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037000)
生猪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2019 年以来,受非洲猪瘟疫情、生产周期和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的叠加影响,我国生猪生产出现大幅下滑,造成市场供应不足、猪肉价格上涨过快的问题。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精准研判形势,强化宏观指导,狠抓措施落实,2019 年生猪产能稳步恢复,市场肉类供应丰富,疫情总体平稳,外面企业竞相到大同市投资发展。2020年以来,受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同市局部区域出现了饲料兽药运输不畅,仔猪种猪调运困难,生猪出栏压栏等现象,生猪产能恢复势头减缓,对年底实现生猪产能恢复到接近常年水平产生一定影响。
近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大同市生猪生产受到一定冲击,发展速度放缓,但随着有效应对措施的采取和疫情管控的降级,制约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整体向好的发展趋势未变。一是生猪生产继续保持恢复势头。通过统计数据测算,2 月份,全市生猪存栏108 万头,同比下降2%,总体生猪生产呈向好态势。二是价格总体上涨,养殖户补栏积极性高。2 月份前3 周,大同市活猪平均价格34.72 元/kg,环比上涨2.3%,同比上涨227%;猪肉平均价格54.6 元/kg,环比上涨4%,同比上涨180%。据近期情况调度,节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猪调运受阻,生猪价格保持上涨态势。养殖场户出栏一头商品肥猪盈利约2600 元,环比增加约300 元,养殖收益创历史新高。三是规模化养殖建设项目持续推进。2019 年、2020 年分别争取国家发改委100 万元、200 万元用于4 个生猪场新建和改扩建,目前开工3 个。2020 年市级财政支持畜牧产业提升工程项目240 万元,拟扶持4 个生猪生产示范场建设,县区正在制定方案,并落实实施主体。四是龙头企业产能大幅增加。五是生猪压栏逐步得到缓解。六是饲料供给能力快速恢复。
为推进生猪产能,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生猪产业向好发展。一是加强指导,降低疫情影响。面对2020 年新出现的疫情,围绕市委要求的“保障线”作战,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菜篮子”产品和农资保障供应的通知》,市农业农村局加强了“菜篮子”产品生产调度,摸清辖区内猪肉等重要畜产品生产保供能力,做好生产企业稳产保供,夯实生产基础。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加快提升屠宰能力建设,引导畜牧企业有序生产投放。印发《关于加快生猪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制定七大行动,加快全市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二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推进大项目建设。2019 年、2020 年分别争取国家发改委100 万元、200 万元用于4 个生猪场新建和扩建。三是全力优化屠宰布局,提高屠宰产能。在全市加大屠宰场屠宰能力,满足全市生猪屠宰需求。鼓励屠宰企业按照标准化创建要求,加快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四是切实抓好非洲猪瘟防控,确保动物疫情稳定。继续加大排查、监测、流行病学调查、集中消毒日等措施有力措施,从严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制、领导包保制、监管网格制、有奖举报制等防控工作“四个机制”,逐级压实防控责任,确保责有人负、事有人抓。督促指导全市存栏500 头以上的养猪场初步建立清洗、消毒、无害化处理等防控关键措施,全市11 个兽医实验室具备非洲猪瘟检测能力,督促指导全市屠宰企业严格落实非洲猪瘟自检和官方兽医派驻“两项制度”,严防病害生猪及生猪产品流入市场。强化清洗消毒,开展养殖场户、屠宰场、农贸市场、运输车辆的清洗消毒工作,确保清洗消毒全覆盖、消毒措施规范到位。
目前大同市生猪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供种能力不足。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种猪场数量与能繁母猪饲养量较往年有所下降。种猪更新、补栏依赖外调明显,母猪补栏困难。(2)养殖水平还相对落后。养猪业规模化程度低、生物安全防控体系薄弱、饲养管理方式粗放、设施装备水平低、供种不足等问题仍是当前养殖的基本情况,与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差距还很大。(3)屠宰业发展滞后。多数屠宰企业设施简陋、设备简单、技术落后,与养殖场户联系松散、销售渠道单一、加工附加值较低,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都很差。
一是制定标准化养殖规程。按照“品种优良化、设施现代化、防疫规范化、粪污资源化、产品安全化”的标准化生产要求,制定适合不同品种、不同地区、不同模式的标准化饲养规程,健全分段饲养、精准饲喂、环境控制、生物安全等生产标准,支持养殖场开展设施改造和购置自动饲喂、疫病防控、废弃物利用、智能管理等装备,到2022 年,全市生猪规模养殖企业标准化率达到60%。二是引进培育规模化养殖企业。引进大伟嘉、双胞胎等大型企业,集种猪供应、规模养殖、饲料生产、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大型生猪产业集团。培育壮大大象、正大等一批扎根本土企业,支持其新建、改(扩)建养殖基础设施,配备现代化设备,发展现代化养殖。落实2019 年和2020 年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补助项目资金,指导养殖场(户)尽快开工建设,形成实际产能。
一是全面推行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大力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就地就近施用生猪粪肥,提高生猪粪污利用水平,逐步形成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为目标的种养循环体系。二是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大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开展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建设。三是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优化无害化处理企业布局,推进病死猪专业化集中处理。市、县积极落实无害化补助资金,支持无害化处理企业提升收集、转运、处理各环节生物安全水平。
坚持不懈抓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进一步压实防控责任,继续优化疫情监测排查、实验室检测、检疫出证、调运监管、应急处置等各项防控措施,坚决打赢非洲猪瘟防控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