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根部病害及防治措施

2020-12-18 05:01武冲高文俊韩真张庆田李勃
落叶果树 2020年1期
关键词:黄萎病分生孢子枯萎病

武冲,高文俊,韩真,张庆田,李勃*

(1.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泰安 271000;2.无棣俊棣树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草莓(Fragarisananassa)是多年生蔷薇科草本植物,其果实色泽鲜艳,口感柔滑多汁、风味浓厚、营养丰富,生育周期短、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近年来备受消费者和种植户的青睐,被誉为“果中皇后”[1]。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规模化草莓种植,21世纪以来草莓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栽培方式也由以往的露地栽培转变为露地栽培与设施栽培相结合[3]。随着草莓设施栽培产业的发展,草莓连作现象日趋普遍,由于不能定时对土壤及时更换或杀菌,设施草莓土传病害日益严重。土传病害主要危害作物根部[4],草莓的主要根部病害包括:草莓黄萎病、枯萎病、根腐病和青枯病等[5]。这些病害从根部开始发病,引起草莓地上部生长发育畸形,果实减产,品质下降,直接造成经济损失。笔者总结了几种草莓主要根部病害的发病症状、危害特点、病原菌种类及防治措施等,以期为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1 黄萎病

草莓黄萎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多年连作会导致草莓黄萎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制约了草莓产业的发展[6]。

1.1 发病症状

感病初期叶柄上有深褐色条带,老叶的叶缘和叶脉变成深褐色。逐渐发展为新生幼叶变小,呈黄绿色或黄色,复叶中的两侧叶不对称且变形。病株生长不良,根,叶柄和茎的维管束变成褐色甚至变黑,最后整株植物死亡[4]。

1.2 病原菌及传播方式

草莓黄萎病致病菌为大丽花轮枝孢菌(VerticilliumalboatrumReinke dt Berthold.和VerticilliumdahliaeKlrmahn.),为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科、轮枝孢属真菌[7]。黄萎病病菌通过菌核和分生孢子进行繁殖和传播,菌核是由菌丝伸长、产生隔膜并膨大芽殖形成的休眠组织体;分生孢子梗由轮枝和顶枝组成,呈卵圆形,2.3~9.1μm×1.5~3μm[8]。黄萎病病菌以厚垣孢子或菌丝体的形式在土壤、肥料或植物残体中越冬。除了带病植株和带菌土壤传染外,水肥、农具都可以传播该病菌。

1.3 防治方法

避免常年连作,及时做好土壤杀菌消毒工作,可在夏秋季节草莓采收后灌溉土壤,覆盖地膜,利用阳光高温杀菌,60℃处理5~7天,可杀死表土大部分的黄萎病病菌;也可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药物处理,用60%~80%甲基托布津300~500倍蘸根5分钟或在草莓栽后用该浓度药液灌根,也可用95%的噁霉灵3000倍液灌根;在黄萎病发病后可选用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500倍抗霉菌素水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或45%炭枯净1000倍液进行灌根处理。平时管理时及时摘除病叶、老叶。

2 枯萎病

草莓枯萎病是主要的土传性连作病害之一。草莓枯萎病病菌分布范围广,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均有报道[9]。该病严重影响草莓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1 发病症状

草莓枯萎病从草莓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症状与黄萎病症状相似。根部(以根冠为主)、叶柄处、果梗等处维管束变成褐色或黑褐色。取褐变后的根部纵剖面镜检可见长菌丝。发病的草莓植株心叶黄化,伴有畸形叶产生。轻者导致病株生长衰弱,结果率低,果实瘦小,果实口感变差,严重时导致匍匐茎减少,整株枯萎至死亡。

2.2 病原菌及传播方式

草莓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草莓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f. sp. Fragariae),属真菌界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科尖孢菌属。该菌株在PDA培养基培养,菌落成白色,气生菌丝丰富,培养基背面呈紫色。病原菌依靠小分生孢子、大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进行繁殖。小分生孢子产孢梗呈单瓶梗状,产生的小孢子呈卵圆形;大分生孢子产孢梗呈假头状,产生的大孢子呈镰刀状,壁薄无色,4隔,长度为22~108μm。厚垣孢子呈球形,直径7~10μm[10]。枯萎病病原菌的菌丝体、厚垣孢子、分生孢子均可在土壤、植物残体和肥料中越冬。其近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农业器具,远距离传播则通过带菌的种苗或土壤。连作或土体常年潮湿、排水不良等都会加重该病害。

2.3 防治方法

草莓枯萎病是典型的真菌病害,常见的防治措施分为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以化学防治的效果最为显著,常见的防治药剂有: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百菌通等。目前的研究表明,很多属细菌分离物均对草莓枯萎病有拮抗作用,如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methylotrophicus)、链霉菌(Streptomycessp.)的分离物等。

3 草莓根腐病

草莓根腐病在各大草莓产区均有发生,常给草莓种植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4]。感病时病菌从根部侵染,导致地上部分植株黄矮,严重者整株枯死。根腐病广泛传播,会对草莓生产造成毁灭性危害。发病严重的温室,草莓根腐病发病率可达80%,平均每666.7m2减产高达60%。

