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物馆里的一双轮胎鞋追踪到的脱贫故事

2020-12-18 08:58杨聪
中国记者 2020年11期
关键词:印江姨父武陵山

20多年前,一个初冬的清晨,二姨父踏着霜迹来我家做客,脚上穿的就是一双“轮胎鞋”。鞋底是用汽车轮胎切割成的,被几条布袋绑在脚上,看上去有点像夏天穿的凉鞋。

“穿这个鞋子,脚不冷吗?”我见二姨父脚趾被冻得通红,好奇地问。

“我这双脚早就不怕冷了。”二姨父握紧烟杆,猛吸了几口,吐出一阵白雾,然后笑呵呵地对我说。

我出生在武陵山区腹地铜仁市一个偏远山村,但那时家境却相较二姨父家要好很多。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轮胎鞋,便私下问母亲:为何寒冷的天气,二姨父还要穿那种像凉鞋一样的鞋子。母亲说,二姨父家子女多、负担重,除了种地,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舍不得花钱买鞋子。

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既便宜又耐穿的轮胎鞋在武陵山区的广大农村地区特别受欢迎。比如赶乡场的日子,赶集的十个人中就能找出两三个穿轮胎鞋的人。

武陵山片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而地处武陵深处的铜仁是贵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面大、贫困人数多、贫困程度深,到2014年仍有90多万贫困人口。

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武陵山区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二姨父家早已摆脱贫困,很多曾经穿轮胎鞋的农村群众也纷纷换上了新鞋子。轮胎鞋,成了曾经贫困与艰辛的一个历史印记。

时隔20多年,我再次见到这种轮胎鞋,是在印江自治县博物馆里。

今年6月初,我在印江采访时,该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的工作人员田林介绍,他们在县博物馆里设置了脱贫攻坚陈列馆,并邀请我去参观。

□ 2020年3月8日,作者在刚满月儿子的病床前写稿。

陈列馆里除了与脱贫攻坚相关的图文资料,还收集了很多实物展品。当看到玻璃展柜里的一双“农民穿过的轮胎鞋”时,我的目光立即被其吸引。

“这双鞋子是从哪户人家得来的?”我问。

“木黄镇乌巢村刘从甫家。”田林说,“他家和我老家在同一个村,曾经是我们村最穷的人家。”

我决定要去刘从甫家看一看,目的不是采访写稿,而是被这双轮胎鞋牵动心绪,想起了很多往事,对其背后的故事充满了好奇。

从印江县城出发,沿304省道驱车60多公里才到达乌巢村。刘从甫家就在公路旁,是一栋精美的两层小楼房,刚建成两年。

今年52岁的刘从甫,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身材瘦弱的他看上去不像农民,倒像一名教书的先生。在他家的客厅里,我们聊了足足两个小时,他又带我参观了他家的老房子以及辣椒产业基地。

刘从甫原是贵州铜仁松桃苗族自治县乌罗镇中利村人,1993年经人介绍,来到乌巢村杨家做上门女婿。不料次年在广东一石厂打工时,头部受重伤,此后右边身子无力,再也干不了重活。

刘从甫家里有四五亩地,如果好好耕作,不遇天灾,养家糊口不成问题。然而,他家却成了村里最穷的人家,时常连饭都吃不上,一年四季都在借粮食。

扫码阅读《穿了20年的“轮胎鞋”送进博物馆》

杨聪贵州日报报刊社记者

“不是因为不够勤快,而是没有劳动力。”刘从甫说,他家三个孩子,还有妻子年迈的外公及年幼的内弟一起生活,靠夫妻二人在贫瘠的耕地上种植玉米、红薯等传统农作物,根本无法满足一家人的需求。

饭都吃不上,更别说买新衣、穿新鞋。他们一家人穿的衣服,多为亲戚朋友送来的旧衣服。有时孩子们上学都穿着大人的衣服,一年四季都是光脚丫。

从结婚到脱贫出列,刘从甫没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买过的唯一一双鞋子,就是如今送进博物馆的轮胎鞋。那是1998年的春天,他在集镇上花2元钱买了一双轮胎鞋,而这双鞋一穿就是20多年。

或许没有人能理解20多年不买一件衣服是什么感受,也无法理解一双鞋穿20多年是什么情景,刘从甫回忆往事,也不过是一笑而已。他说:“党的政策好,年年买新衣新鞋。”

2012年,刘从甫家被评为低保户,2014年又列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地政府将之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开展全方位的帮扶。

2018年,刘从甫家建起了新房子;2019年,刘从甫家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余元。在这个贫困家庭延续的贫困生活终于彻底终结,刘从甫摘掉贫困帽,脱下了轮胎鞋。

“再也不会穿这种轮胎鞋了,还是皮鞋穿着舒服!”刘从甫说。

去年,印江2.5万余户贫困户已全部摘掉“穷帽”,贫困发生率降至零。该县博物馆专门设置脱贫攻坚展区,收集最具代表性的物件陈展,刘从甫穿了20年的“轮胎鞋”被送进了博物馆。

刘从甫与轮胎鞋的故事,在武陵山区腹地的铜仁绝非个例。轮胎鞋,是曾经农村群众贫困生活的最具代表性的物件,也是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最有力的见证。

新时代,新气象。党的和煦阳光,驱散了武陵深山千年萦绕的贫困余烟,让生活于此的土家、苗、侗等各族人民彻底告别贫困,昂首阔步迈向新时代,过上新生活。

从刘从甫家出来,陪同采访的田林说:“他家的变化很大,而且故事也很精彩,但写成稿子的话,却感觉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写才好。”

实际上,整个采访过程,我心里始终装着那双轮胎鞋。“穿了20年的轮胎鞋送进博物馆”,不正是对新时代、新生活最生动、最鲜活、最精彩的演绎么?这不正是“小切口、大主题”创作方法最典型的题材么?

一条关于“贫困户的轮胎鞋送进博物馆”的新闻报道,渐渐在我心中成型,我决定用“小切口、大主题”这一写作方法,讲好这个关于轮胎鞋的故事。

今年6月初,新华社连续播发5篇稿件,集中报道贵州脱贫攻坚一线采访见闻。随后贵州省委宣传部下发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宣传部及新闻单位认真学习此系列报道见微知著、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小切口、大主题”实际上就是讲故事,用平平常常的小故事、小题材,来讲述时代主题、时代变化、时代背景。新闻是火花一点,不是火光一片。小切口,就是要在燎原火光中,找点最灿烂的光芒。

写好脱贫攻坚这个“大主题”的报道,“贫困户的轮胎鞋送进博物馆”就是燎原火光中的灿烂一点。随着轮胎鞋送进博物馆,意味着武陵深山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画上了休止符,各族人民正迎着新时代的和煦阳光迈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猜你喜欢
印江姨父武陵山
武陵山歌
印江自治县全力做好老干部健康体检工作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印江新建气象站风向风速代表性分析
姨夫贪闲
姨父贪闲
印江自治县城北社区举行假期学校召开成立十周年座谈会
印江县组织老干部外出参观考察
我的“作家”姨父
武陵山地区几种民族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