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萌生 汤 强
心理应激作为一种通过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对社会个体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应激的发生与人格特征、自我和谐状态、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有很大关系,焦虑、抑郁是人们在应激状态下最常见的情绪反应。①胡光涛等:《执行维稳任务军人个性、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年第19期。就心理应激的影响和作用而言,冯正直认为,应激反应既有积极正向的作用(适应性战斗应激反应),即促进参战人员儿茶酚胺激增、能量释放、警觉性提升、反应快速、记忆和学习加强,提高参战作业水平和作战能力;也有消极负向的作用(非适应性战斗应激反应),参战人员表现出惊恐、视野狭窄和听觉排斥,直接导致非战斗、战斗减员的“显性危害”,也间接引起参战人员判断决策失误和技战术水平下降的“隐形危害”,最终引起战斗的失利甚至整个战争的失败。①冯正直、王佳:《战斗应激反应的研究进展及展望》,《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研究发现,身处抗疫一线的民警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如何正确认知一线民警心理应激现象及其危害,对于抗疫一线民警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调查发现,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够转化或降低心理应激的消极负向作用,缓解一线民警产生的心理焦虑、内心抑郁、习得性无助及认知障碍等,进而避免一线民警产生回避与逃避、敌对与攻击、退化与依赖等行为,保障抗疫工作顺利开展。
抗疫工作开展以来,各级公安机关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与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和大量付出相比不对应的是,学术界对一线民警在抗疫工作中的现状、地位和作用关注度并不高,尤其在心理应激维度研究方面。这既有学术界反应时间延迟维度的因素,也与学术界长期忽视与警察相关选题的深度研究有关。Langworthy和Travis认为“因为专业文献中很少有涉及警察服务的研究……缺乏警察服务活动的详实数据表明警察和公众都不太重视警察的服务角色”②Langworthy,H.R.& Lawerence,Travis III,F.(1994).Policing in America:a balance of forces,New York:Macmillan.。抗疫工作中,一线民警不仅要承担超负荷的工作量,还要面对复杂的疫情环境、集中隔离人员的大量聚集、执法对象频繁的心理波动,同时冒着新冠肺炎感染的风险,使得部分一线民警容易出现应激性心理反应,进而产生相应的应激生理、应激心理、应激认知及应激行为。为深入了解抗疫期间公安机关一线民警的实战状况、破解心理应激对一线民警和抗疫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江苏警官学院课题组于2020年2月15日至20日,利用网络平台,面向全国公安民警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下一线民警心理认知与执法行为”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设计了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含二级指标9项)、调查对象日常生活与工作状态(含疫情防控工作以来所做的具体工作、工作中佩戴的防疫装备情况、个人日常生活习惯与工作状态、工作中接触到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情况等,二级指标32项)、调查对象心理认知及评价(如心理活动变化情况,对于家庭、单位、社会等评价在意程度,对于打赢战疫的影响因素的认知,含二级指标24项)、调查对象执法行为(如执法工作遇到的相关涉疫警情、相关涉疫警情处置情况、从战疫的角度分析疫情带来的影响,含二级指标28项)以及开放式问题(1项),共计4项一级指标、94项二级指标。调查问卷采用了单选题、多选题、矩阵单选、矩阵多选、矩阵量表、多级下拉、开放式问题等方式。
调查问卷累计回收1104份,其中有效问卷1075份,问卷有效率达97.37%。总体上看,参与问卷调查的一线民警(以下简称民警)分布在全国各个省份,东部省份占89%,西部省份占7%,中部省份占2%,整体上能够体现全国公安机关抗疫大局。为弥补问卷调查可能存在的信息缺失以及因技术因素导致样本分布不平衡的情况,课题组采取了结构性、开放式电话访谈形式予以解决。研究成果撰写借鉴社会学“过程—事件”研究范式,通过个案访谈形式呈现一线民警心理状态及工作样态。
