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微写作训练方法探究与实践
——学科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2020-12-18 22:43四川省德阳市岷江东路逸夫学校
亚太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章作文探究

四川省德阳市岷江东路逸夫学校 江 进

笔者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致力于写作教学的探究与实践。现将自己就写作教学的探究与尝试、创新与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以读带写”方法探究的意义

一是打破传统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提升教师对写作规律和学生写作心理的认识;二是凭借“以读带写”的课堂微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主动性;三是提高课堂微写作的有效性,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快速构思和表达能力。

“以读带写”的课堂作文教学思路在于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模仿文章作者的构思方法、材料安排、语言的运用等。学生在品读大量的文章后渐渐地探寻出文章的规律,并学会与自己在生活中点滴的感悟结合起来,找到感情的共鸣点,叙写出自己的情感。总体体现出语文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就是语文的大课堂。

湖北荆州的余映潮老师(笔者两次听其现场教学)这样说过:“读写结合,是天然的教学现象;阅读教学中如果没有‘写’,就损失了半壁江山。遗憾的是日常阅读教学中许多老师的阅读课都没有让学生动笔,而是将大部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琐细的答问、浅淡的讨论和教师超量的话语上。”这些听似简单却值得语文教师深思之语,对笔者的触动很大,为此开始走上课堂微写作训练的探究之路。

二、写作方法探究的背景

写作历来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2011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这明确地阐释了读与写不可分离的关系。纵观教材的单元作文安排,可以看出重点突出、训练点的切入角度小,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写作是人的内心表达、与人交流的需要,也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所占分数的比值大,作文教学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

三、写作需解决的问题

(一) 从教师方面来反思

作文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指导不能到位。如何把握写作的本质,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地写作呢?就作文而言,比较好教的内容是有关写作的“知识”和写作的“技巧”。 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强调技法的训练,却忽视写作规律,把作文教学当成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或者说教师自己少有写作实践,对写作实践的指导缺少把握,加之对学生生活和内心世界了解不够,因此,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指导不能到位。教师的写作水平和认知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的素质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如何满足学生的个性表达?笔者开始反思自身的问题,不断地琢磨:必须首先提升自身的文学积累,计划着要读多少书、写多少篇文章。按理这是语文教师的生活常态,但最终的结果是,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使教师少了读书写作的心力,计划无法践行。经过反复的思量,笔者认识到:教师自己必须认识写作的规律,不能只是把作文当作语文知识来简单地传授,少了对写作的实践导致怕上写作课。怎么解决教师自身的问题?只有以课文为起点,把课文读深读透,围绕品读课文形成阅读链条,找到文章的规律,不断地总结概括,这就是最有效的阅读方式和写作的途径。笔者开始探究课堂以读代写的微写作方法和途径,在课堂上将品读与微写作有效结合,以解决教师写作教学难的问题。

(二)从学生方面来思考

学生学业十分繁重,几乎没有时间阅读书籍,即使是课内名著的整本书阅读都完成得不理想,更不要说利用假期阅读教师推荐的课外读物,自觉阅读者也是少数。所有教师感慨最多的就是学生作文水平差,写不出什么真情实感的作文。无病呻吟的、叙事冗长毫无重点的、根本不构思简单的“三段式”板块作文比例较大,问题百出。笔者对学生写作的心理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是:害怕、不想写作文者占多数,抄袭、拼凑者也不少,写不出个性、了无生气者也多,想写好作文且觉得作文不难者占少数。学生写作有心理障碍者占多数。如何克服学生写作的恐惧心理,让他们敢写、乐写?要让学生写作有自由的空间,多鼓励写作,放低要求,让学生参与到写作中来,真正地进行写作实践。写作只有不断地练笔才有可能提升。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找到写作的乐趣,只要能写出内心的东西就是好作文,要让学生明白“我笔写我心、写我情”。

