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幼儿园 王春红
在混龄美术区域游戏中,我们发现虽然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但是他们各自为政,或者大年龄幼儿带领弟弟妹妹和自己玩一样的,小年龄幼儿没有主见地盲从大年龄幼儿, 甚至有部分幼儿旁观,不知道怎样进入游戏。 这显然违背了混龄活动开展的初衷。 通过观察、反思与探究,以及环境支持、材料支持、教师指导等支持性策略,使幼儿混龄美术区域活动科学的开展。
“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储备丰富的艺术区是对儿童的邀请。 ”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的美术区一定是由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精心设计的,它既符合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特点,又符合其教育性与互动性,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并能提高能力,培养创造力。
为了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其更多地体验到愉快和成功感,我们必须为幼儿营造一个快乐宽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 特别是混龄区域游戏,幼儿互相之间不熟悉,幼儿与区域教师之间也不熟悉,更需要这样的心理环境。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应该感觉到他们能自由自在地探索,而不害怕犯错误。幼儿即使失败或有缺陷,也不该被认定为错误,而应让幼儿知道失败或缺陷也是一种学习渠道,向幼儿提示更多可行的方法,让他们感受到尊重、信任和鼓励,从而更加主动自信地投入到游戏中。
在混龄美术区域游戏中, 由于幼儿的年龄不同,发展水平和需要也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混龄美术区域结构时,要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首先,不同年龄的幼儿对于游戏空间的心理需求是不一样的,区域里要创设多样化的工作平台。 如水平的桌子、垂直的画架等不同方位的平台,有小组活动的较大空间和允许个人活动的小空间等。 另外,要根据大小幼儿的身高设计高低不同的水槽,美术材料摆放要让所有幼儿容易看到、取到,还要有回收剩余材料的空间。 幼儿在设计合理的空间里不会磕磕碰碰,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开展游戏。
区域环境的布置不仅仅是让幼儿喜欢这里,还要蕴含美学, 让幼儿在环境中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从而得到情感体验,提升审美能力。 例如,在水墨画探索区, 师生共同商量用水墨作品来布置环境,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选择作画内容、载体和工具。 如选用宣纸伞来布置环境,大班幼儿可以选用毛笔在伞上画树干;中班幼儿用甩墨的方式表现密密麻麻的树叶;小班幼儿则采用手指点彩的方式表现绚丽多彩的花朵。 大小幼儿主动参与创作布置,不仅使混龄区域环境焕然一新,而且由于是自己的作品,幼儿会更加喜欢。 教师还可以摆放艺术家的作品、书籍等,诱发幼儿欣赏,激发幼儿的艺术灵感。 此外,艺术材料、工具等也可以冲击幼儿的视觉感受,如按色调明亮关系摆放颜料、纸张等,让区域内每一件物品都焕发出它的美。
艺术材料是开展混龄美术区域活动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是美术作品产生的必要载体。 材料的种类、特点和数量等能激发幼儿的艺术行为,也是教师指导幼儿艺术活动的一种媒介和方式。
幼儿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与动手能力具有差异性,投放统而划一的材料无法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需求。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经验水平与个别差异来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 如在沙画区提供高结构的物体整体造型板; 低结构的圆形、三角形等;还有非结构的纽扣、树叶、吸管、梳子等。小班幼儿手部的控制力不够,可以借助高结构完整造型底板材料,并配有少量的低结构、非机构材料来进行沙画拓印创作等;而对于有一定经验和控制能力的中、大班幼儿可以选择低结构和非结构材料来进行半遮挡、半挖空等沙画创作,甚至可以不借助材料,运用已有经验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对沙进行表现和创意。 同年龄幼儿之间也存在个别差异,允许幼儿自主地选择这些有梯度的材料,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方式实现经验的不断增长。
《我是儿童艺术家》一书中指出:不断地引入或者改变艺术材料实际上可能会妨碍儿童根据艺术材料的性质去表达他们自己的感受,他们对自身感官活动的反应,以及他们对于自身环境的认识。 混龄美术区的材料可能来自不同班级,由不同师生共同收集。 这些各具特性、品种多样的材料如果一股脑儿地全部投进美术区,幼儿就会被太多的材料包围,他们没有时间去深入了解每种材料,削弱了材料激发幼儿多种创造的可能性。 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关键经验的发展,根据幼儿探索的需要,逐渐引入材料,并给幼儿留有足够的时间来深度探究每一种材料,在反复使用材料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对材料的运用能力。
在混龄美术区域中,有些教师仍然会采用模式化的教学,控制幼儿使用材料,要求幼儿制作出预期的作品,他们让大年龄的幼儿指导小年龄幼儿制作预期的作品。 也有教师认为区域是幼儿自主学习、自由发挥的地方,他们对幼儿不管不顾,任由幼儿自由地探索艺术世界。 这两种方法都不可取,教师有效的做法是顺应幼儿的需要, 给予适宜的指导。
艺术创作是童年期的一个自然现象,虽然没有成人的鼓励,幼儿的艺术活动也会自然开展。 然而,成人有效介入能将游戏推向更高水平。 何时介入?怎样介入? 这就需要教师学会观察儿童。 介入必须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抓住契机顺势而入。 例如,幼儿们选择水粉画区创作“春天的柳树”,大年龄幼儿把小年龄幼儿安排在身边,并帮他拿好画纸和画笔等,然后大年龄幼儿开始创作,而小年龄幼儿拿着画笔却静坐着不动。 这时教师和大年龄幼儿商量并建议小年龄幼儿在大幼儿画的柳树枝上点画柳叶,最后他们一起愉快地完成了作品。 在此案例中,大年龄幼儿请小年龄幼儿和自己玩一样的材料,没有考虑到小年龄幼儿是否喜欢、愿意。 教师观察到这一情况并“因材施教”,建议发挥小班幼儿的点画技能来解决此问题,促进混龄幼儿间的有效互动。
幼儿有着强烈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当进行分享时他们会受益匪浅。 在混龄美术区,幼儿们之间的发展水平和差异性较大,通过分享和讨论更有利于幼儿之间相互影响。 分享经验可以发生在美术活动的所有阶段中, 我们较多使用的是活动后的分享,通常教师借助照片、视频来帮助幼儿回忆,在分享和讨论这些视频和照片时,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或者引发他问等,激发幼儿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推动幼儿持续探究。 如大年龄幼儿在描述自己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发现还有更高层次的表达和创作方法,同时也打开了参与讨论或倾听的其他幼儿的创作思维。 教师不断引导幼儿分享他们的所做、所见、所感,幼儿的反思习惯也就自发、自然地养成,反思能力也逐渐提高,从而获得更多的经验。
混龄美术区是一个生态系统,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这里相互交往、彼此学习、共同发展。 教师要不断提高支持意识和支持能力,使幼儿混龄艺术区域活动科学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