根据调查,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民警以男性为主,占84%;年龄分布在18-60岁,以40岁以下的中青年为主力,其中31-40岁占38%、30岁及以下占34%、41-50岁占23%、51-60岁占5%;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占71%,未婚次之占28%,其他最少占1%;大部分是中共党员占75%,共青团员次之占20%,群众最少占5%;从警时间以2-10年及11-19年为主,分别占36%、28%,其次是20-30年占18%、1年及以下的占15%、31年以上的占3%;这支队伍受教育程度较高,以本科为主占77%,大专较少占10%;工作单位以基层派出所、县(区)公安局为主,分别占37%、30%。需要说明的是,公安部、省公安厅及市级支援一线抗疫的干警未单独统计。
综合分析,参与问卷调查的民警对参与疫情防控思想认识比较统一,对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充满信心。同时,问卷调查也反映出民警在抗疫中面临不少因疫而生的新情况、新问题。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民警工作的重点主要有行业场所管理、上门清查、卡口守点、治安巡逻、数据报送、警务宣传、打击利用疫情进行的犯罪活动等警务工作,在社会治安管控、开展社区疫情防控、疫情期间突出违法犯罪打击、社会秩序稳定维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数据显示,疫情期间民警普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民警心理应激的广度和深度。
1.民警防疫装备普遍单薄。对民警抗疫的装备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地公安机关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向民警提供相关物资,在抗疫装备的种类和数量方面差异较大。调查显示,有 56%的民警认为单位后勤物资供给与一线需求不匹配、警方抗疫物资保障严重不足,有 61%的民警在抗疫过程中以佩戴普通口罩为主,有2%的民警自制抗疫装备,另有0.84%的民警未佩戴任何抗疫装备。详见图1。
图1 民警抗疫装备佩戴情况柱状图
2.民警制式防护装备供给严重不足。一线民警佩戴医用口罩、护目镜的比例为 43%,穿着制式防护服的仅占5%,对于一线民警而言防护服是一件奢侈品。也有部分民警认为,执勤时做好基本防护就行,穿着制式防护服没有太大必要。
3.抗疫装备不足影响警务工作正常开展。抗疫装备的保障整体薄弱,不仅增加民警心理应激反应、威胁民警身心健康、影响民警正常警务工作的开展,而且增加病毒传播风险,不利于疫情防控工作大局。Stenseng和Phelps的研究表明,良好的工作状态能促使个体在工作中获得积极的结果,而在这些工作领域中所经历的积极成果又会导致更高水平的满意度与积极性。①Stenseng, E, & Phelps, J.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e Role of Passion and Life Domain Outcomes.World Leisure Journal, 2013,p.55.有民警认为,专业防护装备不足既会影响到防疫工作的开展,也会增加民警被感染的风险,缺乏防护装备的民警心理和工作状态存在波动的情形。Martin和Horn认为,这对当事人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以及积极增强自身的情绪体验有负面影响。②Martin, E.M., & Horn, T.S.The Role of Athletic Identity and Passion in Adolescent Female Athletes.The Sport Psychologist, 2013,p.27.有91%的民警对家人的传染风险很在意。有民警表示“我们工作上的困难好克服,所里也根据实际情况配发了一些口罩,但家人就不好办了。下了班你得回家,很多时候你也不知道是不是接触到了感染者或者是疑似者,我们对这个是最担心的。”