四、“以读带写”的微写作训练方法的具体指导过程

(一)紧扣教材,选择好微写作训练点

平时的课堂教学,无论是新课的讲授还是作文指导课,必须要有读写的训练。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认真准备学案,选择好写作训练的点。例如“写好自己的一次经历”“童年记忆”“成长足迹”“游记中的移步换景”“景物描写的魅力”等,在教材中都有相应的文章可以在写作时进行借鉴。有的可以用经典的段落来品悟,有的文章有相同写作规律可以对照读。也可以找课外的有写作共同点的文章作为学案的材料,还可以用学生的文章作为材料。从教材内延伸拓展到课外,让学生的内心真正走进文章进行体验,学会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作者的经验相结合,带动学生去写。哪怕是仿写,也是有帮助的。

(二)“以读带写”写作训练的指导路径

1.文本品读,培养语感

笔者认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学科,对文章语言的品读十分重要。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必要手段,也是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对语言的品析也涉及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语言的特点是要体现人的个性,要有具体的内容,要有感染力,或用语典雅,或文辞流畅,或质朴隽永,或清新灵动……这些知识点不能只是当作单纯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文字中去品读感悟,真正用心体验才行,使之产生情感的共鸣。这些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达到的,需要不断在读中积累并学会运用。例如品读美文《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其语言凝练,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勾勒了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的画面。游子内心的思念与凄苦、满满的倦意无不蕴含在语言中,“断肠人”一词将情感一下倾泻出来。学生在品读中能慢慢地感受到质朴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感,并在品读中找到课堂微写作的训练点,学习以景烘托人物情感的方法。训练描写与衬托的手法,在品读中去找点来拓展训练微写作是写作课堂不可少的训练方法。

2.文本探究,技法提炼

通过品读,积累语言。最终写作还得运用技巧和方法。这些不是教师讲了就完了的事,学生写作技法的掌握也需要从文章中去寻找规律,然后学生合作探究提炼。其实,初中阶段,学生的写作就结构来说安排一定要清晰,详略得当。例如,听余老师讲《散步》一文的结构:开头轻点一笔(概述事件),中间过渡(交代原委)简述一笔(做好铺垫)、详细一笔(描叙事件),结尾深化一笔(深化主题)。这样的文章结构学生是容易掌握的。笔者在微写作教学中就开始探索,如何把文本中的文章结构分解成点来训练写作?一篇文章的开头很有新颖感,让学生去品读,将一个单元的文章的开头摘录出来,制作成课件并展示给大家来比对,发现其可取点,并加以模仿和创新。有时利用课外阅读作品来进行比较,让学生知道文章如何开头、如何安排主题的详略、怎样结尾,那么自然布局谋篇的能力就在这些课堂训练中加强了。当然,除了“文章结构技法的提炼”,还可以进行其他写作技法提炼的训练。例如“借景抒情”“景物描写”等技法,上一段在《天净沙·秋思》的分析中已提过,在此不累述了。进入初三,议论文写作是一个难点,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去突破?紧扣单元写作训练要求,可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训练入手。整合九年级上册的议论文单元中的课文篇目《敬业与乐业》一文,探究其是如何提出论点的,在品读文章结构中学生自己去总结,然后思考这样提出的好处。同学们针对教师给出的材料来提出自己的观点,用简短的文字来阐述。这样既完成了对文本阅读的训练重点,又在写作上达到了训练的目的。以读带写,课堂上写作训练立足课本,不断地进行拓展训练,这样的微写作方法切实可行。无论是时间安排还是批阅都很灵活,有极强的操作性,特别是对写作水平偏低的学生很有帮助,并且还可以带动学生在生活中进行积淀与感悟,真正将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

3.微写作,技法实践

“以读带写”的最终目的就是落实到写。写作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练出来、改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办法,笔者认为就是找微“点”来写,找“点”一定要有针对性训练,做到有的放矢。以读带写,课堂上写作训练应立足课本,不断地拓展训练,这样的微写作方法操作起来简单易行。在九年级下学习《孔乙己》《变色龙》后,确定微写作训练: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作用。这样训练的目的性强,还有范文可以模仿,学生写作有了依托。学生写好后教师批阅或学生小组互评,反馈的效率高。而且被推荐的微作文会传阅,当众阅读品析,学生也有存在感和成就感,写作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总之,写作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方法不应是单一的,教师也应进行作文写作,与学生分享,起到引导作用。今后笔者会在写作教学中继续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总结与创新。

猜你喜欢
文章作文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