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化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18 22:43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杉城镇中心小学梁水斌
亚太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小数点思维活动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杉城镇中心小学 梁水斌

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该充分提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践、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不仅要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课堂,也应让数学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健康成长。那么,教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活动化教学呢?

一、增添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通过实践也证实,只有对事物产生深厚的兴趣,才会主动探索、钻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数学是快乐且有意义的,坚定“我想学、我会学”的学习信念。这也就对教育者提出了要求,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运用一定的技巧将数学知识融入一系列有趣的数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秘与奥妙,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渴求;借助现代教育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增添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并在众多趣味点的选择中,让数学贴近生活内容,引起学生共鸣,促使其产生思维火花,让课堂活跃起来。教师还应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其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索。

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课为例,初识小数点的学生对小数点的概念一时难以理解,若这时候让其运用,很容易对小数点移到什么位置产生偏差。设计这样一个趣味活动,往往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应用:将小数点进行拟人化,把它设计成一个有鼻有眼的人,让小数点像学生行走在上学路上经过哪些商店一样游走于数字之间,学生(小数点)向学校方向前进意味着离学校的距离就近了,数字就变小了。这样让学生产生代入感,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小数点移动的奥妙,学生学习起来也就和走在上学路上一样平常,消除了对小数点学习的恐惧感,也对小数点移动产生了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小数点位置影响小数大小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就渗进了学生的脑海中。由此可见,增强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可以让教学课堂充满生机,知识的重难点也就变得通俗易懂了。

二、增加数学活动的多样性

要使课堂活跃起来,需要多样性的数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需要静态的讲解,更需要动态的交流,形成交互的趣味课堂。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时而自主学习、安静思考,时而合作探究、热烈讨论。遇到抽象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问题具象化,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帮助理解,如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或是通过互动游戏探索解决问题。这样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有助于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就容易达到了。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片段:教师出示面积相等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你们猜一猜,这两个图形面积怎样?图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猜想并说明理由,这时就有了不同的结果:有的说长方形面积更大,有的说平行四边形面积大些,也有人说面积可能会相同。大家各抒己见。

师:“大家意见不能统一,怎么办?有什么方法可以对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进行验证呢?”

有的学生说数方格,也有的说比一比,还有的说量一量。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那就用你喜欢的方法试一试吧!”

这样一问一答的形式一出现,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也就随之展开了。活动过后,学生会发现每一个图形都要比一比、数方格,那整个过程非常烦琐、复杂,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教师随即进一步提问:“有没有一种更好的办法呢?能不能把没有学过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再比较呢?”

学生活跃起来,争着说方法,并动手实践起来。在学生的合作下,数学活动又开始了,同学们在平行四边形上又是画、又是剪、又是移、又是拼,将其转化成了长方形。通过比一比,得出这个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再通过观察、对比、讨论,很快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短短的一堂课,学生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锻炼了学习思维,还让数学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也在活动中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三、构建数学活动的思维性

在活动化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趣味性,更要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思维训练。教师要通过创造性思维处理教学素材,对教材中的活动设计要精选巧用,尽量选择与课堂知识紧密联系的社会热点或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内容,作为合适的切入点。活动化的教学课堂要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堂认知去分析现有问题。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要急于暗示或过早纠正,而是要把解决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思考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这样的数学活动不但能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而且也能让其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跳一跳才能摘到葡萄”中发散学生的思维,思维一打开,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可以在课末设置这样一个环节:教师出示9 支铅笔,指名两位同学进行演示;一位同学拿走全部铅笔的三分之一,另一位同学拿走剩下的三分之一,拿完后将问题抛给学生。

师:“同样是拿走三分之一,手上拿的铅笔支数却不同,为什么?”

学生一看,立刻有了兴趣,思维一下就打开了,课堂活了,通过思维找到了问题所在。

师:“现在还有几支?(4 支)现在再请一位同学拿走剩下的二分之一,这位同学拿走了几支?(2 支)第二位同学拿了三分之一,第三位同学拿了二分之一,他们拿的支数却相同,这又是为什么?”

通过问答的训练方式,学生的兴趣更浓,思维更加活跃,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就能找到答案。通过设置互动小环节,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四、讲求数学活动的有序性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要求有序,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数学活动时,也要讲秩序。教师不光要有良好的教学设计和连贯的教学环节,还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精心地组织好课堂,做好课堂“铺垫”。

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制定一定的标准,例如在课前要做什么、要准备什么,上课的坐姿是什么样、怎样才是良好的回答问题方式等。同时,教学中要注重思想渗透和价值观的引领,传播“正能量”,对学生进行鼓励发问:“今天你博学了吗?今天准备好迎接收获满满的一堂课了吗?”做到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双管齐下。对于小学生来说,充满生活化的课堂互动能让他们倍感亲切,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那就是来自教师的“倾听”。作为小学教师,包容学生的奇思妙想和灵魂发问是对学生思考的暗中鼓励,特别是在各种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先思考再发表言论,让学生自主判断说明理由,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很有帮助的。数学活动中良好的秩序对于课堂教学能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有了这样的铺垫,教师教学敢于放手,易于把控,也对开展系统的数学活动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五、提高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与形成思想的主要渠道,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吸收知识,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合理规划教学安排,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需要学生实时反馈,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并吸收更多的学习内容。这也就意味着任课教师要在短时间内用“特别”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师的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使课堂效益最大化,就需要从“教与学”的矛盾关系入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情况调节自己的教学节奏,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策略与步骤。例如,减少数学课堂概念性说教,将活动化的教学带进课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加课堂的互动,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其探究知识的能力与思维技能。在数学课堂中融入活动化教学,其实就是将多个数学问题巧妙地设计成有明确的目标性的数学趣味活动,精心设计活动步骤,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用梯度性数学活动,循序渐进,提高数学课堂活动的实效性。

以教学“方程的意义”一课为例,可以设计这样的数学活动:(1)认识天平,组织学生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想一想、说一说,认识天平,明确天平平衡表示两边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两边数量;天平不平衡,两边数量不等,不能用等号表示。(2)教师用课件不断更新天平两边物品,找出等式或不等式。(3)由天平两边物品更换为各种不同的数量,再写等式。(4)对等式进行分类,说明分类标准是什么,通过观察对比,你有什么发现?理解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理解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

这样有梯度的数学活动,能够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参与教学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跟随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上快速掌握、理解知识。

学习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作为师者,我们不妨通过一个又一个精心设置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去感知快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个学生在健康快乐中收获学习的果实,同时也在课堂教学中用趣味传播知识。如此一来,作为教师,我们也将收获很好的教学成果。

猜你喜欢
小数点思维活动
小数点添在哪儿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六小”活动
思维跳跳糖
“活动随手拍”
思维跳跳糖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小数点移到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