有学者认为,应急状态下公安民警的身体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患病警察比例大、一线实战单位警察健康状况差、中青年警察患病多、警察患病呈逐年增长趋势。①赵艳华、陈斌:《民警健康保障体系构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1期。调查数据显示,抗疫工作的应急状态在给民警带来巨大工作量和工作强度的同时,也会触发其心理应激反应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到民警抗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1.工作量因疫大幅增加。许新源、邱乾隆认为,警察的职业压力重负容易降低警察健康水平,增加警察“过劳”风险。②许新源、邱乾隆:《论警察职业压力与疏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调查显示,有 73%的民警认为自己的工作时间、69%的民警认为自己的工作量因抗疫而大幅增加,且短期内无法减少或降低。有 23%的民警认为,多头统计、重复统计、频繁统计给民警带来巨大的数据负担,并认为数据报送占用很多的工作时间并且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关于数据报送,不同部门的口径不一样,他们一会要这个一会要那个,你不报不行、报晚了不行、不按格式报不行,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对于工作量加大后的频繁上班,有民警自嘲这增进了邻里和谐:“防控工作开始后,我要去加班,小区门口负责防疫检查的大爷大妈和邻居都很好奇,他们说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天天出门,不要命了。我就和他们说,警察不上班哪能行的,他们也就理解了。一来一去地,我现在都是我们小区的名人啦,大家见面都会打个招呼。”
2.工作强度因疫显著提升。Carbonneau和Vallerand调查发现,繁重压力之下的员工可能因为与其他活动产生了冲突,感到身心疲惫、能量被耗尽,由此对工作日益丧失激情,最终导致职业倦怠。③Carbonneau, N., Vallerand, R.J., Frenette, C., & Guay, F.The Role of Passion for Teaching in Intra and Interpersonal Outcome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8, p.100.调查发现,67%的民警认为,自己的工作强度变得比正常情况大得多,正常的工作状态受到了影响。有民警认为,抗疫工作中工作强度最大的是行业场所管理,“最难的是家庭棋牌室,这很隐蔽,你前脚走他后脚就集合继续(打牌)了,你得反复去看。”对于工作在流动人口较大、人口较为密集地区的民警而言,上门排查和人口清查的工作强度同样非常大。“出租户的清查和清理工作也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得去好几回,去一次就解决问题的情况基本没有。”
1.个人卫生习惯日益优化。抗疫工作开展以来,民警个人卫生习惯因疫而变,有些行为更加有利于身心健康,有些则起到负面作用。研究认为,身处抗疫前线的警察在应激状态时,往往产生非常态的行为表现,如对个人卫生的重视程度、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对吸烟依赖的程度等。有学者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取向及其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的,离开了社会以及社会行为的因素,人们疾病的产生与发展往往无法得到根本的解释。④王召平、李汉林:《行为取向、行为方式与疾病》,《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与抗疫工作量及工作强度大幅增加相伴随的是民警吸烟情况的变化,受心理应激对身体需求的影响,有 72%的民警表示吸烟数量和频率大幅变化,有部分民警表示因感染新冠肺炎的不确定性而减少了吸烟的数量。有 91%的民警洗手频率、42%的民警更换衣服的频率因抗疫而大幅增加。
2.个人饮食习惯发生波动。熊素红基于心理模拟“具身”方式研究饮食消费行为,认为心理模拟既能促进进食也能抑制进食。⑤熊素红等:《具身认知视角的饮食消费行为》,《心理科学进展》2020年第3期。这在民警身上得到了体现。有21%的民警每日用餐次数大幅减少,“有时候是嫌麻烦,干起活来精神一紧张也觉得不饿;有时候是因为出警的时间不固定,回所的时间也就不固定,回所里后过了饭点,还要处理一些后续的工作,忙起来也就不想吃了。”有7%的民警每日用餐量大幅减少,“有的同事是从家里带的盒饭,随便热一热就吃了,吃得很简单。我们领导还开会专门说了这事,动员大家把饭吃好,但这是没办法的事。可能这段日子过去就好了,吃饭就正常了。”另有民警表示用餐的方式变化很大,用餐时保持距离成为常态。
公安机关警察的心理健康与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密切相关。数据显示,防疫期间民警心理饱和现象较为突出。有研究认为,一方面公安机关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普通人群,与军人相当①李艳青等:《中国公安机关警察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心理科学进展》2016年第5期。;另一方面,在应急警务处置过程中,民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也会表现出麻痹轻敌、恐惧畏险、缺乏灵活应对能力等消极心理应激状态,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任务的顺利完成。②郑威、梁宝平:《应急警务工作中警察消极心理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3期。有56%的民警因无法确定工作对象是否为疑似新冠肺炎患者而大大增加了心理压力,有 60%的民警心理压力因抗疫而增加,“疲”“倦”“燥”“烦”的心理状态在民警中普遍存在。
