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晨刚 李 慧 郑瑞强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昌 330045)
我国是世界猪肉生产大国与消费大国,我国生猪养殖在全世界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但是当前发生的非洲猪瘟已严重威胁到了我国生猪产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我国自2018年8月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已经影响到养猪产业链上下游多个环节,加之环保、禁养限养、设施设备落后等多重叠加因素影响,养殖主体补栏乏力、产销区运输不畅、生猪市场调节能力受限等使得生猪生产形势复杂严峻,产能下降幅度罕见。为应对疫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 (国办发〔2019〕44号)等文件(以下简称《意见》),为全国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本文立足于当前的非洲猪瘟形势,从《意见》规定的发展要求入手,针对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阻碍,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从而推动我国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上提出的新表述,是我党为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表明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当前我国生猪的发展态势来看,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包含以下4个标准。
发展标准化养殖模式,推动我国生猪产业的高标准发展。完善生猪生产体系,带动中小养殖户发展。推动生猪生产技术进步,完善育种体系,提高核心种源的自给率,增强良种供应能力。提高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建立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体系。加强对生猪主产区的支持力度,统筹区域资源协调发展。
完善生猪疫病防疫体系是推动生猪产业恢复产能的最基本保障。因此,要做到提升生猪的疫病防御能力,降低各种疫病对生猪产业的损害。强化疫病检疫和动物检测,降低生猪发病概率。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落实基层兽医驻场制度。
健全现代生猪流通系统是推动生猪产业产销一体化、提高猪肉和相关肉制品质量、推动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健全流通体系要做到加快屠宰行业的提档升级,减少劣质产品流入市场。变革传统生猪的调运模式,由“运猪”向“运肉”转变。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助推生猪流通体系的优化升级。
面对当前生猪市场养殖主体补栏乏力的态势,解决生猪发展的资金、用地和政策保障“三大难题”是激发养殖户养殖热情、恢复生产信心的重要保障。要逐步完善生猪政策性保障,加大金融信贷的支持。取消生猪发展用地的15亩上限,保障生猪发展用地,强化对于生猪产业的法治保障。
生猪产业发展是一个涉及良种繁育、疫病防治、生态环保、政策服务等一系列相关内容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水平与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目标还存在差距。生猪产业链上的数据尚不能满足当前大数据时代的需求,信息化建设滞后,难以对生猪产业进行整体协调[2]。地方性的服务机构体制不顺、人才队伍建设不足、财政保障不足、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依然存在。社会化服务零散且较少能有计划地向养殖户提供服务。生猪产业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完善,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有限。
与以往相比,我国的生猪生产和养殖规模有了较大提高,但以一家一户为养殖单位的散户仍然占据很大比例。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养猪行业整体呈现散、乱、小的特点。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生猪养殖规模比重为49.1%,生猪养殖场户有2 600万户,其中,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养殖户有18.7万户,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大型养殖场约4 000户,散户所占比例依然很大。散户与养殖大户相比,分布散乱不利于管理,生产水平与能力都相对较弱,加之散户特有的趋同性和盲目性,在规模较大的疫病或风险来临时,难以应付冲击[3],在环境压力与非洲猪瘟疫病的双重冲击下,我国的养殖散户相继退出,几乎消亡殆尽。
当前我国的生猪联合育种仍处于初级阶段,核心规模群小、区域间联系松散。生猪产业的产研分离现象严重,科研项目以国家目标和计划为主,科研育种不能准确与生猪销售市场对接,导致国内生猪行业过分依赖国外猪种。此外,国内的生猪良种利用率较低,人工授精技术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生猪产业中人工育种率更低。育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能满足当前生猪产业市场对相关设施服务的需求。种源约束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良种的缺乏导致生猪体质较弱,难以承受大规模易感染病毒的侵袭;另一方面,先天条件不足使得国内生猪体格较小,猪肉肉质相对较差,缺乏全球化竞争力,难以卖出好价格。
我国在生猪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较少,生猪产业发展与投入不协调,科研成果难以大规模推广和应用,使得多数养殖户仍采用传统的养殖技术和养殖工具,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阻碍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30%的生猪养殖企业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且生猪养殖企业的员工流动性较大。初步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歧视与偏见使能够投入到生猪养殖业的人才较少;另一方面,当前国内与生猪养殖相关的规模以上企业相对较少,而一般的养殖场和家庭养殖户无法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较好的生活环境和薪资待遇,致使当前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此类工作。
科学的规划是保证生猪产业合理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针对当前生猪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国家依据各省市区经济发展状况和自然环境条件将全国各省市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和潜力发展区来协调生猪养殖,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各地区生猪发展的现有条件,江西、广东、安徽和福建等地虽水网密布,但生猪养殖由来已久,生猪养殖技术成熟,对于国家养殖政策的理解和执行效果较好,生猪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较轻,能否将此类地区划分为约束发展区还有待商榷。内蒙古和云南、贵州地区资源环境较差,生态脆弱,区域生猪养殖历史较短,将此类地区划分为潜力发展区势必使得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更加恶劣,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辽宁、山东、河南等省份,既是国家粮食的主产区,又是生猪养殖的主要区域,区域农业发展就要面临农业、生猪养殖业和环境3者的协同发展,未能出台行之有效的生猪养殖发展规划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区域生猪产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环境保护及饲料等管理产业发展的协调困难。
