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题”,让数学学习活起来

2020-12-18 06:17庄宇勤
初中生世界 2020年20期
关键词:小陶讲题选题

■庄宇勤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以往正常的生活,延期开学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这么长的假期里,怎样既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于是,开展自主讲题活动的“研学营”应运而生,有18名学生报名参加,负责活动的是一位热心家长,她每天提醒“小老师”更新录制。小老师们接到任务后要负责结合现阶段学习的内容进行选题、讲解,与教师进行探讨更改。录制完成后,由教师发布学生的选题、录制的视频、教师的点评。

活动伊始,学生们都处在“迷糊”的状态中。讲什么?怎么讲?内心是忐忑的。有学生告诉我,第一次录讲题,一个两分钟的视频拍了两个小时,过程是煎熬的,但收获是满满的。

一、五次录制——从基础薄弱到能力提升

小戴同学选择讲解的题目是:用简便方法计算49.72。就这么简单的一道题,小戴同学录了五次讲解。但从这五次录制中,明显可以感觉到他的成长。第一次存在的问题是概念不清,第二次存在的问题是表达混乱,第三次存在的问题是解题思路缺乏条理,第四次存在的问题是作为示范不清楚要求。通过四次纠正,学生从基础能力的薄弱,到表达能力的提升,最后到作为示范呈现。相信这五次录制会在成长过程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这个学生身上,我发现“讲题、磨题”其实就是他对知识掌握情况最清晰的反馈。他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就存在“马虎”“概念不清”“思路混乱”等问题,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甚至模仿,不断优化思路,获得了进步。

二、开口露怯——从会解到会讲

小陶选择的题目是:已知x、y、a都是实数,且|x |=1-a,y2=(1-a)(a-1-a2),求x+y+a3+1的值。

讲题活动暴露出了很多教师平时关注不到的细节。小陶同学经历了两次重录,第一次是读题出错,把(1-a)错读成1减a的差,重录;第二次,她根据题意得到a=0、1,求解过程出错,重录。我先录视频传给她学习,她重录后再发给我评改,直至没有了问题再发到“研学营”里。

这道题对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小陶同学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家长反馈说,一开始小陶以为这题只是看起来有点复杂,解起来应该很容易,没想到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后来在教师的帮助下经过几次修改才完成录制。在这反复演练的过程中,她自己也收获了很多,从一开始的信心满满,到后来的挫败气馁,经过教师的点拨解惑,再反复演练,逐步有了信心,她自己也知道了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不盲目自信,但也不气馁。多请教、多练习肯定会有所提高。

学生不会选题,源于其对于题目的预判不够准确。我让学生自己选题,也是希望学生读完题目就能够分析挖掘可能包含的基础知识、方法思想。

对这道题我是这样点评的:今天陶同学选了一道很有挑战性的题目。在这道题目中,初看无从下手,只能先从绝对值的非负性入手,进行尝试。点评时我注意肯定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付出后的成就感。教师的肯定,群里同伴的“点赞”,让学生在一次次锻炼中增强了自信。

三、两种思路——从摸索前进到巧妙构造

小王同学给出了这样一道题:已知a=2019x+2018,b=2019x+2019,c=2019x+2020,则代

没过多久,小吴同学果然发上来另一种方法的视频。a2+b2+c2-ab-ac-bc=c)2+( b-c)2]=3。

我点评道:小吴同学的巧妙构造,妙不可言!虽然a、b、c都是用x的代数式表示,但两两间的差是常数。观察、思考、联想是读题时的“三大法宝”。

第一轮讲题快结束时,后面轮到的学生明显比前面的学生录得好。有学生说:“幸亏我排在后面,能有更长的时间来学习讲题的套路和规范的表述。”第二轮的时候,学生的表现也越来越出色,他们此时讲题有了更多自信,也不再数式a2+b2+c2-ab-ac-bc的值为( )。

A.0 B.1 C.2 D.3

小王同学先分解因式得到a(a-b)+b(b-c)+c(c-a),将a、b、c关于x的表达式代入括号内的代数式消去 x,得到-a-b+2c,再将 a、b、c关于 x的表达式代入后得出结果3。我看完她的视频给出点评:小王同学大胆尝试用x的代数式去代入,最后发现x是可以消掉的。大胆尝试是走向成功的基础。如果你一看见题目就怕,缩手缩脚,那肯定没有办法去解决问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一些技巧的运用。所以大胆尝试在学习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其他同学看完以后如果有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录制视频传上来,大家一起讨论。紧张忐忑。线上讲题训练1个多月,有学生私下对我说:“好像我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了。”“看着同伴认真坚持,讲得那么好,我也要如此。”“在反复录制中感受到了老师的辛苦。”这些都是学生在同伴的行动和自身体验中领悟到的。其实,在我看来,他们的进步远超这些。

首先,学生的选题范围越来越宽。从“平时课堂”延伸到“中国传统文化”(如杨辉三角),从“单一知识”提升到“综合能力”,甚至从“一题”延展到“自创变式”。

其次,语言表达日趋规范。“观察”“联想”“整体”等数学常用词频现,从一开始录一个好的视频要经过好几次乃至数十次的反复拍摄,到后来录一次就成功,从原来讲题要写稿子到出口成章。

再次,数学素养有所提升。“不同的方法来源于不同的观察”“精彩的转化”“观察与思考贯穿解题始终”“数学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些都是学生在讲题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文化。小王同学说:“讲题要讲得清楚、有逻辑,需要一遍遍地尝试,在讲题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对这道题的理解更加深刻了。”素养的提升,何尝不是在这“一遍遍”之中实现的呢?

题目“讲”起来,数学“活”起来。只要我们照亮前行的路,阳光雨露微风都会不期而遇!

猜你喜欢
小陶讲题选题
爱抢答的小陶
我的夏天在哪里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初中数学课堂学生“讲题”能力的培育
小学生为同学直播讲题
公开课
一位邮递员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