3.1 危害症状

草莓根腐病根据根部发病症状差异,将草莓根腐病分为草莓根腐病、冠腐病、鞋带冠根腐、草莓黑根腐病、红中柱根腐和红心根腐病等[11]。草莓根腐病病株地上部症状又可分为急性萎凋型和慢性萎凋型。急性萎凋型多发生于春季和夏季,早期地上部分未出现症状,病情从3月中旬到5月中旬急剧发展,尤其是下雨后,叶尖突然收缩并枯萎,不久之后表现青枯状,整株迅速死亡。慢性萎凋型从定植到初冬(9月中旬至11月初)植株逐渐萎缩,老叶变成紫色或紫褐色,并逐渐向上扩展,整株枯萎或死亡。根部感病后幼根的前部或中部变成棕色或深褐色,根部横切后,中心是红棕色。症状在不定根上最明显,不定根的中部表皮坏死,形成1~5mm长的红棕色。为深褐色梭形长斑。严重时病根坏死,整个根部失水干枯,地上部叶子黄化或萎蔫,最后整株枯死。

3.2 病原菌及传播方式

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多达20余种,不同地区引起草莓根腐病的致病菌有所不同。研究发现,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引起草莓黑根腐病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镰刀菌(Fusariumsp.)、霉腐菌(Pythiumsp.)和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sp.);引起草莓红心根腐病的草莓疫霉红心病菌(Phtophthorafragariae)和新月小丛孢(Idriellalunata);引起草莓白根腐病的白纹羽病菌(Rosellinianecatrix)和菜豆壳球孢菌(Macrophominaphasealina)。

病原体通过病株和带有病菌的土壤传播,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的病株残体或带菌肥料、种子中越冬。病原体随草莓幼苗的分株和匍匐茎育苗传播扩散。移植草莓时,病菌从根部伤口侵入,在根茎的维管束中繁殖生长,形成小的分生孢子,并在维管束中移动和增殖。通过阻断维管束和分泌毒素破坏植株的正常功能并导致萎蔫[12]。

草莓根腐病属于低温病害。当地面温度高于25°C时,植株不发病或症状轻。通常每年10月中下旬是该病的高发期。温室闷湿、排水不畅、不通风,常年连作、土壤贫瘠、缺乏有机肥和氮肥、种植过于密集、品种抗病能力差都会导致根腐病加剧发生。

3.3 防治措施

草莓定植前可用阿米西达、噁霉灵、亮盾、大康中生菌素等药物沾根。定植后按期用药物预防,尽量避免连作,定期清洁园子,深翻灌水。采取土壤热力消毒,7~8月高温闷棚。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增强草莓长势,提高抗病性。

4 草莓青枯病

草莓青枯病多发于夏季高温时期,是典型的细菌性土传病害。该病一般在草莓上的发病率较低,但一旦发生会导致病株死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4]。

4.1 危害症状

发病初期,草莓细根首先变褐并很快开始腐烂。纵剖靠近地面的患病株茎部可以发现,茎部维管束略微变褐色并伴有白色混浊的汁液分泌。老叶枯萎脱落,叶柄变紫,植株发育不良。随着病情恶化,有的叶子突然失水,褪绿枯萎,呈烫伤状下垂。在最初的2~3天,植株中午萎蔫,夜间或雨天尚可恢复。4~5天后叶片夜间也萎靡,并逐渐枯萎死亡。患病植株从根茎横切会发现导管变成褐色,湿度高时可有乳白色细菌液体流出。严重时根部变色腐败[13]。

4.2 病原菌及传播方式

草莓青枯病由假单胞杆菌属细菌(Ralstoniasolanacearum)侵染导致,发病最适宜温度25~35℃,月平均气温低于10℃很少发生。假单胞杆菌属细菌种类复杂,可侵染马铃薯、番茄、茄子、烟草、草莓等50多科数百种植物。

草莓青枯病病原体在草莓植株或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通过土壤、雨水和灌溉水或农业操作传播。致病菌具有很强的腐生能力和潜伏侵染特性。从根部伤口侵入,在植物的维管束中繁殖,进而扩散到植物的上部和下部,使维管束褐变和腐烂;细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大雨或高温阵雨情况下,地面温度高、田间湿度大易引起严重的青枯病发生。连作、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地发病更为严重[15]。

4.3 防治措施

实施水旱轮作,避免与茄科作物轮作。使用营养钵育苗,防止根部损伤。高垄深沟,合理密植,及时灌溉和排水,防止积水和土壤过于干燥或湿润[15]。及时清除老叶、病叶,增加通风和透光条件。 加强肥水管理,适当施用氮钾肥,施用全分解有机肥或植物灰,调节土壤pH值。发病初期,用72%农业硫酸链霉菌粉剂3000倍液喷或浇灌,每10天用1次,连续使用2~3次。

猜你喜欢
黄萎病分生孢子枯萎病
瓜类枯萎病抗性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棉花GhIQM1基因克隆及抗黄萎病功能分析
辣椒枯萎病生防木霉菌T21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黄瓜穴盘苗期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及枯萎病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全球首个作物黄萎病菌资源和基因组数据库正式上线
科学家发现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新型抗菌蛋白
鸡 妈 妈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白僵菌Bb38菌株小米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培养耐热性状差异研究
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