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多样化思维

2020-12-18 14:39江苏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蜗牛科学探究

江苏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彭 君

思维是以感知为基础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探索与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规律的过程。多样化思维是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系统考察。它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能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答案,从而产生新的思路,使思维过程不断发展、进步。科学课堂中,探究活动是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方式。探究活动要有效就离不开思维,新课标也强调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科学课中有很多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情境,巧妙设计探究活动诱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思维的欲望,培养学生多样化思维。

一、创设情境,提问中引动思维的发散性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是引动学生思维的“导火索”,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往往蕴藏着很大的学生思维发展空间。课堂中,对于一个研究对象,可以研究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教师应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尽可能从多角度提出想研究的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多思考把思维发散开来。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可能接近教师的预设,也可能天马行空,提出问题涉及的面越广泛,说明学生的思维越活跃。

例如,在教学《观察蜗牛》一课时,课前先每组发几只蜗牛观察,一上课,我先不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而是先请学生提出对于蜗牛想研究的问题。学生开始思考起来,刚开始举手提问的学生并不多,随着同学的回答、教师的引导,其他学生的思维也慢慢打开了,课堂活跃了起来,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蜗牛喜欢吃什么?”“蜗牛头上长长的角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蜗牛这么胆小?”“我们组的蜗牛在壳里没动静,是不是死了?”“蜗牛是怎么爬的?为什么不掉下来?”“蜗牛有眼睛吗?”“蜗牛怎么大便的?”“为什么下雨过后蜗牛特多?”……

可见,创设情境,在提问中能引动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养成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从多角度、多方面想问题的思维习惯,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后续的探究活动。

二、有序合理,动手前发展思维的缜密性

小学科学课堂,是以探究活动为基础的,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参加探究活动,从而获取相应的科学知识,是提升科学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但很多时候学生的动手操作是盲目的,表面上看很热闹,实际上探究活动的效率是低下的,因其中缺乏思维含量。学生往往会因为一味地玩弄感性的材料而忘记去理性地思考。因此,在探究活动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实验,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1.制定缜密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严谨的计划有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展开,因此,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理清探究步骤,发展科学思维。

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能量》一课,教材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如何做这个实验呢?我先出示一些相关的材料,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们做一个周密的实验方案。学生们开始思考,教师要引导他们明确实验目的和基本过程,了解探究过程中哪些条件不能变,哪些条件要变。然后再让学生仔细想一想:实验过程中还应注意些什么?怎样分工合作,有序合理地进行探究?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并且提出具体的改正方法,从而使探究活动更有效。

2.作出合理猜想

在探究活动中,对于要探究的问题,经常要进行猜想。科学猜想实质是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根据的猜想。有猜想,就有思维的萌芽。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有目的地合理猜想,使思维充分活跃,再加以探究,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还要注重对猜想进行合理的验证,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辨清猜想的真伪,使猜想更具科学性。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对客观事物展开推测,培养思维的缜密性。

三、巧妙设计,活动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科学探究的核心强调“动手做”,科学课上的“动手做”应该是一个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只动手而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探究活动,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材料引导思维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精心准备一系列材料,也能激发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向前发展。例如,在《指南针》的课堂教学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磁铁、杯子、铁丝、缝衣针、塑料瓶子、大头针、扣子、铁皮、橡皮、方向坐标纸,泡沫片等。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尝试做一个指南针。这些材料拓宽了学生的思考范围,学生想方设法制作各种指南针,寻找和利用身边材料的过程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怎样才能做成指南针?”“如何把指南针做得精确?”给予学生更自由的创作空间,灵活运用,不着痕迹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2.任务驱动思维

学生喜欢挑战,在教学中布置任务性的挑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思维深层发展。在教学《摆的研究》一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挑战性的任务:在20 分钟内,做一个15 秒摆动10次的摆。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就是自主探究的过程,是不断纠正的过程,也是思维由浅入深发展的过程。这个摆是否能做成功,并不是最终目标。我们要关注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在做摆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这里面蕴涵了多个思维点:小组如何合理分工?摆有快有慢,怎么办?怎样控制摆幅、摆速?最后可能有些小组成功了,有些小组没有成功,但他们都真正经历了一次探究活动的深刻体验。在这过程中由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环节多了,思维也变得越加灵活,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四、评价反馈,活动后提升思维的概括性

很多教师在探究活动结束后,汇报交流过程往往草草收场,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这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不利的。学生在汇报时,教师要善于倾听,不能马上简单地评判,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评价分析同学的汇报好在什么地方,差在什么地方,还有哪些补充,为什么有的小组成功,而有的小组失败了,怎么改进,等等。不要怕暴露问题,应启迪他们正确的思维方法,不断修正完善同学表述不足之处,学会概括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多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思维的发展,而不只是结论。通过不断反馈,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引导学生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观点,碰撞思维、扬长避短,从与同学的交流中获益。

思维是打开知识宝库认识未来世界的钥匙,科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活动是外在形式,思维才是灵魂。只要我们本着“科学教学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以思维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在探究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方面思维的能力,探究一定会更有效,课堂一定会更精彩。

猜你喜欢
蜗牛科学探究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蜗牛说
小蜗牛
蜗牛(共3则)
科学拔牙
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