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李 昊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也在以各种方式不断地发展。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之下,青少年所处的成长和教育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良莠不齐的外来文化的侵入,使社会文化氛围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改变,造成了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众多优秀的道德教育资源都蕴含其中,当前我们只有继承、发扬、创新传统文化,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传承中,经久不衰地散发着璀璨的光芒,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冲击下,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当前小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许多问题,独立课程的开发进程十分缓慢,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从调查结果来看,课程内容以传统经典为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传统蒙学教材仍受到各校的认可;从学生自身学习的角度看,当前很多学校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现有的认知能力,学生难以理解接受。有限的教学资源使得上述情况更加严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依据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授课,出现教师讲授不清楚、学生理解不透彻的情况,这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及日常应用。
当前,各小学将传统文化教育笼统地理解为让小学生阅读背诵经典名著、古诗词等,由此导致校园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呆板、教学效果不佳。不可否认,阅读背诵经典名著、古诗词是向小学生有效传递传统文化的便捷方式,但小学生要在教师讲解内容含义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传统经典著作,感受古人的思想情感,在领略传统经典文化魅力的同时,逐步养成优秀的思想品质。
开展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这就对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任课教师不固定、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教学方法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素养等,一些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停留在简单诵读层面。
当前,许多小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局限于教师在课堂的传授,学生被动学习,其主动发现和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导致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并不丰富。校园中的公共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节、课外活动参观也没有与传统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小学校园中失去了活力。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有着大量的优秀文化作品,因而在教材的选择与制定过程中,应注意丰富教材的内容,选取具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的优秀艺术作品。同时也应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保证教材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够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掌握和运用传统文化知识。
将传统文化与多种教学方式呈现在课堂上,使得教学内容具有易懂性、传播性和亲和力。重视教学方式的延伸和扩展,让学生参加校外传统文化活动,拜访民间文化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让学生逐渐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者、推动者及实践者。
在小学传统文化的传授过程中,小学教师担任着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传统文化的作用。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传统文化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与共享,相互促进;另一方面,也可邀请研究传统文化的专家、教授定期来到学校,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传统文化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形式搭建起网上资源平台,将其应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如发现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爱好和丰富专业知识的教职工,可邀请其参与到学校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名胜古迹、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充分开发其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和教育价值;积极举办学校传统文化节,邀请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入校园,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养成优秀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