调查显示,有 50%的民警认为身体健康压力大幅增加。李少华认为,长期处于角色冲突中的员工心理资本会逐渐下降,进而产生负面影响,如工作满意度降低或工作倦怠感的增加等。③李少华:《一线服务员工的心理冲突调节》,《企业管理》2017年第7期。对于一线干警而言,警察的角色是多元的,在民众眼中他们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保护神”,在犯罪分子眼中他们是“打击社会病毒的白细胞”,在医护人员眼中他们是“值得背靠背战斗的战友”,但民警也是有生活、有情感的社会个体。抗疫过程中民警时常面临各种不同的突发状况,各种疫情风险难以事先预料,在面对之前没有遇到过的新型传染病毒时,尤其是在面对疑似病例或者无法判断执法对象是否感染的情况下,这些危险及其危害就变成了未知挑战、不确定性和大概率风险,进而会影响到干警的执法认知和行为方式。李彦章认为,个体在面对应激事件体验造成内心冲突时,自我的不和谐状态是导致心理应激,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④彦章等:《野战部队军人自我和谐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第22期。在这种情况下,干警往往只能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和掌握的信息进行判断,被动地调整应对方式。
调查显示,有 48%的民警对于所在单位防疫后勤保障力度非常在意,认为这一因素影响到民警抗疫时的军心稳定和抗疫实效。Bakker认为,职业冲突与工作满意度的负相关关系表明,个体的工作量越多,社会角色越复杂,其产生的冲突也就越频繁。⑤Demerouti, E., Bakker, A.B., & Schaufeli, W.B.Spillover and Crossover of Exhaus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Dual-earner Parent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5, p.67.调查表明,48%的民警认为,社会舆论压力因抗疫而显著增加;有民警认为社会应该对警察在抗疫中的工作有积极回应。“一线民警对于社会的评价是很在乎的,总体上还是很希望社会多关注警察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誉,多从正面来宣传我们。”
Dickerson 和 Kemeny(2004)在对208个应激相关的实验室研究进行元分析后发现,不可控制感和社会评价威胁是诱发个体社会心理应激反应的重要情境因素。任曦的研究团队认为,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以社会角色来定义自己,更看重自己的社会关系。⑥任曦等:《社会支持缓解高互依自我个体的急性心理应激反应》,《心理学报》2019年第4期。调查显示,民警对于社会评价的期待和认可度影响着他们对社会的反应,有民警认为社会不能仅对医护人员有优待,也应关注民警的辛苦付出。“有一个省份发出了公告,参与防疫工作的医护人员可以免费参观该省的旅游景区。这个事件在基层民警中有一定的反响,其实兄弟们对这个免费不免费并不在意,只是想社会对我们有一个积极的回应。”
研究发现,工作与家庭冲突对个体、家庭和组织都会造成消极影响,Carbonneau和 Vallerand等调查发现,职业倦怠与“强迫激情”呈正相关,与“和谐激情”呈负相关。①Carbonneau, N., Vallerand, R.J., Frenette, C., & Guay, F.The Role of Passion for Teaching in Intra and Interpersonal Outcome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8, p.100.繁重压力之下的民警可能因与其他活动产生了冲突,从而感到身心疲惫、能量被耗尽,由此对工作日益丧失激情,最终导致职业倦怠。有48%的民警因家人及亲属对其工作危险性的担忧而增加了心理压力,48%的民警认为来自家庭的压力大幅增加。有民警认为来自家庭的压力是他们最为关心的,甚至出现家人越是支持民警工作他们心理压力反而越大的情况。研究发现,二者产生的交互作用对民警的影响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方面,随着网络信息通讯与文件处理工具的发达和广泛使用,许多工作不再受工作场所、时间的限制,结果使得员工面临比以往更多的工作家庭冲突②林彦梅、刘洪、王三银:《工作边界强度与工作压力的关系——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3期。