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溜滨中心小学 李珊红
故事是教育过程中帮助儿童理解和领悟道理的一种最省力且有效的方式。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应恰当地选择生活故事,发挥故事本身的价值,在随机自然的过程中触动学生的心灵。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才可以称之为有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的认知发展又需要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则是外因,所以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在相互作用中促进。教师的主导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而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又便于教师实施更加深入的引导。因此,二者的结合必须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中心,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学生的实际认知需求为故事选择的考虑点,以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为根本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经过充分思考后可以进行表达和共享,进而在交流、对话中提高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与感悟,在生活中完成对美德习惯的践行,真正达到德育的目的。
理论联系实际,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只有这二者统一,学生才能够在抽象化的理论知识中悟出其在生活中的意义,并逐渐地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和检验。理论联系实际既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对于小学生在生活中引发更多的好奇和思考也有着促进作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理念需要教师处理好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以理论知识为主导,引导学生参与到生活实践活动当中,通过道德叙事来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叙事视点,着力于对生活中真实情境的开发,使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为遇到实际问题提供价值观等方面的引领,促成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体现在教学过程的科学性与对教材中思想性的挖掘。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思想觉悟,具体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要把握所选素材的客观性,对任何一个所选道德故事都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要带有任何主观臆断;其次,要对道德故事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选择,所选信息要全面,避免出现片面的道德评价或结论;最后,要体现民主平等意识,不论是分享故事还是道德评价,都应体现对每一个个体权利和差异性的尊重。
多元化的主体即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表达交流的机会,因为学生在自主表述的过程中收获的东西往往要比单纯听讲更多。那么道德叙事主体的多元化就需要教师在运用道德叙事法的过程中,赋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让学生成为叙事过程当中的主体,在每个活动环节都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时间与空间交还学生,灵活运用开放性的叙事方法来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例如,在“家庭的回忆”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家中的一些故事,让学生放松,并提供充分的表达机会,同时也是为了有更多回忆和感受的时间。接着,教师便可以选几位同学讲一讲自己家里的故事,并且在讲述前告诉其他学生,让他们认真聆听,看看讲述者的故事中哪里体现了家庭中的爱。如此连续的教学环节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聆听和寻找爱的过程便能激发学生对家人的爱以及感激之情,进而引申到对家人回报以爱的道德升华。
教师一方面可以从小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故事素材,比如一些点滴小事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观察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故事,无论是哪一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都需要将其与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加工,并在恰当的教学环节讲给学生,引发其思考;或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生活话题,引导小学生展开联想,并让有表达欲望的学生讲给教师和同学,进而引发共同思考与讨论。比如生活中常见的邻里关系内容,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邻居之间进行交流的片段,并进行分享,与教师和同学一同分析邻里之间应该如何相处。此外,教师要注意根据德育的目的来选择道德故事素材,这样才能够更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一些与小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的故事很难引发共鸣。
德育应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学生只有能自由地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才能为道德叙事环节铺垫,使学生能够汲取其中的优秀品质,逐渐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因此,在讲述完一个故事后,教师应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主理解和消化,并在思考中产生自己的看法,在让学生表达不同见解的过程中予以客观的评价和鼓励,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道德价值,也可以使其思维得到锻炼。
道德叙事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使用必须紧靠教学内容,确保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明确从什么视角进行道德叙事,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故事,这都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来确定。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一般同一个主题下会生成多个教学方向。那么教师在使用道德叙事时首先就要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接着再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来选取故事叙述视角,这也是由该课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科学地选取叙事视角无外乎对教材中心思想的挖掘以及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教师除了要在教学中追求更高的思想教育目标之外,还要对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分析。比如低年级的学生虽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其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其对社会生活的融入愿望却在不断加强,所以教师要牢牢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在听取故事之后能够更加主动地进行思考和表达。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道德叙事,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把故事讲得精彩,如何能够让学生爱听并引发学生的共鸣。由于每一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所以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根据叙事目的来对叙事方式进行自我发挥,但仍要符合一定原则。比如进行道德叙事的时机要慎重考虑,叙事的进度和过程也要结合教学时间、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安排,不仅要根据时间来合理组织素材,还要对实际长度进行调控,在着重突出和表现主题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做出调整。此外,讲故事还应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为了保证该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教师应通过设置悬念、渲染气氛等方法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聆听过程中进行思考,配以自身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既要能够凸显故事的层次性,还要使学生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
道德叙事强调故事情节完整、内容生动、情境真实,可以说,道德叙事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它更注重的是所选故事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能否对小学生的内心情感进行触动。教师在进行道德叙事时除了运用声音与情感,还要捕捉情境当中的细节,以求教育意义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听讲感受。例如,在“合理消费”中,教师可以拿自己身边的实事举例,自己是如何向自己孩子灌输消费观念的,而孩子自己在生活中又是如何践行的,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对不同消费习惯产生的原因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和认识,形成真正适合自己的消费观。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社会常识、道德培养和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为主的德育学科,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教育意义也使得教学成了一个难点。而教师如果能够结合自身教育经验,科学地运用道德叙事来让学生感受理论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和应用,无疑会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产生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