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浣清
情境教学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利用情境教学创设互动的学习场景,可以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化学学科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和解决有关化学学科问题时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调节机制。巧妙地把情境融入化学教学中,是化学课堂教学的特色之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还能促进学生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化学学科能力的发展。
直观性。直观的情境教学通过形、声、色、味等多种途径刺激学生的感官,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枯燥的理论趣味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真实性。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构建的过程,并使知识发生相应的迁移、生长。要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和内化,课堂中创设的教学情境就要真实,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已有知识经验。课堂真实既包括教材、环境、媒体设备的真实性,又包括事件、感情、氛围的真实性。教师通过教学过程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进入情境。课堂教学呈现的真实性与学生感悟的真实性的统一,使学生有一种眼见其物、耳闻其声、心感其情的感觉,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启发性。情境教学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用自己的方式去进行合作探究,才能让他们始终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的学习状态,从而进行更好的体验和创造。
情感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积极加强情感教育,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特点,做到以情入境,以情促知。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化学教学如果远离生活,也就远离了学生。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即拿生活实例来说事,会让学生感到亲切,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例如:“节能减排”“低碳生活”“赤潮或水华”“钢铁的锈蚀”“Vc 泡腾片”“自热火锅”“净水器和干电池的工作原理”等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一氧化氮——抗心脑血管疾病的明星”“纳米机器人进入人体发现和杀死癌细胞”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能使生活更美好、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科。化学教师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里感受化学的魅力,平时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充分挖掘生活中新颖、生动、贴近实际的教学素材,创设美好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立“疑”设“障”,努力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充分唤醒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问题可用于由旧知拓展引出新知。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设置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问题也可用于建构认知冲突。在这种需要的驱使下展开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创设真实、生动而又新颖的实验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如在教“中和反应”时,教师“不小心”让一只小白兔(用滤纸剪成并涂有无色酚酞试液)落入“小池塘”(一只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染红了兔毛。回家后,兔妈妈领小兔到“浴缸”(一只装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清洗,小兔又变得白白净净了。通过这样生动形象、有趣逼真的情境教学,学生怎么能学不好呢?
所谓故事情境,就是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给学生讲述一些名人轶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领略化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激发学习的信心和热情,激励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例如,诺贝尔一生拥有355 项专利,发明炸药花了整整11 年时间,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让他灰心。教师可以适时引入诺贝尔的生平事迹教育和激励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是以语言为主要途径。它支配、调节着学生的认知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运用形象生动、机智幽默、诙谐俏皮的语言,可以吸引学生,提高其课堂注意力。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例如,在教授石灰石的利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用“三化”把知识点串联起来:石灰石的“酥化”生石灰的“熟化”——CaO + H2O = Ca(OH)2;熟石灰的“硬化”——Ca(OH)2+ CO2= CaCO3↓+H2O。学生会感到好记又新颖,从而很快掌握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三者间的转化,突破学习难点。
创设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不胜枚举,诸如用漫画揪住学生,用谜语启发学生,用魔术震撼学生,用史话感染学生。只要从实际出发,以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为前提精益求精,就能创设出具有新意的课堂教学情境。
当然,创设教学情境时还需注意一些问题。情境可用于课前引入。一个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不仅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而且可以点燃课堂45分钟的生命。情境也可以用于课中,只要因需而设、量体裁衣,都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情境更可以用于课后小结,“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比如,在教授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后,将学生带入如下情境:假如你是一杯水中的一个微粒,你在周围看到了什么?如果给你稍稍冷却或加热,你又会怎样?学生由此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化学的微观世界中尽情地翱翔。此外,并非所有的知识都需进行情境设计,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就失去了情境原有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我们辛辛苦苦、绞尽脑汁创设出的情境与教学内容毫无瓜葛,那么情境就成了一种形式,使我们的教学显得“本末倒置”,甚至“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