当前,生猪养殖中疫病防控形势严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4]:第一,疫病种类增多。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更多的国外猪种进入中国,带来了复杂疾病的潜在威胁,如口蹄疫、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第二,病原体的耐药性增强。随着各种药物和抗生素的使用,细菌和病毒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第三,疫病防范意识薄弱。养殖户平时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方式简单粗放,将生猪养殖安全主要寄托在疫苗上,缺乏安全防范意识。第四,外来病毒的传播与感染。在国际贸易与区域往来的过程中,增强了疫病向外传播的可能性。
伴随着疫病问题的是养殖引起的环境问题,养殖环境问题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造成养殖环境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养殖人员的环保意识薄弱[5]。大多数养殖人员只关注个人利益,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够,且这种现象在散户养殖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地方政府对污染物处理的投入不足,环保设施不全,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较少建设配套的污染物处理设施,导致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养殖场的标准化程度有待提升。
生猪产业发展的公共基础是维系和保证生猪产业持续、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完善生猪产业的公共基础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全产业链管理,重视生猪生产的整个产业链条各相关主体之间协调发展。尤其要发挥专业性服务公司的专长和作用,让养殖户可以随时找到与之相应的后备服务,保障养殖户在生猪各个阶段的养殖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智能化养殖水平,建立健全生猪体系专业化数据库,确保数据库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可分析性,以便为生猪产业利益链条上的各利益相关主体提供精准决策服务;加快推进地方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简化申请流程,强化服务职能;加强财政对生猪养殖业的保障,对于资信良好且符合要求的养殖主体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和财政保障,缓解资金压力。
推动生猪养殖的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加强生猪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散户养殖带来的弊端,同时以养殖企业和规模养殖户为主的规模化生产能够集中资金和技术最大化的优势,实现生猪养殖的现代化,有助于构建我国现代化生猪养殖体系,减少传统养殖带来的不良影响。建立生猪产业合作社是由传统的“自繁自养”走向规模化养殖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大生猪的合作化生产有利于将养殖户从众多繁琐的流程中解放出来,并通过资源整合、合作经营等相关方式解决生产链上的各个环节,加强产销对接,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优势[6]。加强养殖合作社的建设,有助于养猪户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实现产业的发展[7]。
积极推进生猪遗传改良2.0计划,为我国生猪育种的持续发展做好顶层规划[8],加快我国地方猪优质品种的培育,奠定地方猪种业的基础。积极推进生猪育种重点实验室建设,应给予足够的资金、人才和相关政策,建设世界一流的生猪育种平台,为优质猪种的诞生建立充足的物质条件。积极鼓励企业和高校开展合作,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切实培养适合企业养殖,适合我国生猪和猪肉市场需求的优质品种。不断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生猪育种技术,实现良种繁育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利用国内优质的地方种猪资源,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猪种,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重大战略新品种种猪[9]。
培育专业的生猪养殖技术人才是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也是推动生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改变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现状,就要做到加大对生猪产业的宣传,尤其针对该行业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行业的发展前景等加以宣传,提高行业从业人员地位和素质。鼓励和支持适宜地区发展的生猪生产事业,引导更多的大型企业参与和投入到生猪养殖行业中来,为专业人才提供环境更好的工作岗位。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要引导和鼓励学生选择和从事相关工作,并适当增加有关奖励的资金额度。加强高校和相关企业的合作,培养更多的定向生和专业人才,为生猪事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员保障。
做好生猪养殖规划,合理布局生猪产业是保证生猪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从宏观角度确定生猪产业一定时间内的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地方相关部门要切实将国家政策与规划落实到位。区域及各省市区要在国家宏观布局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切实对本地有作用效果的发展规划,且积极督促下级单位严格落实,保证规划行之有效。各地区要充分了解本区域的生猪养殖企业、规模养殖场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散户的养殖和发展情况,按照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合理设置和保障生猪养殖场(户)用地与其他资源。同时还要切实做好政策落实的监督工作,将地区的生猪养殖产业单位纳入到地方监督与管理体系中,积极鼓励和引导对政策落实到位的养殖单位,并及时阻止和惩罚应付差事的行为,确保各项规划落到实处。
生猪产业的绿色环保发展,将是生猪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在发展养殖产业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实现产业绿色发展,首先,要摒弃传统的粗放式发展观念,改变原有养殖方式,将环保事业与养殖事业并举;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养殖区域,统筹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尽可能地使养殖区域在荒地、山地或者半山腰等原始区域发展生猪养殖,远离风景区、水源保护地和人群密集区,降低生猪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其次,要加快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将养殖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将环保标准控制在相关规定的红线之下。最后,改善养殖环境为疫病防控提供保障,在改善养殖环境的基础上,要加大对疫病防治的资源投入,普及有关疫病防治的知识,对养殖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安全意识,并在能力范围内建立病原库,实行分区防控和治理,健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