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的文化气象

2020-12-18 22:27成尚荣
江苏教育 2020年58期
关键词:杂乱刊物江苏

成尚荣

人总是有些好奇心的,因而会去想象。

对《江苏教育》编辑部,我就有这样的好奇和想象。好奇,是因为每个月都要出8本刊物,稿子到了编辑部是怎么处理、怎么加工的?想象,是想把编辑部比作什么合适?其实,《江苏教育》编辑部我去过好多次,但好奇与想象仍然不减。创刊70 年了,近40 年我与编辑部发生过多少故事啊!这些故事后来都与好奇和想象融在一起,最后“化”在比喻里,所以,我还是不讲故事吧。

首先谈谈对《江苏教育》编辑部的印象。

一是开放的“狭小”。编辑部几次搬迁,条件不断改善,办公室不断增加,面积不断扩大。虽然刊期不断增加,但编辑阵容也强大了,编辑部的办公室因而仍然显得狭小而拥挤。不过,狭小并不意味着封闭。在我看来,《江苏教育》编辑部很大,因为它非常开放,几乎所有教育教学的信息都到这儿汇聚,开放的狭小,是文化意义上的描述。只要开放就不会狭小,编辑部可以从这里看出去、走出去,很远、很大。

二是丰富的“杂乱”。实事求是地说,有些刊物编辑部的办公室还是比较杂乱的。但是《江苏教育》编辑部的“杂乱”和一般的杂乱情况不同。如果向某位编辑要一份材料,他很快就从“堆”里找出来,递到手里一定是你所需要的。在我眼睛里,《江苏教育》编辑部太丰富了,与教育、生活、个人爱好有关的,都有。那绿色的室内植物会从哪个角落里攀缘上去,还会有一个小玩意儿在某个书堆或稿件堆里闪着特异的光,尤其是那一本本的书、那一封封的信(那是20 多年前的情境)、那一沓沓的稿子、那各种各样的刊物,丰富,多彩,实际上这是另一种“整齐”。丰富的杂乱,标志了编辑的情趣、不拘小节和厚实的素养。

三是大的、活的专业。《江苏教育》是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刊物,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但却又充溢着专业性。《江苏教育》一直坚守专业性,专业的编辑办专业的刊物,专业的刊物推动校长、教师的专业发展。他们的专业着眼于教育的本质,探寻教育的规律。《江苏教育》的办刊理念是“以智者的眼光观照教育现象,以仁者的胸襟关怀教育民生”。宏阔的视野和格局、高蹈的格调和境界、仁智的交汇与融通,这是大专业。他们又将专业的目光投向校长、教师最为关注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抽象出一个个具体的话题,组织专家学者、校长教师共同研究,用案例分析、故事讲述、沙龙讨论、典型引路等方式,使话题活生生地呈现在大家面前,鲜活、具体、解渴。这是活专业。“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江苏教育》将二者结合。这标志着编辑对专业认知的深度和转换的智慧。

再换个视角想象和描述吧。

编辑部当然要选稿、编稿、出刊,但是在这些工作的背后是什么?抑或说,这些工作透射出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愿望和追求?我有以下两点描述。

一是《江苏教育》编辑部是教育研究所。编辑部始终承担着教育研究的任务。记得20世纪90年代,江苏率先提出素质教育并付诸实践,发展情势蓬蓬勃勃。进入21 世纪,教师专业发展成为重点命题,《江苏教育》把名师成长推上研究的前列,关于教学主张、教学风格等的一批文章就是在《江苏教育》上刊发。我记得拙文《教学主张:一片思想的丛林》经编辑讨论后重点推出。放眼全国,教学主张、教学风格的研究与宣传,当属《江苏教育》第一家,开了先风,领了研究的潮流。后来,江苏举起“苏派教育研究”的大旗,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以一种敏感、责任和勇气,成立了苏派教育研究中心,在当时《江苏教育》发出了可贵的声音:全球化时代应该坚守本土化,教育研究、名师成长应提倡著书立说,鼓励成名成家。试想,当一个编辑部成为研究所的时候,刊物将会呈现一种什么样的气象!

说编刊物、搞研究,自然想起编辑部的三个人。第一位是储继芳老师。20世纪80年代初,储老师到我所任教的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采访。一天,她从李吉林老师的办公室出来,在教室,看学生作业;在操场,看学生运动;在校门口,看学生排队放学。正是在那个时候,情境教育开始在校园里萌发,储老师参与研究。在情境教育里有着《江苏教育》研究、报道的印记。第二位是马以钊先生。记得很清楚,一次素质教育研讨刚结束,他从宾馆的过道深处走来,敞着外衣,有意迈着八字方步,拎着一瓶酒(是他自己带的,特此说明),还哼着小曲,似八大仙人中的一个,好一个魏晋风度!原来,他为素质教育研讨有了新成果而想放声歌唱。这位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过的先生,对素质教育有着一番独到的见解。第三位是张俊平先生。他有个标志性的经典表情——酒窝里的笑容,眼睛虽然有时微眯,但始终放光。他对苏派教育有着自己的见解,虽然在一次课题会上没有发言,但早已思潮激荡,胸中也有“雄兵百万”。

二是编辑部也是一个港湾,是学习港,是教研港,是研究港,是校长、教师幸福的港湾,是万千艘船舰准备出发的地方。“教海探航”应当载入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的史册,也应当载入江苏教育的史册。在“教海探航”的征途上,教育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波浪汹涌,后浪推前浪,前浪让后浪;大海中翻滚着蓝色文化的波浪,隐匿着风险,却孕育着勇气与智慧。每当颁奖典礼前夕,早已有万千船只,随时准备启航出发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那些年轻的水手,划桨拼搏,驶上彼岸,既上岸看见无限风光,又想登上高山,一览众山小。港湾、海浪、探航、登山、高峰……一个个意象,又是另一番气象。江苏青年教师不断成长,人才辈出,遍及全国,不能不说与港湾有关,与高峰有约。当年的水手,如今的领航员,永远忘不了那构筑港湾的《江苏教育》编辑部。

比喻总有一点缺陷,但相信以上两个比喻恰如其分,因为来自我自身的经历和想象,更来自校长、教师的内心。

猜你喜欢
杂乱刊物江苏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刊物贺词
数读江苏
江苏
系列刊物介绍
In My Next Life
从这期刊物开始,《家庭影院技术》已经迈入第二十一年!
敲窗的鸟
Clear Your Mental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