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县双甸镇双南小学 周荧荧
在语文课堂对话中,教师要通过感知生活中鲜活的形象,激发学生热烈的情绪,以情生趣,以情激情,为学生拓宽深远的意境,抒发情感的共鸣。那么何为语文课堂的对话呢?先不用一些专用、艰涩难懂的术语给它下定义,就说语文课堂上,教师经常说的“如果你是……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你想对……说什么呢?”我想这就是对话吧。对话,简单的两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首先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有对话的欲望,即激活学生对话意识。教师要呈现具有吸引力的言语符号、图片符号、肢体符号等,让学生入情入境,真切感受文本带给我们生命的气息。如苏教版第二单元《西湖》这一课,第三小节是学习重点,主要写了孤山、苏堤白堤和小岛。为了让学生走近西湖,进一步领略西湖的秀美风光,我又从网上搜集了有关“西湖十景”的图片。平湖秋月、南屏晚钟、断桥残雪、曲院风荷……一幅幅如仙境般的图画牢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随后我问:“西湖美不美?美在哪儿呢?你能用几个词来描绘一下吗?”学生们兴趣盎然,个个脸上露出了阳光般的笑容。“哗”的一声,一只只小手高举,一张张小脸通红,学生高涨的情绪也带动了我。和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情不自禁地读起这篇美文。整个过程也有少许学生由于紧张、情绪化、不安全等心理因素很少发言,教师应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设法引发其对话意识。
其次是情境对话的维持阶段。当学生有了对话的意识时,就要让这种意识维持下去。我们都知道教育学中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即教师期待。学生对教师有殷切的期望,教师若能以期待的眼神、亲切的表情或鼓励性的言辞对学生在对话中求得发展,予以希望、期待与充分肯定,能让学生增强自信、积极参与对话。
最后是情境对话的实现阶段。学生有了对话的意识,并不断维持下去,教学对话便可反复运行。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了反馈,并含有激励的意思,学生的对话成功体验就越强烈。
既然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我们便可分解出这样几种对话方式: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本对话、生本对话、教师和学生的自我对话。
师生对话。古往今来,“尊师重道”“师道尊严”的文化传统根深蒂固,在满堂灌的课堂上,学生似乎只是一台接收知识的机器。一位教育学家所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为中介的主体对客体的单向灌输关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我——你’的对话关系”。新课改的实施彻底改变了原先单一的教学模式,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让我们看到了课堂的盎然生趣。师生在教学上是授受关系,人格上是平等的,社会道德上又是相互促进的。教师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影响教师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
在平等和谐的对话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朋友、知己、父母的代理人,与孩子共同探讨人类精神文明的丰硕成果,相互沟通彼此的生活感悟,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怀在心间酝酿,静静地流淌,充盈着知识的清泉。在精神相遇的境域里,教学的意义悄然产生。师生对话不再是简单的问和答。你看,课堂上学生一段段精彩的角色表演、一句句深情的朗读,不就是和老师最动情的心灵碰撞吗?我想,这心与心的沟通契合应该就是师生对话的根本。
生生对话,即生与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语文新课程理念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生生对话以小组合作为主要互动形式,每个小组根据老师的阅读提示,先自主思考,形成思路,然后组员间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仔细地倾听辩驳,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集体交流反馈时,每个成员都能自信满满地表达多样的见解,同时又体验着愉快,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与他人分享成果。
师本对话,这是实现师生对话的前提。教师以其独有的人格特征、教学风格、教育理念等剖析文本内容,挖掘文本背后的生成性资源,深化为自己的理解,以教给学生知识。教师以其看法为前提与文本对话,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教师无法摆脱其看法,也不可能以自己的成见去曲解文本内容,要尊重客观事实,仔细研读教材,在课堂中游刃有余地与学生共同探索未知的世界,并以文本内容为媒介,师生合力开发出有意义的阅读课程,这样原来的文本内容便有了延续。
生本对话,即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这是一个由整体感知到深入领悟,再到产生共鸣的渐进过程。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阅读个性,有些孩子喜欢科普类的文章,有的偏爱优美的写景文,有的则对中国的民间或神话故事情有独钟。可能是考虑到这一点,为了满足不同孩子的阅读需求,部编本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安排的课文都是别具风格的,学生带着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去读文本,与文本的主人公近距离对话,自在有趣。
师生的自我对话则强调反思的重要性。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是经验和反思共同孕育出来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经常自我反思对话:我尊重学生的人格了吗?我的教学有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我的评价语是否切合学生实际的表现?学生也需自我对话:我的学习达到了老师预设的目标了吗?我思考问题是否全面客观?我的发言为什么与别的同学不同?……师生正是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走向完善的,在经验积累中获得了对知识的生命体验,对自我价值的提升。
多种方式的情境对话,浇灌了学生干涸的心灵土壤,在每次有意义的对话中,知识的种子便开始萌芽。
余文森曾说过:“一堂好课,不是教师出彩,而是要让学生出彩。”语文课堂就是对话的课堂,因此情境对话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让情境对话更有效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五点入手。
1.维系和谐对话关系。和谐的对话关系是以教师与学生间的真诚沟通和交流为前提的。因此,在课堂上,师生是平等互助的,教师要主动亲近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各种需求,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讨论任何问题而不被嘲笑或蔑视。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始终以欣赏的态度反馈学生的回答,多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
2.营造情境对话氛围。有效对话要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如教师出示的图片和影像资料等,这是外在直观的刺激,同时,在得到他人肯定和赞同后,即内在精神的互动,对话便有了广远的意义。
3.凸显情境对话问题。问题是师生关系的中介和对话的桥梁。对话的话题应是关键性的、有探讨价值的,或者是能够引发全局的,要避免大而虚、单调平淡、缺乏启发性的问题。
4.洞悉情境对话策略。我们都比较赞同“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一观点,那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呢?这是我们探讨情境对话的思考方向。学生在深思熟虑中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比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要可贵得多,也更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取得成功。我一直在尝试这么做。每教一篇新课文,我总是会问学生:“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的吗?”每到这时,学生一个个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他们能提出各种我预设以外的问题,让我看到了他们原生态的心灵。
5.避免情境对话误区。有意义的情境对话往往都是在师生和谐共生、心灵契合、思维同步、情感共鸣中产生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也不乏看到这样的对话情况:①游离或偏离主题的对话,这可能源于教师本身无法正确解读文本;②不具有实质内容的对话,即无效的对话,在一些粗浅的常识上绕来绕去,实质上根本不用对话,学生自己也能弄懂的问题。笔者也在反思自己在教学对话上也会常犯这些错误,所以自己一直在努力改进。
语文高效课堂建设要实现情境对话,让对话者诗意地栖居自己的心灵,用各自一颗美的心灵共同呵护这片恬静的教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