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黄晓莉
在数字时代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各种智能电子产品在家庭当中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幼儿开始接触和使用这些新兴网络媒介。网络媒介拓展了幼儿认识世界的渠道,丰富海量的信息资源满足了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需求,学习类App、益智游戏给他们带来了极具趣味性、互动性的全新学习体验,同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媒介内容也提供了丰富的多感官刺激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虽然网络媒介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他们的媒介素养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薄弱,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被良莠不齐、纷繁复杂的媒介内容所诱惑,出现类似过度使用、不良使用习惯或者接触不良信息等问题,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危害。例如长时间低头玩手机容易导致幼儿视力下降、影响颈椎发育,过度使用挤占了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减少了与父母、同伴之间的交往互动,导致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减弱、肥胖率上升、运动能力下降。
因此,在幼儿媒介使用的过程中,成人需要给予正确的监督和指导来帮助他们规避风险、减少危害,有效发挥网络媒介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正向作用。但是研究发现,目前幼儿家庭媒介素养教育效果并不乐观,多数父母欠缺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未能积极有效地干预幼儿网络媒介的使用,在干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有些父母能够有意识地制定一些规则和要求来管理幼儿的媒介使用,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会存在缺乏连贯性的问题,在节假日期间容易放松对幼儿使用时长的管控,从而导致过度使用现象出现。在关于幼儿网络媒介使用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幼儿在节假日期间的使用时长总体长于工作日期间,在工作日期间每天使用总时长高于1小时的幼儿人数仅有16.5%,平均每次使用时长高于0.5 小时的幼儿占41.2%,而在节假日期间则分别增长到32.7%和58.3%。节假日期间放松对幼儿使用时长的管控容易导致幼儿的宣泄性使用,从而对媒介产生迷恋、依赖心理,也挤占了难得的周末户外活动、亲子互动时光。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干预策略往往是以限制性策略为主,包括对时间的限制和对内容的筛选,其中对限时策略的使用更多。限制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幼儿过度使用,但由于其限制性的特点,在使用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技巧和方式,过高水平的限制或者采取专制、强硬的手段进行限制很容易引发幼儿的逆反心理,非但不能有效引导幼儿的使用,还会引起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增加他们对被禁止内容的兴趣,使得幼儿在成人不在场的情况下窥探被禁止接触的媒介内容,即“禁果效应”。已有研究发现,部分家长存在限制性策略使用不当的问题,如在韩佳怡的调查中有17.2%的家长在幼儿使用超时时会“提醒孩子然后直接关闭正在使用的电子媒介”,有1.1%的家长甚至“不提醒孩子直接关闭”。当幼儿不愿意停止使用时,有些家长只是一味地粗暴呵斥、打骂,激化了幼儿的消极情绪。因此,在限制性策略使用的过程中,父母需要思考如何减轻幼儿由于被限制而引发的消极情绪,让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父母的限制规定,才能发挥限制性策略的积极作用。
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而幼儿又天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明辨是非能力薄弱,当他们独自面对网络时容易被媒介里新奇刺激、缤纷多彩的内容吸引,从而接收到一些消极、错误的信息,对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例如2017 年发生的“儿童邪典视频”事件,国外视频网站上伪装成动画片的暴力色情视频流入国内,并获得较高点击率,许多幼儿就曾误将其当作动画片点开观看。因此,陪伴幼儿使用网络媒介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仅需要控制幼儿使用的时间,更需要对幼儿接触的媒介内容进行筛选和把关,防止幼儿接收到媒介里的负面信息。但从父母干预的现状看,仍有许多幼儿经常独自面对网络媒介,父母陪伴使用较少。如韩佳怡研究发现,独自使用电子媒介和在家人的陪伴下使用电子媒介的儿童比重基本上各占一半;在黄雅婷的调查中有64.7%的幼儿是独自一个人玩,有父母陪伴的仅占21.7%。
有些父母虽然会陪伴儿童使用,但在共用过程中并未针对有问题或有价值的媒介内容向幼儿进行必要的解释、强调、纠正、提问等指导,甚至放任幼儿与成人共同观看不适宜的内容。有学者指出,这种无解释的共用造成的危害可能更大,会使孩子以为父母认可了媒介内容。更值得注意的是,有调查发现,父母对于限制水平较高的使用内容的指导水平反而较低,即父母比较限制儿童使用的内容是玩游戏、浏览网页和看视频,但当儿童用媒介进行这些活动时父母却很少指导。
