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钧
【作者单位:江阴市青阳实验小学江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现代数学特级教师王凌也说:“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岗位上十多年的不断实践中,我发现:要想让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教师要设法创造机会,使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悦纳自我,体验成功过程,激活学习内驱力,使其产生学习自信心、自尊心和强大的积极心理。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可以有以下五条策略。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对老师都有一种期待心理,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而“皮格马利翁效应”则显示,当教师对某学生寄予较高的期望时,这位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比较强大的心理内驱力,从而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弯下身子走进学生之中,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敢于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鼓励和表扬、肯定和赞赏学生的学习成果。即使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也要相信这只是暂时的,不要强行修正,而是耐心指导,让学生冷静分析、反思、合作,以“误”养“正”,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自身要力求态度和蔼,语言生动亲切,还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要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轻松愉快,积极思维,大胆联想,乐于表达,自觉探索,勇于思辨。
学习的积极与主动,往往来自一个充满好奇心的情境,没有问题,就无从“研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教育。”为此,我们可以创设有效的情境,如:创设生活情境,模拟现实生活,让学生发现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创设游戏、竞赛、故事等情境,让数学问题情趣化,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虚拟情境等。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一个盛满水的圆柱体玻璃容器,尝试求出圆柱体积。学生兴趣盎然,试探着说:“将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利用长方体体积公式得出体积。”老师出示一个小圆柱体铁块问:“这个体积呢?”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发现以前学过的办法都不管用,感到必须有一个能计算圆柱体体积的公式。就这样,学生们既体验到了认真思考后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又在新问题的引领下兴味盎然地投入了探究活动。
作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一些的创造机会,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习题。开放性习题要强调对信息材料的判断和选择,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问题答案不唯一。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这样,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多种解题策略的运用,更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例如:一张正方形纸的边长是10厘米,在它的边上剪去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后,剩下的纸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这样的练习就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创造性才能的舞台。又如进行在“数的整除”的练习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在7、14、49、63、65这些数中,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数,并说明理由。”由于答案的不唯一,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上高潮迭起,学生享受着成功的喜悦,不时地擦亮创新的“火花”。
学生在竞争中,经个体努力无法实现自己愿望时,通过与其他个体或群体合作,依赖群体思维和群体行为来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也就是陶行知所说的“采用兵教兵”的方式,让优秀者当小先生去教其他学生,引导学生们以小组为范围建立合作学习,定时间定地点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分工明确。在讨论问题时,学生交流自我观点,同时给予其他成员翔实评价。这既可以改变课上“一言堂”的局面,又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在教学“年月日”中的闰年和平年时,对照1980年至2009年中二月份的天数摘录填表并观察猜想,什么方法能快速判断闰年和平年?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自主探究。这样的教学,可以让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自主探究中去。有些学生在同伴的合作下取得成功,有些学生在交流中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增进了友谊,养成探索精神,体验了成功的欢乐。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就曾敦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要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在教学第十一册《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我让学生自己先阅读教材,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生一般都是围绕课本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都能解决。突然有一个学生提出:“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作百分数。那么,是不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千分之几的数就是千分数呢?”我肯定并赞扬了他,并进一步启发:“你能猜测一下,千分数会是怎样写的吗?”你看,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发自内心的赞叹……平时教学中微不足道的细末之处,有时决定着教学的成败。让我们充分赏识每一个学生,用放大镜去看待学生的每一个细小长处,让其体验到被赏识的乐趣,获得不断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