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边界效应
——基于城际消费流的实证

2020-12-18 03:31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省际城际成渝

左 宇

(内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四川内江 641100)

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阵地,必然也是推动消费协同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但是,总体上国内城市群的消费协同发展水平仍然不是很高,尽管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等东部沿海城市群消费协同发展在全国率先,但是西部地区城市群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受长期以来市场分割的影响,城市群内城际之间的消费流动仍受到较为明显的边界约束。对此,研究西部地区主要城市群消费协同的边界效应,对于城市群消费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成渝城市群作为国家级城市群和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未来定位也是世界级城市群。本文以成渝城市群为例,基于城际消费流的视角,研究消费协同发展的边界效应。

相关研究评述

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导向下,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备受学界关注。在消费和流通领域,已有不少学者基于城市群或者是某个区域的案例进行了研究。王萱、冷静(2016)实证研究了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消费的空间集聚特征,认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消费在空间全局上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同时局部也出现了一定的“高高”集聚和“低低” 集聚现象,由此也表明了长三角城市群的消费具有一定的协同发展趋向。柯善淦、卢新海(2017)基于空间关联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分析了武汉城市群消费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发现消费结构变化呈现出由中心向外围辐射的特征,进一步认为武汉城市群内区域间发展型消费的一体化趋势正显现出来。毛中根、武优勐(2020)选择成渝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视角考察了西部地区城市群消费水平的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动态演进规律,研究得出,成渝城市群消费水平在空间上呈偏态分布,尽管区际消费差异总体在缩小,但是低层次消费水平地区的占比仍然较高,且区际差异从省域内差异占主导不断演变成为以成都和重庆主城区为极点的 “双核心” 结构。梁红艳(2019)实证研究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五大城市群物流业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以及运行效应,研究发现五大城市群物流业的空间关联紧密度逐步增加,但多级分化的现象依然明显。

区域间经济的协同一体化发展尽管不断显现,但是区际边界的存在,容易形成一定的 “屏障效应”。毛中根、武优勐(2020)在研究中也发现,成渝城市群消费的空间结构在省际交界处存在着明显的 “割裂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消费流动存在着省域行政边界这一 “无形边界”的影响。而关于边界效应,较早的是RATTI(1993)的研究,他对于国与国之间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边界效应给出了定义,认为国家之间的行政边界会影响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流,且边界效应越强,则表明区域之间经济协同发展的程度就越低。李军林等(2012)选择东盟国家以及成员国的样本,将双边、多边贸易距离纳入到引力模型,分析了区际贸易经济一体化的边界效应,且认为总体上边界效应在弱化。杨文毅等(2019)选择长江中游城市群,分析了边界效应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市场分割现象,并认为省际之间的市场分割现象明显,省际边界对消费流出存在明显的抑制效应。张伊娜等(2020)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对于边界效应的研究逐步地从国际间转向国内省际间甚至是城际间,研究的范围也不仅局限在大范围(曾冰,2015;陈光华,杨国梁,2015;杨文毅等,2019;张伊娜等,2020)。但是在研究主题上,更多的是侧重于经济合作、贸易往来,对于城际消费流的动态特征研究的也不多。而城际消费流,既有消费流出,也有消费流入,理论上边界效应的存在,对消费流出和流入可能都会产生一定的 “屏障效应”,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口。本文试图通过成渝城市群的例子,就此展开一定的实证分析,为有关理论在区域空间上的进一步体现提供借鉴。

研究方法设计

关于两区域的边界效应模型,国内已有相关研究值得借鉴。参考张伊娜,牛永佳,张学良(2020)的方法,以消费效用函数为基础,构建收入预算约束前提下的效用最大化的理论模型如下:

其中,i 和j 表示地区i 和地区j,Cij表示地区i 的居民在地区j 的消费,即异地消费,Cii表示在地区i 的消费,即本地消费。Yi和Yj分别表示地区i 个地区j 的经济规模,代表了地区的经济水平,Bij表示地区i 对j 边界效应所带来的 “冰山成本”。对于边界效应,我们借鉴已有学者观点,将此分为有形边界和无形边界,其中有形边界即为地区之间地理距离所产生 “冰山成本” 而形成的边界,无形边界即为两地区因行政区划和制度等因素而产生的隐性边界。θ 表示产品的替代弹性,一般θ<1。αi和αj分别表示地区i 和j 的消费者偏好。根据上述理论模型,可以建立实证的基本模型如下:

其中,Dis 和Bord 分别代表有形边界和无形边界,两者共同考察边界效应带来的影响。其中,有形边界可以表征城际边界效应;无形边界可以表征省际边界效应。Yj/Yi代表两地相对经济水平。X 为其他的控制变量,本文选择三个变量:相对人口规模ln(Rij/Rii),即异地城市总人口占本地总人口之比的对数值;相对工资水平ln(wj/wi),即异地城市工资水平占本地工资水平之比的对数值;是否接壤Aij,为虚拟变量,若i 和j 两地接壤,取值为1,否则则会取值为0。

