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岚 教授 王琦 黄琪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 北京 101149)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居民消费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以及农产品电商的日益繁荣,农产品流通涌现出盒马鲜生、美团买菜等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引领了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创新发展。
随着O2O 与新零售概念的深入,线上线下的融合不仅提升了农产品流通效率(穆澜,2017),同时提供一体化田头到餐桌的解决方案,实现精准化、定制化和个性化的农产品流通服务(马晨、王东阳,2019)。现有文献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已有一定研究,但缺乏对行业现状的分析。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将实地调研获得的一手资料运用扎根理论进行分析,得出具有理论价值的结论和指导意义的政策建议。
扎根理论是由Barney Glaser和Anselm Strauss提出的质性研究方法。该方法构建起的理论具有基于实践、面向实践、服务实践的优势,因此选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文章在全面了解当下农产品流通中出现的新业态、新模式以及从管理到技术各方面的创新点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同时,从创新模式和发展问题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个步骤,建立起关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发展的相关理论,最终破除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发展瓶颈。
开放性编码。开放性编码是对原始数据进行逐句分析提取相关信息,从初始概念中发掘提炼出若干范畴完成初始编码,从而实现将相似概念归结成同一类的范畴化(熊中怀,1999)。将访谈中记录的样本企业信息作为分析的原始资料,从中挖掘初始概念。此过程共得到69 个初始概念,对其进行分类组合,归纳为19 个范畴。其中A1-A5 表示发展模式的范畴(见表1),A6-A19 表示创新模式的范畴(见表2)。
主轴编码。开放式编码所获得的初始范畴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故通过主轴编码根据 “条件→行动→结果” 的逻辑关系识别出初始范畴之间的联系,得到更具有逻辑性的主范畴。通过归纳提取副范畴的表现形式及特点等方面的逻辑关系,在创新模式的主轴编码中确定了4 类创新模式(见表3)。通过归纳提取副范畴的类似属性方面的逻辑关系,在发展问题模式的主轴编码中得到4 方面的发展问题(见表4)。
表1 创新模式开放性编码
表2 发展问题开放性编码
表3 创新模式主轴编码
表4 发展问题主轴编码
图1 农产品流通创新发展机制模型
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编码主要目的是从主范畴中挖掘得到核心范畴,分析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之间的关联关系,形成可以解释整个研究的故事线。
将发展问题与创新模式中的主范畴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发展问题成为创新模式的制约因素。从内部情境来看,要素投入水平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流通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从外部情境来看,政府当下某些政策与措施使得农产品流通领域缺少市场规范,造成市场失序的结果。因此,内部情景和外部情景困境的破除对于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见图1)。
行业要素投入不足。经营企业面临设施设备自动化水平低的困境,其原因在于:市场上销售的设备无法满足企业自动化需求。比如,即用净菜的加工企业对同一种蔬菜有着多种要求,而现有设备无法满足多任务的需求。此外,更新设备的成本较高,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导致置办意愿较低。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困难是农业经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超市、电商平台与对生鲜供应商的结算账期多在2 个月以上;连锁餐饮企业与净菜加工类企业的应付账款为季度结算。过长的账款结算周期使企业资金处于不健康状态。企业人才缺乏成为农产品流通行业的普遍现象。行业内既缺少冷链专业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与新技术应用相关的复合型人才,且因新人缺少培训而导致任务差错率高。
企业管理能力薄弱。第一,供应链管理能力较差。比如,某些经营企业供应链后端的原料采购分拣配货水平落后于发展节奏,导致客单中出现肉禽变质与蔬菜腐烂的情况,客户投诉多。第二,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表现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不能全部实现信息共享。部分冷链物流企业还在实行人工生产,台卡登账,系统管理薄弱。由于物流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程度不高,势必导致业内食品追溯难以推广。第三,部分农产品经营企业垃圾处理管理观念淡薄,不少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存在企业垃圾处理不当的现象,其原因在于企业垃圾处理设施投入是为应付政府环卫机构要求与日常检查。
