧,正是由于他们对中西方文化的领悟是全面的、至深的,才能将一首短小的民歌旋律创编成一部部有血有肉的钢琴作品。由此可见,我国深厚的文化内涵与钢琴艺术的结合是作曲家们创作的不竭源泉,同样也是演奏者在演绎中国作品时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我国钢琴演奏者的艺术之路

对于钢琴演奏者而言,学习、演奏无论西方作品或是中国作品时,了解作曲家的个性及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是把握作品风格的重要依据。当然,想要提高钢琴艺术的境界远不止于此。著名钢琴家克劳迪奥·阿劳曾神采奕奕地谈道:“我感到自豪的是能从一切阅读中汲取营养。我热爱书本——历史、美术、心理学、哲学、小说、诗歌、科学……我在一切作品面前都是谦虚的,它们经常激起人们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纵观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家,无一不是爱好广泛、文化渊博的典范。如学者型“古典音乐大师”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他不仅掌握精湛的钢琴演奏技艺,对于钢琴理论、录音技术方面也通晓十分,更为重要的是对其他门类知识的热爱,他对文学、建筑、历史等领域都有独到见解,正是多元学识的不断沉淀让布伦德尔的演奏极富想象空间且充满灵性。由此引发笔者的思考,如何使我国的钢琴演奏艺术保持长远的发展成为需要正视的问题。笔者认为,演奏艺术离不开演奏者自身对技艺的夯实,同时,施教者对于演奏者的艺术教育及艺术影响也十分重要。首先,无论是演奏者(学生)或是施教者(教师)双方都需要抛弃重技轻艺的观念,才能让演奏者的演奏艺术良性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前从和声、曲式结构、演奏中的技术难点等角度全面地分析作品,对作曲家生平及所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探究,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演奏者加以潜移默化的引导:想准确的表现不同风格、内涵的作品,技术训练是必要的,但比练习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地学习所演奏曲目背后不同领域的文化,以此为理论基础才能准确地诠释作品。若没有文化及理论基础做支撑,再出色的技术也无法准确表达内心的情感,甚至会闹出“音不达意”的笑话。其次,演奏者作为钢琴艺术的直接传达者要勤思考,为何我国青年演奏家们在成名前留学海外,仅仅是因为环境、教师资源更加优渥吗?在笔者看来,追根溯源地学习西方文化才是根本。受到西方艺术熏陶的他们在学成后不忘回报祖国,带动我国演奏艺术不断向前发展。伟大的艺术家、教育家傅聪先生不仅在琴技与音乐理解上境界高深,更可贵的是他在深刻领悟西方文化精髓的同时运用中国古典文化去诠释作品,最终使他成为大家。由艺术大家反观演奏者自身,不是人人都要留学海外才能走出艺术之路,而是在有限的能力内努力钻研每一部艺术作品,在分析作品本身之外可以拜读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或名人画作。柴可夫斯基大赛选手安天旭提到,他在课余时间不仅会从俄国文学中获取养分,也会阅读大师传记,在文化与艺术上的积淀成就了他自身的修养。因此,对于我国的演奏者而言,不仅要重视我们自身固有的民族特性及时代性,还要以掌握好中国文化为根基去积极借鉴西方文化,探索出顺应时代且适合自己的钢琴演奏道路。最后,笔者以为,漫漫演奏艺术之路上坚定初心极其重要,就如伟大的音乐教育思想家傅雷曾提出的教育观点:“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三个范畴意味着三个不同的高度。由此看来,良好的个人品质是开拓钢琴演奏者发展之路的根基,执着、纯粹的品质是铸造艺术家人生轨迹的核心,无论身处恶劣或是骄奢的环境中都能不卑不亢,踏实不渝地探索艺术之路,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家。相较前文而言,最后的这点更加重要。

四、结语

艺术与文化看似不相干的领域,其间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以钢琴艺术为例,它是包容性、时代性极强的艺术种类,是历史的产物,更是文化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毋庸置疑,演奏者作为钢琴艺术与听众之间的纽带,需要准确把握作品表达的情感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才能向世人传播音乐文化。因此,要想走上演奏艺术之路,钢琴演奏者要在学习演奏技巧的同时重视文化知识的积累,若文化内涵匮乏,为听众带来的音乐审美也势必是狭隘的。经由学习、写作,笔者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钢琴文化中具有同等的存在价值与研究价值,因此,笔者决心要做具有音乐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化人”,而不做只会弹琴却没有思想的“机器人”。坚定地走好艺术之路,让钢琴文化发光发热,释放它的艺术魅力,生生不息地屹立于世。

参考文献

[1]张立鸿.对培养钢琴演奏者综合素质的探讨[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0

[2]阎冰.中华民族文化意识觉悟的例证——中国早期钢琴音乐创作探微[J].音乐创作,2018

[3]李经.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谈傅雷的音乐教育思想[J].中国音乐教育,2009

[4]赵娟.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之文化阐释与建构[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王浩佳(1996—),女,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演奏者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二胡演奏者的合奏技能探究
高职钢琴教学中演奏者的乐感培养
浅谈双簧管演奏者的乐队角色意识
谈二胡演奏员的放松
浅析心理活动对钢琴演奏的重要影响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