为何会有这样的反差?可能是由于父母认为玩游戏、看视频、上网等操作简单易懂,幼儿均已熟练掌握可自行操作,不需要成人指导。正如有学者在家长访谈中发现,“有的家长觉得孩子都能理解所接触的儿童电子游戏,所以无须指导”。由此可见,父母并未理解指导策略的真正意图不仅是教会幼儿如何操作媒介,更重要的是引导幼儿正确理解媒介内容、分辨信息的真伪、评价人物行为的对错、习得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培养幼儿思考分析、批判质疑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也存在不良的媒介使用习惯,诸如熬夜玩手机、边吃饭边看手机、边走路边发信息等“低头族”父母比比皆是。父母对网络媒介的过度依赖使得他们在照顾儿童、亲子互动时容易分心走神,亲子之间言语交流与肢体互动减少,更有甚者,亲子活动演变为亲子双方各自低头玩手机,不良的媒介使用正在悄悄取代原本游戏、出游、绘本阅读等亲子活动形式。这种低质量的陪伴使幼儿遭受到情感忽视的伤害,会让幼儿觉得自己失去了父母的关注和喜爱,渴望与父母建立亲密依恋关系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学者王信喆的访谈中有幼儿表示“妈妈在家都不理我,每天下班回家都玩手机”,家长总是“低着头”的行为让幼儿误认为“妈妈不想和宝宝说话”,因此情绪低落。令人担心的是,情感需求的缺失容易使幼儿转向网络媒介寻求情感慰藉。同时,父母的此类行为也容易引起幼儿对媒介内容的好奇,有意无意地进行模仿,最终都加剧了幼儿对网络媒介的依赖程度。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依靠合理的规则要求,想要有效干预幼儿的媒介使用,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家庭媒介使用规则,并且规则针对的对象不仅仅是幼儿,还应包括其他家庭成员,才能真正给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媒介使用环境。规则的制定可尝试让幼儿参与其中,尊重幼儿的合理意愿和需求,将有助于提高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规则的内容应对日常媒介使用的时间、内容、条件和禁止行为等方面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防止过度使用、躺着使用、边吃饭边使用等不良使用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在规则执行的过程中应一以贯之,不要随意变动或中止,以免影响幼儿使用习惯的养成。
研究表明,父母的媒介使用行为与幼儿的媒介使用行为有较高的相关性,在家庭媒介素养教育中“身教”大过“言传”,父母的表率行为能在干预过程中发挥有力的说服作用。因此,父母应以身作则,规范自身媒介使用行为,为幼儿提供正确的媒介使用行为示范。首先,父母自己不要沉迷于网络,尤其在儿童面前,要避免走路、吃饭、睡觉时玩手机等“机不离手”现象;其次,父母要善用网络媒介,应该通过自己的使用行为让幼儿认识到网络媒介不仅仅只是用来娱乐,还可以成为我们学习、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工具;最后,纠正诸如躺着玩手机等不良使用方式。
过高水平的限制或者采取强硬的手段进行限制容易引发幼儿的逆反心理,影响干预效果,甚至引起“禁果效应”。因此,父母要巧妙使用限制性策略,提高幼儿对干预的接纳程度,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接纳。首先,父母要提前制定合理明确的限制性使用规则,并且向幼儿解释说明这些规则的原因和意义,让幼儿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其次,配合适当的奖惩作为辅助手段,在幼儿能较好遵守规则时及时奖励以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在幼儿违反规则时以反思角静坐等方式进行告诫;最后,避免使用呵斥、打骂、恐吓等错误教育手段,当幼儿不愿遵守时先以说理、沟通的方式进行引导,如果幼儿情绪激动应采取“冷却法”,不应与幼儿硬碰硬。
网络媒介是把双刃剑,能给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可能混杂着诸如色情、暴力等负面内容,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此而片面极端地禁止幼儿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介,那将使儿童失去一种了解世界、学习知识的机会和途径。为避免幼儿受到不良媒介内容的影响,父母不能放任幼儿单独一人面对网络媒介,要陪伴幼儿使用,以便对幼儿接触的媒介内容进行筛选和把关。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根据幼儿学习发展的需要,结合幼儿的兴趣,主动为幼儿挑选有趣有益的、适合幼儿观看的媒介信息和节目,带领幼儿共同观看,发挥网络媒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在共同使用的过程中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会选择适宜的媒介内容。
父母陪伴幼儿使用网络媒介,既给亲子互动提供了机会,也是对幼儿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父母要在陪伴幼儿使用的过程中及时给予必要、正确的指导,利用亲子共用的契机展开良好的亲子互动,提高幼儿的媒介素养。比如在观看过程中及时对幼儿陌生的词汇、场景、现象、行为等进行解释,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对于媒介里出现的虚假、暴力、违反道德和社会规则等内容应及时纠正或提出问题与幼儿共同讨论、分析,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认识、习得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减少不良内容的消极影响;在使用教育类App 时参与幼儿的学习,表扬幼儿的收获和进步,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在幼儿使用网络媒介与亲人、朋友聊天时,指导幼儿恰当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纠正幼儿在聊天过程中的不当言行。
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不仅能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减少儿童对网络媒介的依赖程度,而且能使儿童信任、尊敬自己的父母,更乐于接受来自父母的指导和建议。因此,父母应给予幼儿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有效干预幼儿网络媒介使用提供有利条件。首先,杜绝“低头族”父母现象,父母在照看幼儿和进行游戏、出游、绘本阅读等亲子活动过程中应减少不必要的媒介使用,专心与幼儿交流、互动;其次,防止“电子保姆”现象,不要用网络媒介替代父母的亲身陪伴或者充当安抚幼儿消极情绪的工具,当无法亲自照看时应安排幼儿进行其他非电子类游戏;最后,应保证幼儿充足的户外活动,父母应多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培养幼儿探索自然、亲近自然的兴趣,增进亲子关系,同时缓解媒介使用带来的身体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