政府政策与措施。道路限行措施。为缓解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而产生的交通拥堵问题,各个大中城市出台一系列的交通管理措施,严格限制载货车辆进城,导致“最后一公里” 成为城市配送的主要问题。体现为:一是进城通行证不足,罚没成本高。二是每个城市可进城的冷车标准不一样,由干线而来的冷车货物,进城时需调换车辆,易产生冷链断链。企业土地获取难度大。从城市规划角度来看,冷链相关用地很难获得或获取价格昂贵。具体而言 “最先一公里” 的预冷库受制土地政策限制难以建成永久性设施,“最后一公里” 的城市低温配送中心因土地坪效低而难以进入城市土地规划,致使城乡农产品仓贮物流用地难以获得。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我国农业方面的惠农政策主要向农业生产领域倾斜,流通领域已有的相关优惠政策很多没有真正落实。农产品创新企业市场准入限制较多。以前置仓企业为例,生鲜前置仓的经营需要市场监管局营业执照和食品流通许可证,但办照速度较慢,市场准入门槛高,因此难以取得进入资格。
市场规范待完善。设施设备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运输贮存的设备、周转筐、托盘、包装箱等材料规格多,多数未采用国家通行标准。这影响相关设施在不同单位、不同环节的周转,增加了流通的成本,加大农产品流通耗损。除进口水果经营者外,大部分经营商户以非标准周转箱(筐)装载和运输农产品,不仅物流机械化水平低,且商户人工成本高、货物装卸效率低下。缺少对批发市场的整体规划。多数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规划建设未考虑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居民消费习惯等因素。而对于城市建设相对集中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由于定位模糊、缺乏认真的调研,建成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重复投资的现象突出。政府部门间相关活动协同性低。如交通部、商务部等不同部门都要求每台冷链车报送不同类数据,每类数据都要重装采集设备使得企业成本增加。又如工信部、商务部、市场总局物品编码中心推行的追溯标准体系就不尽相同。官方的多重标准使得企业在建设追溯系统时难以抉择,或大大增加企业的追溯系统建设成本。缺乏农产品生产、加工的相关标准。国内农产品由于相应的种植或养殖标准缺乏、成本高以及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农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使其在零售环节难以获得较高的市场溢价。伴随着农产品初加工标准缺乏,各种低价竞争现象也在同步增加,引发市场失序。
产业扶持政策。针对人才缺乏问题,政府应为流通创新企业人才的大城市落户提供便利,鼓励高等院校开设冷链管理专业,增设新零售相关课程。在化解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建议政府设立农产品流通基金用于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创新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设立 “新零售投资资金” 支持终端零售网点的投资开设,提供贴息贷款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
补短板工程政策。加强冷链物流建设。一是完善城市鲜活农产品冷链设施配套建设,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到零售过程中,30% 物流量采用标准化周转箱共用体系。推进鲜活农产品产区冷链集散加工中心建设并支持企业农产品流通与物流模式创新建设。二是推进城市冷链设施配套建设,强化生鲜农产品产地集散加工中心建设,促进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平台建设,推进区域内重点生鲜品类及其主要运用场景物流规范指引。三是推进冷链设施配套建设网络,应将物流设施用地纳入强制性规划范围,以满足人民群众民生需求。四是财政资金引领社会资金,在城郊建立一些公益性质的低温物流园区,以便生鲜零售企业的物流运作,从而降低生鲜商品的零售价格。强化产地生鲜农产品集散加工中心建设。根据农业商品化生产的规模、商品流量流向、地理交通条件、市场辐射范围等,在农产品主产区试点建立区域性农产品集散服务中心。除提供农产品集散配送功能外,还应提供仓储、检验检测、分级、分拣、包装、装卸搬运等服务。针对小散农户而言,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向其提供临时可共享的移动冷库的租赁服务。帮助其缓解农户鲜果预冷、贮藏难的问题且实现延长其货架期的诉求。同时规避基本农田上难以建永久设施的相关法规。
市场规范政策创新。以土地流转为抓手,鼓励产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产地集散率。以共用托盘和周转筐(箱)为抓手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在政府的规范和引导下,加速托盘在合作社、产地集散中心、生产企业、物流企业和销售企业之间循环,促进托盘联运和机械化作业,提高物流效率,缩短供应时间,降低物流成本的社会服务网络。对净菜、前置仓等新兴的农产品加工或流通新业态,通过规范引导、政策支持,促进其市场有序发展。
破除政策障碍。降低农产品流通用地获取难度。地方政府需转变土地财政观念,放松对农产品流通用地的政策规定。如前置仓用地、冷链用地的申请。取消不合理的税费规定。一是将净菜类等初加工日需农产品纳入绿色通道,取消单品价值量不高且是大众日常消费的生鲜农产品的增值税抵扣,减缓城市配送普通货车新能源配比规定等。二是建议取消大众消费的代表性水产品和水果的增值税,同时可免除经销商与农产品生产者就增值税抵扣所产生系列繁杂操作。放松生鲜食品城市配送交通管制。建议将 “新能源货车不限行” 纳入城市配送政策,放松生鲜食品的城市配送管制政策,保障农产品民生需求的 “最后一公里” 物畅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