,民警更易将工作带回家,这不仅导致其个人的工作满意度、幸福感下降,组织绩效也会受到负面影响。③AMSTAD F T,MEIER L L,FASEL U,et al.A meta-analysis of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various outcomes with a special emphasis on cross-domain versus matching-domain relations.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2011,Vol.16, No.2,pp.151-169.另一方面,“溢出—交叉传递效应”模型认为,工作压力会导致个体产生“工作—家庭冲突”,而“工作—家庭冲突”会使配偶面临更高的家庭生活压力,最终导致情感耗竭,婚姻满意度、配偶的幸福感等降低。④王贝等:《工作与家庭冲突:压力的交叉传递效应》,《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年第10期。民警防疫过程中对执法对象及工作环境可能产生的风险具有不可预知性,这对民警而言压力非常大。
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民众的心理、行为都产生很大影响,民众的心理应激状态使得一线民警的执勤执法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肖巍认为,诸如“非典”疫情类的公安卫生安全事件的防控工作提升了社会对警察作用的认知,公共健康离不开警察,他们与医生一样是公共健康体制的一部分。⑤肖巍:《从“非典”看公共健康的意义》,《哲学动态》2003年第7期。调查显示,总体上看,一线民警普遍认为警民抗疫目标一致、广大民众积极配合、执法环境整体良好、对于疫情带来的影响普遍持乐观态度。70%的民警认为,民众对警务工作配合度不断提高;有72%的民警认为,疫情发生以来常规的违法、犯罪行为减少了,网上追逃人员主动归案的多了;有 50%的民警认为,警民关系更加和谐,群众给予了民警执法更多的理解支持。
现实生活中,不同群体间存在的物理隔离、程序隔离、观念隔离等,不仅在空间上拉开了群体之间的距离,加大了群体沟通的难度,也使不同群体在心理上更加疏远。⑥潘莉、葛玲:《当前社会群际心理冲突及其调适策略探讨》,《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有民警反映“抗疫举报”甚至“恶意举报”的情况很多。一方面,部分群众在面对严峻疫情时心理应激反应明显,容易出现心态复杂、焦虑恐惧、情绪激动的情况,对疫情管控措施往往发生反应过度、行为失控甚至正面冲突等情况;另一方面,部分群众存在“仇富”“仇官”“仇警”心态,认为自己在这个社会上“虽然吃得饱,但是吃了亏”,汇成了一种烦躁、反感、怨恨的社会心态⑦殷昭举:《中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社会学评论》2014年第3期。,致使辱骂警察(占10%)、袭警(占3%)等语言、肢体冲突不时发生。虽然这给民警执勤执法带来不少挑战,但民警在处置过程中多采取克制态度,有29%的民警对于辱骂警察的行为仅采取批评教育或警告的处理方式。
研究发现,民警执法公信力作为公安机关执法的基石,其程度强弱决定了公安机关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①陈秋菊:《合作治理理论视角下警察执法公信力提升研究》,《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抗疫工作开展以来,虽然个别暴力执法、野蛮执法、选择性执法等现象造成了民警执法的难度加大、执法成本增加、民警自身压力增大,从而影响到民警抗疫执法公信力的丧失。但民警整体文明执法水平在不断提升,数据显示,对直接妨碍疫情防控措施的行为,民警会根据《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严格执法,对聚众活动或集会(占20%)、不接受隔离(占17%)、逃避检测(占14%)、不登记信息(占7%)的行为,视情形给予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
赵克志指出,对一线执法执勤民警、辅警,要尽最大可能配齐防护装备,做好安全防护和后勤保障服务,使队伍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旺盛的战斗力。在防疫物资总体紧缺的情况下,各级公安机关应尽最大努力、动员最广泛资源,积极调配、筹措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防疫装备,优先保障一线民警需要;切实做好工作场所消毒,减少一线民警感染的风险;杜绝不必要的入户调查;始终将民警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在抗疫装备无法保障民警生命健康的情况下,原则上不应安排出警;建立健全民警防疫物资应急保障长效机制,将警务工作必须的防疫、防化等物资纳入单警装备的列装目录中,做到“平时储备、战时应急”。
