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辨性阅读的初中自读课文教学探究
——以《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教学为例

2020-12-18 12:24费一超
初中生世界 2020年16期
关键词:思辨性一滴水丽江

■费一超

自读课文是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融入思辨性阅读的教学思想,就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学生的阅读体系构建、阅读素养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自读课文《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自读课文中开展思辨性阅读活动。

一、《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自主阅读教学

由于文本的体裁是游记散文,因此游记的“所至”“所闻”“所感”三大要素是不能忽略的。根据体裁的特殊性,笔者是这样设计“自读导学”的。

第一环节——导入:一滴水的特殊身份。

今天这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跟随一位特殊的游客,去游览一个神奇的地方。从题目中,我们得知这位特殊的游客是一滴水,神奇的地方就是丽江古城。

第二环节——初读:一滴水的游览踪迹。

教师提问:特殊游客一滴水它流动、跳跃,经过丽江哪些地方?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后,教师进行总结。)

第三环节——再读:一滴水的丽江见闻。

教师提问:一滴水在经过这些地方时,有哪些所见所闻?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从“导入”到“再读”的三个教学环节设计,重在强调自读课文的“自读”,这是实现学生自主获得游记价值的有效途径。但要想让学生的阅读走向更深处,教师还得下一番功夫。

二、《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思辨性阅读教学

以课文为主阵地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阅读能力的过程。在上文中提到的教学基础上,笔者继续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环节中融入思辨性阅读教学思想。

第四环节——精读:一滴水眼中的游人。

教师提问:在一滴水的眼中,远方的客人来到丽江后有什么感受?来丽江之前,他们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后,教师进行总结。)

第五环节——研读:以一滴水的视角来写游记,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展示补充资料,学生重新回答问题。)

第六环节——补充拓展:以一滴水的视角来写游记,有没有什么不足之处?

教师设置以下教学活动:

1.只见白皑皑的玉龙雪山披云戴雪,似一排玉柱立地擎天,并肩耸立在金沙江东岸;如一条矫健的玉龙,从碧空蜿蜒而来,腾跃于锦绣大地之上。(节选自网络散文)

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节选自课文)

比较一下,同样是写玉龙雪山,哪一段文字写得更好?

2.第13 段中有一句话为“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假如现在你以游客的身份来到主人的院子里,你将会问主人哪些当地的掌故?主人会问你哪些远方的情形呢?(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扮演主人角色,另一人扮演客人角色,并上台表演。)

三、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生发认知矛盾。

要实现“搜集、比较、辨析、评估、质疑、反省”的思辨性学习过程,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细读文本,还要引导学生生发认知矛盾。当学生产生困惑时,教师再进行引导,这样的思辨性阅读教学效果会更好。

如笔者让学生思考远方的客人来丽江前后的感受,学生能找到“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这句答案。接着,笔者启发学生对“喧哗”和“晶莹”进行理解。学生能说出“喧哗”的意思是“声音大而杂乱”,“晶莹”是指“内心澄澈”。笔者再顺势引导学生生发认知冲突:为什么内心“喧哗”的人来到丽江后心会变得“晶莹”呢?这两种状态是不是矛盾的?

笔者将问题抛出后,学生一下子回答不上来。于是,笔者开始搭建“阶梯”,让学生一步步走上去。第一个“台阶”为:假如你就是其中一名来到丽江的游客,我是记者,想采访一下你内心有哪些大而杂乱的声音,请想象一下。学生对这一问题很感兴趣,开始畅所欲言。有人说为升官而苦恼,有人说因为败给竞争对手而愤怒,也有人说因为生活艰难而沮丧。

接着,笔者搭建第二个“台阶”:来到丽江后,是什么使远方的客人内心变得澄澈呢?这个问题唤起学生之前学习本课时积累的丽江印象:丽江壮观秀美的自然风景使游人沉醉,灿烂厚重的历史文化让他们沉迷其中,恬淡悠闲的生活让他们感到内心平和,淳朴热情的民风让他们感到温馨。于是,学生自然而然地总结出游人的内心变得澄澈是因为他们来到丽江后,远离尘世喧嚣,心中没有任何杂念,心就变得纯粹了。

2.锻造学生的思维过程。

阅读游记,不能只关注“所至”“所见”“所感”,学生更需要关注的是文章为什么是从一滴水的视角来呈现“游踪、风貌、观感”的。这样的思考过程才是更高级的思维锻造过程,才是实现阅读经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过程。

如笔者抛出的“一般情况下,游记的第一人称是人,但是本文以一滴水的视角来写,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深入文本,认真思考,经过小组讨论后,极有兴趣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再顺势补充关于丽江古城的水文化两段文字,作为学生的学习“支架”。从笔者提供的助学材料中,学生总结出:水融入了丽江人的生命,所以,水就是丽江的精神和气质。这样,学生就顺理成章地归纳出以一滴水的视角来写游记的优越性之一。

还有学生提到,从时间上看,这滴水经过了几百年的等待,看到了丽江古城的巨大变化。如果以游览者的视角来写,就行不通了。而且从观察角度看,一滴水观察景物的角度非常自由、多样:从雪峰上向下流动,可以俯瞰山下绿色的盆地;在缓缓升高的大水车上,可以俯瞰和远眺古城美景;在兰花上,可以看到主人一家在楼下正屋闲话……而在实际的游览过程中,游览者是很难从这么多角度进行观察的。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寻找文字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推理、分析,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思想,让思辨性阅读走向更深处。

3.为学生搭建质疑平台。

一直以来,《一滴水经过丽江》广受专家好评。随着学生沉浸在文本言语的角角落落,教师是不是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发现文本的诸多优点?是否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权威,敢于批判的精神?于是,笔者让学生思考:有人认为以一滴水作为叙述视角有局限性,请你们说说有哪些不足之处。

个别学生能说出以一滴水作为叙述视角,描写的丽江景色只是一个轮廓,并不细致。笔者为了让更多学生明白这一局限性,通过设置不同的教学活动来搭建“支架”。如笔者让学生比较课内外描写玉龙雪山的文字。一经比较,学生顿时明白课外那段描写玉龙雪山的文字运用了比喻修辞,且巧用形容词,展现出玉龙雪山气势磅礴、巍峨、壮丽的特点。而课内文字仅用“晶莹夺目”“矗立”两个词语来大致勾勒玉龙雪山,显得气势不足。

当然,以一滴水的视角来写游记,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因为此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需要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才能有更多思考。因此,笔者再次搭建助读“支架”,让学生对课文的第13 小节中提到的院子主人与游客进行角色扮演,要求是两人一组,一人扮演主人角色,另一人扮演客人角色,互相询问对方当地的掌故。

通过“主客”对话,学生感受到“主人”谈到丽江时的骄傲,“客人”谈到家乡时的自豪,明白了如果这篇游记以第一人称叙写,就可以加入与院子主人甚至其他游客的聊天内容,这样文章内容会更丰富,画面感更强,表达的感情也更饱满,还能拉近读者与丽江的距离。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不同方式为学生搭建“支架”,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深度阅读的能力。

语言活动的背后是思维活动,思辨性阅读既是一个过程、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意识、一种思想。自读课文的教学需要融入思辨性阅读理念,同样,教读课文的教学也呼唤着思辨性阅读理念的渗透。这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推动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猜你喜欢
思辨性一滴水丽江
珍惜呵护生命中的每一滴水
丽江三朵节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是山上一滴水
丽江的荒
一滴水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摭谈
一滴水里的隐喻
云南·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