基于上述变量,定义相关指标,如表1 所示。数据选择方面,本文采用2018 年成渝城市群的市(或县区)数据。其中,重庆市包括渝中、万州、黔江、涪陵、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綦江、大足、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潼南、铜梁、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 个区(县),剔除开州、云阳等辖区范围未全部纳入的地区;四川省包括成都、自贡、泸州、德阳、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资阳12 个市,剔除绵阳、达州、雅安等范围未全部纳入的地区。在消费流出和流入的数据上,本文选取中国银联提供的2018 年刷卡消费交易数据。其他相关的数据来源于四川省、重庆市以及各城市的统计年鉴,国研网统计数据库。距离指标的数据通过谷歌地球测量得到。测算指标的描述性统计数据,见表1。

边界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城际消费流出的边界效应

根据成渝城市群中的42 个城市相互之间的有向消费流以及自身内部消费,根据模型测算得到成渝城市群城际消费流出的边界效应。表2 即为全样本消费流出边界效应的回归结果。

有形边界——城际边界效应。根据回归结果,有形边界变量即城际边界变量的系数为-1.8304,系数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由理论模型可知,该系数即为城市有形边界对跨城市消费流影响的强度。回归系数为负,即表明两城市之间的距离大小,对城市消费流出和本地消费比值带来负向影响作用,即两城市距离越大,城市消费流出与本地消费的比值就越低。根据测算,成渝城市群内的各个城市到另一个非本地城市的消费流出占本地消费的比例约为exp(-1.8304)= 0.1603,由此可见跨城市边界带来对消费流出的效应明显低于本地消费。根据有关理论,有形边界主要是以地理距离形式表现的,因此可以通过“冰山成本” 进行理解,如果两地的地理距离较大,那么在消费过程中容易产生较大的物流和运输等成本,于是有形边界对城际消费流容易表现出“屏障效应”。从成渝城市群的结果来看,有形边界效应下城市消费流出仅占本地消费的16%,即表明了成渝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有形边界的存在,对消费流出产生了较大的屏障效应。由此可见,在国家推进城市一体化的导向下,尽管成渝城市群的空间联系不断紧密,但是在消费上仍然是以本地消费为主,市场分割现象仍然存在,并没有因一体化推进而引起大规模的城际消费流出。

表1 指标及描述性统计

表2 城际消费流出边界效应的回归结果

图1 省际边界下成渝城市群四川省部分的城市消费流出的距离增量(单位:千米)

图2 省际边界下成渝城市群重庆市部分的城市消费流出的距离增量(单位:千米)

无形边界——省际边界效应。从无形边界变量及省际边界变量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四川省的省际边界还是重庆市的省际边界,都对解释变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从无形边界的角度来看,负面效应主要是由于省级行政壁垒而产生的,虽然省际之间可以通过相互作用开展经济交流活动,但是边界效应最终仍表现为抑制消费流出,可见当地政府对于保护本地消费市场仍是比较重视的。其中,四川省省际边界效应的系数为-1.7927,显著水平为5%,重庆市省际边界效应的系数为-2.0309,显著水平为1%,显然重庆的省际边界效应更为明显。尽管在成渝城市群中,四川省的省际边界与重庆市的省际边界是共用的,但是省际边界对不同省内的城市消费流出的影响却是不同的。重庆市内的城市因这条边界带来的对城际消费流出的抑制效应更为明显。

根据一价定律和Parsley & Wei(2001)的研究方法,计算无形边界效应带来的地理距离增量,分别如图1 和图2 所示。对比可以发现,在省际边界这一无形边界效应下,重庆市内的城市消费流出的距离增量要明显高于四川省内城市,这与前面省际边界效应的结果也是相符合的。测算可知,省际边界效应给四川省内城市消费流出增加的平均距离为793 千米,但是对重庆内城市消费流出增加的平均距离为956 千米,比四川省多20.6%。具体来说,在成渝城市群的四川省境内,省际边界效应下资阳市与成渝城市群其他城市的平均距离增加了1023 千米,属增量最大的城市;成都市与其他城市的平均距离增加了593 千米,属增量最小的城市。在重庆市境内,省际边界效应下綦江区与成渝城市群其他城市的平均距离增加了1311 千米,属增量最大的城市;九龙坡与其他城市的平均距离增加了726千米,属增量最小的城市。相比之下,成都和九龙坡在省市境内的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较高,而且经济开放程度也相对较高,省际边界效应对两个城市消费流出的距离影响也较小。