公安机关要借助信息化技术的广泛运用,确保科学决策,提高指挥能力;②张弘等:《社会治安防控与政府应急管理协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强化管理、科学调度,实现抗疫指挥一体化,避免多头指挥、简单指挥、朝令夕改、浪费警力。公安机关在内部要强化各警种合成作战,强化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在各个行政区域之间强化区域警务合作机制,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发挥在党的统一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③孙正、赵颖:《公安机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决策框架初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发挥公安大数据作用,最大限度减少民警的“数据负担”;推广“枫桥式派出所”经验,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有效缓解民警与执法对象的矛盾张力,切实减轻民警工作强度。公安机关要加大战时从优待警力度,用足政策增加对民警的激励,关爱民警家人,用物力保障提升其家人对民警工作的支持力度,进而减轻其心理压力;落实送保险上门、净菜工程、子女看护等措施,免除民警后顾之忧。同时,公安机关要做好与属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协同,明确公安机关的角色定位,避免“公安急属地不急”“公安不动属地不动”情况的出现。
各级各地公安机关需要不断摸索、把握流行疫病防控与维护社会良性运作之间的平衡点,如果发现高估了风险,就要适度放宽应对手段;如果发现低估了风险,就要适度加强应对手段;尽可能做到民警任务安排张弛有度、松紧结合,让民警的抗疫工作有适当的缓冲;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切实减少非警务活动,合理安排民警调休、轮休,预防民警PTSD的发生④Livanou M, Kasvikis Y, Basoglu M, etal.Earthquake-relate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associated factors 4 years after the Parnith aearthquake in Greece.Eur Psychiatry, 2005, Vol.20,No.2,pp.137-144.;要扎实做好战前动员,提前将疫情期间民警工作可能面临的风险、挑战以及应对策略等详细告知民警,增强其抗疫信心,舒缓其心理应激压力;针对民警疫情期间承担的不同工作任务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和服务;多维宣传公安机关抗击疫情的担当奉献,正向激励民警,摒弃“拍照式抗疫”“打卡式抗疫”宣传模式,采取民众(尤其是网民)能够接受的方式宣传民警抗疫工作状态和先进典型,讲好民警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扩大社会公众对民警的知晓度、包容度、认可度,提升警方公信力,为民警抗疫营造良好社会舆论环境。
应急决策管理能力是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运作的关键。公安机关应进一步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预案,细化涉疫防控案件处理规范、管理办法、装备水平;动态调整应急响应预案规定的时段界限、适用范围,为民警更有针对性地执勤提供支撑;做好应急状态下民警执法能力素质培训,加强民警对涉疫违法犯罪相关法律规定和案件处理的专门培训,助力民警更从容、更精准地执勤执法。警察执法容错机制是限制警察权与维护警察权威之间的平衡器,既有利于完善警察管理制度,又有利于保障警察执法权益。①李侠等:《警察执法容错机制及其构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公安机关在应急状态下应适当放宽容错机制,加强对民警执法行为的心理疏导,督促民警在疫情期间复杂严峻的特殊环境下,始终保持理性、平和地文明执法,维护良好的执法形象。公安机关要坚决贯彻落实依法科学有序防控要求,准确把握《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精神,严禁过度执法、粗暴执法,始终坚持依法履行职责,树立法治权威,引导公众自觉遵法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