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世界,别样的精彩

2020-12-17 06:38王晓红
读写算 2020年32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王晓红

摘 要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基于学生的发展”。课堂是否有效定然也是看是否基于学生的发展,是否具有生命力。依学情而变,基学生而教,同样的世界,别样的精彩,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是教师们永恒的追求。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例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32-0178-02

小学数学是基础的学科教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新课改下,作为小学教师应把塑造学生创新个性、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放在教学之重。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5以内加减法》一课教学为例。

[情境启示]

有天中午,笔者发现教室书柜里的书乱得很,就请俩孩子帮忙整理,自己则忙着改作业了。等改完作业过去一看,书理得可整齐了,那是一种别样的整齐:书脊(含有书名的那一侧)一律朝里插,而能翻开的一面则朝外。于是笔者问孩子:“宝贝啊,为什么把书脊往里插?”孩子答道:“老师,这样方便,反过来有时候放不进去的,你看。”说着演示了起来,果然如此。

成人为何要把书脊放在外,那是为了便于找寻自己需要的书,而一年级的孩子不认字,书脊上的书名对他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在整理书本时,只是考虑便于整理,而非为了便于寻找。这让笔者不由想起教育工作者如果在教育孩子的时,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色彩,忽视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那么怎能成功地教育孩子成人?如果在设计学案前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那么怎能呈现出精彩而富有生命力的课堂?“一切基于学生”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立足于学生、基于学生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

在新课程下,教师有必要对于自己现行的教学行为重新审视,对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重新定位,发现在此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是轻松愉悦而富生命力的。下面以《5以内的加减法》为例,谈谈笔者教学收获的精彩。

[实践与反思]

课前,笔者对本班42位学生进行了1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测试,每位学生计算10道题,时间不限,发现正确率在95%以上。这说明一年级的孩子对于10以内的加减计算已不陌生,有的孩子还能计算20以内,甚至是百以内的加减法。对于这样的学情,教师还要教什么?学生还想了解些什么?学些什么呢?

笔者认为,学生看似对这些知识掌握得不错,实质只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而计算也只是机械地模仿和記忆,对于加、减的历史起源、意义、本质内涵以及算理都是理解不透的。故而,这节课的定位是,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加、减的历史起源,丰富其本质内涵,理解算理,能从多角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技能。部分教学实录如下:

第一层次的教学:渗透数学史,激发学习热情。

用故事《加减法的由来》设疑激趣。故事大概:“古时候没有加减法,商人们做生意时就特别麻烦。但他们很聪明,发明了最原始的加法和减法。比如他们出售一瓶酒,就会在他们的帐本上画一道‘-,等到所有的酒都卖完了,他们就会一个一个清点‘-的个数,从而得到他们的销量;如果他们要购进一瓶酒,他们就会在帐本上画一个“+”,过后,也用同样的方法计算他们的采购量。慢慢地,这种最原始的记号就演化为现在的加号和减号,加减法也由此产生了。”这部分数学史的教学,本不是教材所教授的内容,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很感兴趣。通过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学生了解了“加”和“减”的产生,本是因生活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并通过人们长期的实践积累而逐步形成“+”和“-”两种符号,它有着一定的思想内涵。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一个数学符号的产生和推广要经过长期的、多方面的实践和论证,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更让学生明白数学是和人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它来源于生活,又用于实际生活。

第二层次的教学:丰富感知材料,充实知识内涵。

教师出示算式“5-2”,让学生举例说说“5-2”的意思。学生举了很多的例子。如:

妈妈买了5个苹果,吃掉了2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

我削了5支铅笔,断了2支,还有几支可以写的?

教室里有5盏日光灯亮着,关了2盏灯,还有几盏灯亮着?

我们小组有5个小朋友,有3个女小朋友,有几个男小朋友?

……

追问设疑:这些题目为什么都可以用“5-2”来表示?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学生数学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其数学素养的提升,良好的数学素养也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基础。而观现在的学校教学,特别是初、高中的数学教学,为了应试多多少少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那么这些初入学的孩子呢?小学阶段没有升学的压力,这个时候不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更待何时呢?所以作为一个启蒙阶段的数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

上面环节的教学,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得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知材料,从而在这些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寻求相同的问题表征:都是从“5”里面去掉“2”,求还剩下多少?即从一个数里去掉(或分出)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就用减法计算。从不同的表面现象中寻求问题的内涵,培养了学生数学意识。

同时,“5-2”是算式,是一种数学符号,通过多样化问题表征的举例,丰富了“5-2”这种符号的内涵,不仅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减法的本质意义,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独特的简洁之美。寥寥几字,囊尽天下之事,这正是数学魅力所在。

第三层次的教学:多角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刚才我们举了实例,都知道了“5-2=3”,可草莓班有个大憨小朋友,这天老师给出了一道计算题“5-2”,他就是想不出等于多少?小朋友能想个办法告诉他怎么来想“5-2”等于几呢?

一年级的孩子都是热情活泼、好表现的。说起帮助别人劲头可足了,一会就想了很多种方法。

(1)扳手指算啊,一只手5個手指,去掉2个手指,剩下就3个手指了。

(2)摆5根小棒,去掉两根,看看还有几根?

(3)画5个○,()划去2个,还有3个。

(4)从5往前数第2个数,5、4接下来就是3了。

(5)5可以分成2和几?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6)我们学过3+2=5,所以5-2=3。

使用前三种方法的学生,虽然还停留在依靠具体实物操作来思考的阶段,但也说明他们理解了“5-2”的真正含义(从数5中去掉另一个数2),想到了从具体的5个实物中去掉2个,看看还剩几个,就等于几了。第三种画○的方法相较于前两种稍抽象一些了,把具体的事物抽象成“○”然后借助画“○”来思考“5-2”的结果。这种画画、算算的符号化表示方法是受前面练习题的启发,同时也是数学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

采用第四种方法的学生则从数序、数数、数的大小上面来推算出“5-2”的结果,说明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也在发展。

采用第五种方法的学生则是利用数的分与合来计算“5-2”,这种想法正是教材所提倡的,也是计算1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方法。

采用第六种方法计算的学生,则利用了加、减互逆的关系及加、减法中个各部分的关系来思考,从3+2=5,想到5-2=3,“想加算减”的算法在思维上则更上一层次了。

对数学而言,答案也许是唯一的,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是多样的。“大憨求助”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加之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思维顿开,从借助实物操作到“想加算减”,学生的想法无一不是精彩的。此外,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所必须的思维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例如用“想加算减”的这个方法对学生来说就是别出心裁的思维,这种算法也是接下来“20以内退位减”计算方法的一种。

笔者认为,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当孩子在遇到新问题时,能主动去思考、去探究并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就是成功的,这样教出来的孩子才会举一反三,才有创造的潜能。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我们爱数学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