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贞丰县第一中学 王 斌
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往往会习惯于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的思维只能按照教师给出的方向和范围发展,最终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自主学习能力不高等严重问题,不利于学生长远的进步。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运用思维导图展开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敏感度,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下面,我将针对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展开一番具体的阐述。
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大多会利用快下课的少量时间进行简单的节课复习活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和回顾,从而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结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复习的效果,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开展这一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制作思维导图,达到完善学生个人思维的目标。
比如,在学习“不等式”这一节内容时,在节课复习的过程中,我首先选定不等式作为绘图主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对中心词进行扩展,制作成一张思维导图。学生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审视自己已经掌握到的与不等式相关的知识,如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并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将脑海中散乱的知识重新组合,形成自己熟悉并能够熟练运用的认知结构。在学生制作完基本的思维导图后,我再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我制作的思维导图,并再次向学生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加深学生的印象,鼓励学生对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适当的标记和修改。这样,通过思维导图在节课复习中的有效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对这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课程改革强调整体性的教学,促进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在经过了一阶段的教学后,教师应当及时地帮助学生进行复习活动,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有助于减轻学生后续的复习难度,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章节复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技巧。
比如,在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的相关知识后,我引导学生制作了相关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首先确定好思维导图的中心词是一元一次方程,下一层次分为方程的有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知识梳理和学法指导三个部分,方程的有关概念下分为等式、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四个部分,一元一次方程知识梳理下分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等部分,学法指导下分为找等量关系的方法、一般步骤、常见思维误区、常见应用题范围……这样,通过思维导图的使用,学生对其中涉及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概念可以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学会思考。
中考数学复习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关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使用到专题复习的策略,让学生形成专业的数学解题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学生的复习效率,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复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中考数学复习的整体效益。
比如,在进行以“函数”为主题的专项复习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本次复习过程中要回忆的所有内容。思维导图以函数为中心词,下分为函数的基本知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四个部分,二次函数下面分为二次函数的定义、二次函数的图像以及性质、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二次函数的应用等部分,反比例函数下面分为反比例函数的相关概念、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方法、反比例函数的实际应用等部分……这样,通过一张简单的图示,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全部呈现,有助于提升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和效率,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牢固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文针对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展开了叙述。初中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思维导图与数学教学的有效结合能够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促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使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构建科学的数学知识体系,完善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