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的班级生态构建

2020-12-18 18:14陈钰枢
江苏教育 2020年87期
关键词:班级儿童老师

陈钰枢

李晓军老师一直秉持儿童立场,遵循基于儿童、通过儿童、成长儿童的教育理念,构建适合儿童生长、舒展儿童生命的时空场域,其专业素养和育人情怀绽放出独特的人格魅力。

一、从儿童的视角多维观察儿童

儿童的成长有着无限的可能,他们的精神世界更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善于观察、主动了解儿童,才能更好地教育儿童。李镇西认为,教师要“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由此看来,从儿童的视角对儿童进行教育学意义上的观察尤为重要。

或许正因为李晓军老师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这样的成长背景让他在乡村教育生涯中“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因为眼中有儿童,心中系儿童,所以他既能关注儿童的身体需要,又能关心儿童的心理需求。在李晓军老师的班上,无论是问好和读书呈现的仪式感,还是桌椅、书籍摆放的秩序感,皆源自他对儿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持之以恒的引领。尤其值得赞许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李晓军老师能依据儿童的个性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仅从书香班级的建设看,他就根据儿童的不同阅读量设置不同的读书称号,根据儿童的读书喜好开辟专属的阅读书柜。正是基于对儿童敏锐而真切的观察,他才能有的放矢地制订不同的教育目标,保证每个儿童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尽情张扬,从而让儿童更加自由、更加幸福地成长。

教师从儿童的视角多维观察儿童,是为了儿童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注意选择和采用科学的、正确的、合法的方法与途径。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观察儿童时,必须用真心、付真情、显真意,这既是师生关系和谐相处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促进班级和谐生态形成的客观需求。

二、用儿童的方式深刻理解儿童

理解儿童是教育的基本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学更应是儿童学。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要以理解儿童为前提。理解儿童,不仅意味着要理解世界在儿童眼中的意义,还要理解儿童在自己生活中的价值。当然,这种理解一定不是对儿童毫无原则的放任和迁就,而是在对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能站在儿童的立场,理解儿童的真实需要,真正做到引导和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之所以那么受孩子欢迎,就是因为小林校长能理解儿童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求,善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给予信任和鼓励,让儿童感受到尊重和自由。同样,“满是笑脸的向日葵教室”之所以能深深吸引着一届又一届的儿童,就是因为李晓军老师能够适时适切地以教师、朋友、父亲这三种不同角色对儿童进行真正引领和真诚陪伴。常用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在一般儿童的身上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特殊的问题,这就需要探索某些特殊的教育方法和措施。面对教育工作中的这些挑战,李晓军老师运用教育的智慧,融入教育的真情,如在共打篮球的过程中和性格内向的学生成为亲密的朋友,在班级故事的再创中增进对学生的理解。李晓军老师以尊重自然、引导自由的教育方式,对儿童进行移情式理解,发掘儿童的成长潜能,呵护儿童的独立人格,真正实现“为了每一个儿童的发展”。

三、贴近儿童心灵全面温润儿童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以敏感的心灵去察觉学生最细微的内心活动的人,才有权利当学生的导师。”这就告诉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要做个有心人,能够从儿童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表情、一句话中,发现不同儿童的内心世界,读懂不同儿童的内心语言,以捕捉教育的最佳契机。

对儿童的教育,教师的引导和努力充其量也只是外因。教育的真谛和核心乃是自我教育。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这样一条简单而又明智的真理:“离开儿童内在的精神努力,离开儿童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那么学校和教育就都成了不可思议的东西。”如何有效地激发儿童的自我意识?李晓军老师和学生同生活、共甘苦的教育实践,无疑给予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温暖地生长,丰富的安静”是向日葵班的班级愿景,也是全班儿童的成长愿望。“迷你马拉松”让儿童在父亲般的陪伴中体验成长的意义;“野趣田地”让儿童在大自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集体生日”让儿童在有温度的班集体中享受成长的幸福。由此,每个儿童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尊重和温暖,不由迸发出成长的自觉和使命。这,不仅是师生关系建设的可行路径,更是班级生态构建的真正旨归。

猜你喜欢
班级儿童老师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