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龙台镇龙台中心小学 李羊保
课堂的动态生成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应根据学生言行做出改变,形成具有生成性的教学过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不只是教师掌控课堂,学生也要有主动参与性,所以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值得人们关注。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相机诱导则是指观察学生具体情况而决定教师的行动。在准备小学数学课堂时,教师会设计教案,预设学生在课堂上做出的一种反应,从而让教师针对这种反应做出教学引导方案。但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差异性,实际情况中,学生往往会对应该学习的知识做出多种反应。所以教师设计弹性教案显得尤为重要,这能为课堂动态生成创造空间,如果忽视预设外学生的其他反应,有可能会造成教师教学的机械性和课堂静态生成,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教师可以尝试设计多个预设教案,为生成留有弹性空间。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的教材中,有一个单元名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数学教师在教授其中的一节课《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时,会直接预设一种情况:学生对一位数除两位数的概念模糊,运算不熟练。这时,教师会针对这种情况只制定从基础引导学习的教案。但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学生的反应各异,所以教师可以设计弹性教案,再预设有学生已经对此概念有一定认识,并制定引导学生用乘法推算验证一位数除两位数算法的教案。这时,对于学生的反应就会有一个相继区间的存在,教师设计弹性教案后也能为生成创造空间,让课堂学习有不同的进度,形成动态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果教师只是刻板地对学生的不同认知采取同一种教学进度,那么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复杂性。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低,理解能力较弱。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反应适当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不只是创设“游戏式情景”,促成动态生成,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符号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状态。教师对知识状态的重构,可以让课堂保持动态生成性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材中,有一节课程为《空间与图形》,在教师进行理论讲授后,学生有可能出现理解或不理解的反应。针对后者,数学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或捏橡皮泥的方式理解图形,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出一个正方体模型,观察计算它的表面积,再让学生把正方体从中间垂直地一分为二,观察一分为二后的两个模型是什么图形,再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将正方体和一分为二后的图形的表面积进行对比,从而引导学生深度理解空间与图形。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中要防止一种倾向: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 在课堂中,可能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或许是教师自身对知识点进行误讲,或许是学生在理解知识点时进入误区。教师应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各自反应巧妙应对,而不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简单加以纠正或直接置之不理,便继续讲授。这样的课堂也是呈现出静态模式,阻碍生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抓住有价值的信息,快速转变思维,对信息进行知识延伸,形成生成资源,使课堂实现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有一个课程为《小数除法》,在教师教导小数除法时,例行提问学生“0.52 除于0.17 的余数的商和余数是什么”,教师可以发现,学生能统一回答商是3,却对余数的计算结果回答不一。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此问题的计算过程完整地写在纸上,不能省略“0”,再让学生重温余数的概念,并对应概念指出计算过程中余数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的余数正确结果是“0.01”,最后教师可以再命几道类似题作为当堂测验。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清楚地明白正确答案计算的过程,并巧妙把握生成资源,抓住有价值的信息形成动态生成的课堂。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灵活转变思维,巧妙把握生成资源等策略,有序开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