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市洛社镇雅西小学 陆英华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极力倡导的一种教学思想,他主张“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强调了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强调了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教”,更要注重学生的学。 陶先生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紧密联系生活与学生实际情况,大力倡导和实施“教学做合一”这一思想,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完成观察、体验、反思、总结、应用等实践活动, 实现数学概念的有效建构。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谈谈个人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教学片段1]
师:这是一个五角星,你能指出五角星的5个角吗?
(两名学生都只是指出了五角星的顶点,PPT随即隐去五角星的边,只留下5个点)
师:咦,这是角吗?这明明是5个点呀!到底怎样的才是角呢?同桌交流一下,我们是不是漏掉了什么?
生1:点的旁边有两条线。
生2:指角的时候要把这些“点”旁边的两条边一起指进去。
生3:从这个点出发有两条边,这两条边连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角。
……
师:原来,角是由一个点和从这个点出发的两条边组成的呀!现在谁能再来指一指五角星上的角呢?
(学生指出五角星上的角,PPT随即描出五角星上的5个角)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若能找准学生对新知的原有认识切入教学, 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课前通过谈话, 笔者发现他们对角并不是一无所知,而是有自己的理解,但大多只是停留在“角是尖尖的”这个层面,所以大部分学生在指角时,只会指出角的顶点处,认为这个尖尖的点就是角。 这种原有经验, 一方面能够支撑学生去认识角和角特征,但另一方面又干扰了学生对角进行全面认识。 在教学时如果摒弃学生的这一原有经验,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就无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对知识进行更全面而正确的掌握就会遇到阻碍。 因此,当学生表达出自己对角的原有认识后,笔者没有直接否定或抛弃学生的原有经验,而是把这种经验真实还原,通过“·”的出示与观察,让学生质疑原有经验,产生了“到底怎样的才是角”的求知愿望,为认识角找到了正确的起点和行进方向。
[教学片段2]
师:大家的学具盒里有两根蓝色小棒,把它们钉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活动角。学习小组长说口令,其他组员做动作。
师:口令1——把角变大、继续变大。
师: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生:我把两条边拉开,角就变大了。
师:口令2——把角变小、继续变小。
师: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生:我把两条边合拢,角就变小了。
师:每个小组的同学说说看,通过这个小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生1(小组1):把活动角的两条边拉开,角就变大了;把两条边合拢,角就变小了。
生2(小组2):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小结):对!角是有大小的,两边张开大,角就大;两边张开小,角就小。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探索欲强,教师要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设计适合他们“做”的探索活动。 本节课,要让学生对角建立清晰的概念,并了解到角是有大小的,这也是角的本质属性之一。 陶先生认为,动手、观察、实验等都是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堂中通过活动角的操作,让学生感受角有大小, 并让学生经历动态操作过程获得体验,明白“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片段3]
(PPT出示一个60°的角)
师:看,这儿有个角,要让这个角变大,你准备怎么做呢?
生(异口同声):把两条边拉开!
(PPT动态演示,验证方法可行)
师(设疑):如果把两条边延长,角会变大吗?
(众生意见不统一,有些认为会变大,有些认为不变,有些比较迷茫……)
师: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张作业纸,上面就有这样一个角。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一起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在作业纸上操作测量,得出结论:角没有变大)
师:为什么两条边变长了,角却没有变大呢?学习小组的成员们一起讨论一下。
生1(小组1):因为两条边的开口还是跟原来一样大。
生2(小组2):因为角的两条边虽然延长了,但张开的大小没有变化,所以角没有变大。
师(追问):如果还是原来这个角,把它的两条边缩短,角会变小吗?先小组交流,再跟大家分享你们的想法。
生1(小组1):不会,因为角的两条边虽然缩短了,但张开的大小没有变,所以角不会变小。
生2(小组2):不会变小。刚才我们把角的两条边延长了,角还是跟原来一样大;如果把延长的部分用橡皮擦掉,就好比把边缩短了,那么角就回到了原来的样子,还是一样大。所以把边缩短了,角的大小不变。
师: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在作业纸上验证一下。
(学生操作验证)
师: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
生1: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生2:角的大小跟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生3:角的大小只跟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边张开大,角就大,两边张开小,角就小。
师:你这个“只”字用得太好了!
……
为了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及高效性,教师要遵循“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让学生在“做”中思考探究,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在“做”完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建构完善知识体系,并把知识和方法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创新思维的能力。 本节课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笔者设计了一个“变变变”的游戏,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验证、比较、思考、辨析等数学思维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层面理解,角的两条边延长或缩短,角的大小不变, 初步感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的设计, 内容简单但蕴含的思想不简单,学生的理解基本到位而又不越位,很好地诠释了本节课关于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要求。
[教学片段4]
(PPT出示:图书角、牛角、五角钱)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了角,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角”,这些角和我们今天学的角是否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①这是班级中的图书角,这里的“角”是什么意思呀?
生:这个角是一小块地方、一个角落的意思。
②小牛头上的角跟今天的“角”一样吗?
生:牛角是指牛头上长的一个东西。
③一年级的时候我们也学过角,跟今天学的角是一个意思吗?
生:五角钱上的角是指人民币的一个单位。
师:谁能来说说数学上的角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生:今天学的角有一个顶点,还有两条边,这两条边是直直的。
师(小结):数学中的“角”是一个图形,它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
“教学做合一”提倡在生活中参与实践和学习,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论”的基本观点之一。 由此,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氛围中感知与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 “角”作为数学中一个平面图形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某些物体上所谓的“角”不是一回事。课堂中笔者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 适时呈现生活中的“图书角”“牛角”“5角钱”, 引导学生对照新学的“角”进行理性思考,进而在交流中丰富认识,在辨析中理解概念, 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数学上的“角”的内涵。
总而言之, 教师要深入学习“教学做合一”理论,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及原有经验,精心创设良好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再通过教师科学有效的引导, 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合作交流、积极探索、动手实践,以此在实践探究中从经验走向认识,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并通过梳理总结、反思应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学,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