几个控制变量对消费流出的影响也是显著的。相对人口变量ln(Rij/Rii)的系数为0.2034,显著水平为5%,可见相对城市人口对异地消费表现出显著的促进效应,增强本地消费流出。这是由于,对方城市若集聚较多的人口,那么会促使该城市的商业服务能级提升,特别像成都、重庆渝中区等地城市能级明显较高,这更容易促使周边城市的居民进行异地消费,从而提高消费流出的可能性。相对经济水平变量ln(Yj/Yi)的系数为0.8829,显著水平为1%,可见相对经济水平对异地消费也表现出显著的促进效应。异地城市若经济发展水平高,那么就会增强对周边城市居民的消费引力,因此促使本地城市更多的消费流出。相对工资变量ln(wj/wi)的系数为1.0392,显著水平为5%,可见异地城市的相对工资水平对本地城市消费流出也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异地城市相对工资越高,越能促使本地城市异地就业,进而增强异地消费的倾向。Aij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两城若地理上接壤,有利于城际消费流出。

(二)城际消费流入的边界效应

根据模型,分析成渝城市群城际消费流入的边界效应。表3 为相应的回归结果。

有形边界——城际边界效应。由结果可知,有形边界变量的系数为-1.1723,显著水平为1%,因此可以表明两城市之间距离大小对城际消费流入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也说明,城际距离对城际消费流入产生了 “屏障性” 的边界效应。由结果测算,成渝城市群内的各个城市到异地城市的消费流入占本地消费的比例约为exp(-1.5723)=0.2076,由此可见跨城市边界效应作用下,异地消费流入占本地消费的比例约为20%。根据 “冰山成本” 理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城市边界会对异地消费流入产生屏障作用。相比之下,成渝城市群的城际边界效应对城际消费流入的屏障作用要小于对消费流出的屏障作用。

无形边界——省际边界效应。无形边界两个变量Bordsc 和Bordcq 的系数分别为-1.0788 和-1.6856,显著水平均为5%。由此可见,四川与重庆的省际边界对省际消费流入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与前面消费流出的结果也是基本相似的。从系数值来看,重庆市的省际边界效应更为明显,可见重庆的省际边界对异地消费流入的屏障作用更大。由此进一步表明,在成渝城市群一体化推进过程中,省际行政边界对消费互通的屏障效应依然显著存在,而且重庆市行政边界所产生的作用更为明显。经测算,省际边界效应给成渝城市群四川省内城市消费流入增加的平均距离为503 千米,对重庆内城市消费流出增加的平均距离为742 千米,重庆市比四川省高47.5%。其中,四川省境内距离增量最大的城市为广安市,距离增量为715 千米,增量最小的城市为成都市,增量为377 千米;重庆市境内距离增量最大的城市为重庆市江津区,距离增量为905 千米,增量最小的城市为渝中区,增量为511 千米。

就控制变量而言,相对人口、相对经济水平和相对工资水平都显著地抑制异地城市消费流入。与此同时,城市接壤是有利于增强城际消费流入,可见城市的接壤有利于促进城际消费流的相互流动。

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城际消费流的视角下,基于边界效应的理论模型框架,研究了成渝城市群消费协同发展的边界效应。根据研究,可以总结得到下述结论:成渝城市群城际有形边界的存在,对城际消费流出和消费流入都产生了明显的抑制效应,这是因为地理距离从客观上转化为城际之间消费的 “冰山成本”,从而表现出对消费流的 “屏障效应”。从不同向消费流的比较来看,边界效应对成渝城市群消费流出的 “屏障效应” 要强于对消费流入的 “屏障效应”。由于行政区划和制度而形成的无形边界,同样对成渝城市群的城际消费流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无论是消费流入,还是消费流出,无形边界对成渝城市群在重庆所辖城市的边界效应都要强于对四川所辖城市的边界效应。由此可见,虽然成渝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客观存在,但是消费流的区际异化特征仍然是比较明显的。

表3 城际消费流入边界效应的回归结果

鉴于研究结论,结合成渝城市群的现实情况和区域协同发展导向,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客观对待区际边界对消费流的 “屏障效应”。成渝城市群内城市之间要进一步强化沟通和战略协商,在一体化发展政策上达成一致,减少政府认为阻碍改革的因素,建立跨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两省省级层面要强化对地级市或者县区级层面的发展诉求,在全省政策导向上确保区际协同化。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两省合作,城际联动,加快推进成渝城市群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工程的共建,降低区际消费流动的 “冰山成本”,推动跨城市跨省消费有效流动。

猜你喜欢
省际城际成渝
基于偏序集的省际碳排放效率评价
城际铁路CTC中自动折返功能设计与实现
万科城际之光售楼部
一种城际车载列控系统的结构设计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成渝双城到同城
开放与我国居民收人增长*——来自2001~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的考察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对口支援与省际合作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