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241000)
猪水肿病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发,生猪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一旦发生,便会导致养殖户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为此需要对猪水肿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展开分析,从而使养殖户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进行应对,将猪水肿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到最低。
当猪感染猪水肿病后,较为明显且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为眼周水肿、呼吸困难、厌食及部分位置肿胀,肿胀的位置主要在猪前额及下颌。而出现水肿病的猪通常为猪群中最健康的,且该疾病一般会在仔猪断奶7~14d 后出现,处于哺乳期及成年期的猪并不容易感染猪水肿病[1]。通常情况下猪水肿病的平均发病率会保持在30%~40%,但染病后的死亡率通常高达90%。
在诊断猪水肿病时会采取病原菌检查诊断及血清检测诊断两种方式,其具体诊断方法如下。
1.2.1 病原菌检查诊断
在进行病原菌诊断时,需要对病猪小肠前部或是胃部存留的物质进行提取,而后在不同的平板表面上进行接种,将其放置在37℃的环境中培养24h,并根据菌落在平板表面表现的状况进行判断,而当结果存疑时可以选取对应可疑菌落进行纯培养后,结合生化鉴定进行诊断。
1.2.2 血清检测诊断
在展开猪水肿病诊断时,首先需要通过对与该种疾病相关的血清进行玻片凝集试验,从而明确其血清类型。或使用被稀释的单抗,提取病猪小肠黏膜黏液,溶解在PBS 中进行Dot-ELISA,根据结果进行诊断。
应对猪水肿病的过程中,最为重要与关键的是前期预防工作,通过对相关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防止并控制疾病的发生,从而避免因猪水肿病的发生导致猪只死亡。通过对猪水肿病的临床表现分析可以发现,由于猪水肿多发生在仔猪断奶阶段,为此,需要加强这一阶段的饲养管理,降低猪水肿病的发生概率。在仔猪断奶后,应通过补料的方式平稳给仔猪断奶,避免突然断奶导致仔猪无法适应。同时,在补料过程中,应在饲料中适当添加营养元素,保障不同物质在其中的比例,满足仔猪的营养需求,提升其抵抗力。而且在补料时也要考虑饲料适口性,观察仔猪生长状况,及时在饲料中补充营养元素。如安徽省芜湖市某县的一家养殖企业,在仔猪断奶补料过程中,发现仔猪缺硒现象,而针对此问题在饲料中额外添加了适量的硒与VE进行养分补偿,并额外在饲料中添加了土霉素、氯霉素等抗菌药物,提升猪只抗病能力。同时,也要做好猪舍清洁消毒工作,预防疾病的发生,如对猪舍地面、饲养用具及周边环境定期清洁与消毒。此外,在防治猪水肿病的过程中也可以接种猪水肿病组织培养弱毒疫苗、猪水肿病灭活疫苗等疫苗。
当仔猪感染猪水肿病后,应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使其能在发病初期便可以得到治疗,以降低死亡概率。而通常在进行猪水肿病治疗过程中,会采取药物治疗及血清治疗两种方法。其中,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通常将会其治疗周期控制在3~5d,并按照每日2 次的频率对仔猪注射10ml 的六甲氧磺胺嘧啶或是比例为20%的复方磺胺嘧啶,结合静脉注射10%的氯化钙与4%的乌洛托品5~10ml 来进行防治。同时,进行药物治疗过程中,也要结合治疗周期为3d 的硫酸卡那霉素肌肉注射与每日2 次持续2d 的葡萄糖静脉注射,为猪只通便,降低染病猪只吸收的毒物量[2]。而高免血清治疗则需要对健康生猪使用多价浓缩灭活疫苗免疫两次,在确认其能保持健康后,提取并分离血液,获取其中的高免血清。以安徽省芜湖市某县的养殖场为例,其在对生猪进行高免血清治疗时,首先为其注射10~15ml 的高免血清,并观察生猪状态,对未痊愈的病猪再次注射相同剂量的高免血清,并配合三磷酸腺苷、VB12等药物的定期注射,使生猪恢复到健康状态。
综上所述,猪水肿病通常发生在断奶阶段,常见的诊断方法主要有病原菌检测诊断、血清检测诊断等方法。而在其防治过程中,应在预防阶段采取饲料控制、定期消毒、接种疫苗等措施避免猪水肿病的发生,而疾病发生后要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以将其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