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 隆云霞
道德价值观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大学生如今已逐渐担任起时代使命者的角色,道德感与责任感的培养无论是对大学生自身发展或是国家未来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培育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实为关键。微文化背景下如何探索合理有效的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路径,增强大学生道德意识,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现实课题。
微文化与现代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使得社会进入了新兴的微文化时代。与此同时,大学生高度依赖网络与微文化的双面性影响,使其生活、思想状况发生了变化。在此背景下,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既要注意正向影响,也要注意负面影响。
1.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道德价值观内容的接纳程度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由此可见,道德价值观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发挥着长远性作用。一方面,道德价值观包括个人对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内容的认同;另一方面,道德价值观也包括中华传统道德、中国革命道德等价值观体系。如何将这些道德价值观变成更生动化、更大众化的教学内容,增强大学生的接纳程度并高度认同,已成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高校要利用好微文化在网络传播上的优势,实现道德价值观精粹与新形式的有效耦合,使青年大学生自觉接受道德价值观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道德价值观认同。
2.有利于拓宽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渠道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形式大多以思政课、党会专题课为主,以学校政治性宣传网站为辅。现今的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微文化传播载体涌现并深受当下大学生的喜爱,一些国内著名网站如央视网、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站也凭借紧跟社会热点的特性吸引着一大批青年忠实粉丝。微文化的裂变式传播也对提升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力支撑,大学生在社会热议话题讨论下为道德正义发声,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展开铺垫,也为拓宽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提供新的突破口。
1.导致大学生陷入道德价值观的选择困惑
微时代环境下的虚拟空间与现实场域交叉,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面对此状况时,难以理性辨别,容易陷入道德价值观的选择困境。如今的大学生相比过去而言,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去感知周边的新鲜事物,更乐于尝试每一轮技术变革的新体验。大学生在互联网看到的事物、接受的观点均源于网络主体“共享”,容易受到网络思想影响。而网络碎片式、更快速的短视频和微小说等容易使人沉浸在不断接收信息的快感中,逐渐削弱自身独立辨别与思考的能力,甚至让大学生陷入迷失自我的境地。此外,微文化多样化特点与大学生追求独立个性和主体意识不谋而合,但微文化产品依然存在精神失范、泛娱乐化的现象,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养成造成负面影响。如一些媒体平台发布的片面解读历史人物、恶意歪曲历史事实,以负面信息带动社会舆论,骗取广泛点击量以谋取私利。大学生长期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道德感知能力逐渐减弱,价值取向逐渐动摇,甚至人生信仰陷入低迷。
2.弱化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话语主体地位
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高校思政工作者主要通过讲授高校思政课、开座谈会、开党课等形式进行大学生思想引导,他们善于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在高校德育事业中占据重要的主体话语权。随着微时代到来,传统教育模式已悄然发生了变革,首先是教育形式变革使辐散式交流传播代替了先前的“一对多”单线式灌输,转变了传统封闭的课堂模式,将教育空间无限拓宽。其次是信息收集的便利使教育教学资源选择增多,微产品能快速且精确地搜寻各种知识信息。最后,微文化操作性较强,只要熟悉操作流程人人都能成为自己探索知识的引路者。基于微文化对教育方式及受教育者的影响,学生不再将课堂作为汲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而思政教育工作者若未能审时度势紧跟时代发展,其话语主体地位必然会被削弱。
微文化发展至一定程度,逐步形成微产品持续输出文化信息,成熟的微产品具备强大的内容创新力,也形成较广的扩散规模。与此相反,文本资源的稳定性是传统教育媒介的显著特点,因此有意识地将微产品与传统教育媒介进行有效整合,保留二者独特优势,以提升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所接触的微文化内容质量,增强高校道德育人工作的影响力。此外,高校对微产品应进行适当筛选,正确把握微文化传播的规律性,挖掘其中的教育功能。例如,将学生日常使用的微文化产品结合传统教育方式,利用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进行教育专题研究,定期开展教育报告会、征文比赛、微视频创造比赛等,将微文化教育功能向外延伸,既保证好微文化的质量输出,也适应政治教育生活化需求。
主流舆论是社会传播学的一个概念,是引导当下社会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网络环境中,主流舆论能正向引导人们认知事物发展规律。高校宽松的网络环境使得教育工作者与学生能便利地接触微文化平台,大家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微产品发布信息,使网络行为具有主观随意性,这为高校网络舆论导向工作带来了挑战。因此,占据好高校微文化主流舆论阵地,引领好舆论宣传,也可以利用网络公众言论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
第一,高校要坚守正面舆论导向,牢牢把握微文化交流中主流意识形态,以正能量新闻宣传奠定舆论宣传风格。如在借用报纸刊物、宣传网站、广播媒体等传统宣传媒介抓住社会话题的热议时机,推进高校微文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高校隐性德育功能。第二,高度重视媒体传播的舆论宣传,打造高校舆论“微阵地”。如通过高校各二级学院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在媒体平台引导社会话题讨论,通过引导实时评论、关注、点赞等方式观察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积极探索微产品的舆论功能,在各类社会冲突现象出现时熟知大学生思想动向,及时纠正错误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牢牢掌握高校网络舆论的主体话语权。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的场所绝大部分还是在思政课课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思政教育者做好政治理论讲授并确保道德教育实效,这无疑具有挑战性。因此,利用微文化即时性传播特点,能够拓宽思政教育工作空间,形成“微文化进课堂”“微文化充实课下”的教育格局。
首先,重视利用微文化的多样化形式,设计思政“金课”,充分发挥课堂的显性教育功能。例如,思政教育者在讲解中国革命道德内容时,单调的语言描述让学生难以代入相关历史情境,也无法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只觉得课程乏味,难以形成心理认同。微文化融入课堂之下,教育者可搜寻当下社会热点,从学生熟知的当代英雄人物事迹、中国历代革命者事迹出发,将整理的相关素材与新媒体技术进行联动设计。可将素材制作成微视频、微课,作为教学资源,也可分别针对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设计专题内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打造高校一系列专题思政精品课,形成稳定的“课程—学生—媒体平台”的微文化圈。其次,定期开展多种微文化线下活动,将思政理论课内容延伸至现实。例如,“思修”“毛概”等课程涵盖的中华传统道德、中国革命道德等也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组织学生讲解“微党课”、制作“微党史视频”、表演“微革命话剧”的形式,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的道德价值观充分展现,学生在进行活动准备的同时也能切身体会中华传统道德、中国革命道德的精神影响,无形中培养了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