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振芳
(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江苏苏州 215228)
中华传统文化是经过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是特别宝贵的精神财富。小学德育工作者如能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中,不仅能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而且能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的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充满探索与乐趣的童年生活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因此,小学德育工作者应结合实际教学,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从小在心里埋下爱国的种子。
虽然社会文化有着日新月异的变迁,很多都打上了“现代社会”的标签,但当今社会中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仍然留存了历史的印记。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有利于学生了解一些风俗习惯的由来,认识到社会文化的精髓,从而规范自身的言行。
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小学阶段是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的黄金时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对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处事准则等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为孩子打下良好的道德素养基础。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教学内容,道德与法治课堂则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现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探析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的路径。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课的核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编排了好几篇与爱国、爱家乡相关的课文。教师可以做一个有心人,深入思考,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渗透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在教学《天气虽冷有温暖》《团团圆圆过中秋》等课文时,教师可对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教育;在讲解《我们的班级》时,教师可结合主题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在讲解《我们生活的地方》时,教师可以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
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影响平时的行为习惯。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其树立爱国主义情感,心怀天下。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对经典的诵读,是对经典的传承,更是对思想的洗礼。《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通过诵读经典来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例如,在教学《我和我的家》一课时,教师适时引入《弟子规》,课堂上引导学生诵读,与学生交流里面的内容,课后将其放入班级图书角,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可以畅谈对这部经典的认识、理解。课后,以布置作业的形式,结合早读和课外阅读时间,让孩子熟读成诵。在学生对内容有所了解后,教师再利用课堂时间,一一讲解其中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例如,在教学《说说我们的老师》一课时,可结合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进行教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千古名句,体现了老师的艰辛与伟大。在教学《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时,则可以结合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典故,让学生感受坚持不懈的力量,从小养成持之以恒的美德。
文明礼仪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应时刻记着引导儿童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学礼仪、知礼仪、践行礼仪,努力让孩子们成长为文明有礼、知行合一的小公民。开展班级活动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彬彬有礼》一课时,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介绍我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讲解初步的礼仪要求之外,还可要求学生在班级中开展“传统礼仪我来学”等系列活动,包括见面礼仪、用餐礼仪、穿着礼仪、问候礼仪、告别礼仪等,通过“礼仪小故事”“礼仪手抄报”“礼仪在行动”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在传承中华传统礼仪的同时结合现代礼仪,成为“彬彬有礼”的新时代少年。
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编排了不少传统节日的章节,如《快乐过新年》《团团圆圆过中秋》等。教师结合教材和法定节假日进行相关传统节日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团团圆圆过中秋》为例,教学这一课时,恰逢中秋节放假,可以让学生在假期里收集中秋节的相关资料,如中秋节的传说、习俗和诗句等。活动是儿童认知的源泉,也是儿童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节日过后,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猜谜语”“中秋故事会”“赛诗会”“敬老爱老过重阳”等,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感悟生活,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和情感。同时,教师要懂得“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教材内容虽是中秋节,可教学时又不能仅限于中秋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教师可在学生扎实学习中秋节知识之外,拓展延伸到其他的传统节日,如重阳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使教材得以延伸,使内容更加宽泛,使孩子们所获知识更加丰富。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笔者所在的苏州,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余秋雨先生曾写过一篇《白发苏州》来展现苏州几千年来独有的文化追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结合学校每年春季的踏青活动,进行地方文化教育。比如今年的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学生被安排到黎里古镇。有一位教师在活动开始前,布置学生收集了许多关于黎里古镇的人文、地理知识,利用班队课、早读课、道德与法治课等,让学生上台交流,交流内容包括黎里古镇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名人古迹等。学生做好了充足的功课,带着求知欲,踏上了综合实践之路,在轻松愉快地开展活动的同时,感受了地方文化的浸润,不知不觉中,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作为德育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工作中抓住契机,将中华传统文化与优秀的人文资源和现代德育相融合,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素养,为其将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使其长大后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