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华
摘 要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素养的关键途径。反思习惯,作为众多习惯中的重要一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对学生的要求。本文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分析,探索培养小学生反思习惯的基本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反思习惯;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32-0146-02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仅要在知识点上引导学生,还需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反思习惯是学生发现学习中问题并主动改正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素质提升的关键措施。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鼓励学生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继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课前预习环节中引导反思
部分数学教师会存在一个这样的误区:他们认为只有文本类的科目需要提前预习,而像数学学科这种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的科目,无需进行预习。这种错误的思想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一定要认识到预习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在每一次授课之前,教师都需要为学生布置好预习任务,通过引导学生预习,帮助学生掌握需要了解的知识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数学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与此同时,学生也需要在预习阶段加入反思环节。预习之后的总结与反思,是帮助学生了解预习状态和效果的重要途径,更是预习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讲解《三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计好预习学案。学案包含了关联复习、新课探究、自我设问、总结反思几个部分。在关联复习部分,教师可以结合之前学过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导入,在熟悉的知识引导下,更利于缓解部分学生对新课的抵触情绪,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在新课探究部分,教师需要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点罗列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其与复习部分知识点间的差异。在自我设问部分学生可以将看不明白或者存在疑惑的知识罗列出来,以便课堂中及时抓住教师讲解的重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答疑解惑。总结反思部分是预习环节中的反思部分,也是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部分。在这一阶段,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并在探索中了解知识点的内涵。教师在引导学生总结反思中,可以将与本章节内容有关的其他知识点联系起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水平,建立属于个人的知识树,继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堂提问环节培养反思习惯
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精髓所在,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重要场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需要教师结合多个角度分析,利用课堂中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丰富教学的内涵。经实践发现,教师可以结合问题解决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问题解决模式,不仅仅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还是在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思考、分析、猜测等思维活动之后,获得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更利于帮助学生发现他们分析问题过程中出现的误区。得出结果之后,教师只需要结合误区科学引导,就可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误区,提高学生的数学与分析能力。
例如,在讲解《角的初步认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角可以划分哪些类别?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反思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并一一对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结合问题探究和回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学习中出现的误区,并结合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探索情况及时调整改进。学生回答老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认识和其他同学之间存在冲突的时候,是引导学生反思最好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回顾与角有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在反思探索中获得提升。在这种模式下,更利于纠正学生错误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点的认识。
三、自我评价阶段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小学课堂教学中,适当组织自我评价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反思习惯。学生可以在自我评价中找到自身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并结合评价反思情况及时调整自身的状态。为帮助学生形成反思习惯,需要形成一定的规律,如课后反思、每个章节反思等。教师按照规律引导学生,在一次次实际引导中,在学生心里形成一个自我暗示,帮助学生定期反思。
例如,在讲解《比例》部分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课后反思这一要求组织学生反思。其中,有一道题目并不是很困难,但是学生的解答情况并不是很理想。具体如下:据了解,某企业在2019年2月份的最后4天用水量为2.8吨,照此计算,该企业2月份用水量是多少吨?在解答这道题的时候,学生们出错的情况多种多样。教师在发现这一问题的时候,不要急于批评,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结合题目给出的要点进行反思。经过学生仔细审题反思后发现,有的人错误地认为2019年2月份有30天,有的人在配比等式的时候左右并不平衡。在找到问题之后,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结合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其次提醒学生反思习惯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学生自我反思的方法,总结学生出错的原因,指引学生朝着更加理想化的方向发展。
四、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助力课后反思
数学知识相对抽象,想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点,课后巩固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课后学习中,学生受教师的影响比较少,或者认为课后学习就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因此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不是很理想。一旦学习不认真,作业出错的概率就会大大加大。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反思习惯,教师可以融入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模式,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课后习题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反思,将课后错误的习题资源合理利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自我纠错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在讲解完毕基础知识点之后,结合教学目标需求,为学生布置了课下作业。学生们在完成作业后发现,有些问题虽然被标注错误,但是仍旧不是很理解其中的原因。于是,教师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这名同学计算方法是否存在问题,并找出计算中误区。其中有名同学错误地认为:“两个分数的分母相乘是和的分母,分子相加是和的分子!”于是小组一同验证这位学生提出的这一理论是否可行。经过验证发现,这并不是一个通用的定理。于是,这名学生开始回忆反思自己得出这一理论时的情境。教师结合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分析后发现,这名同学提出的见解并不是完全错误的,当加上一个“分母互为质数”的前提条件,就可以使用这一结论。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自我反思结合的模式,更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在学生思维碰撞中出现激烈的火花。学生们体会到反思和思维碰撞后的成果之后,反思的积极性会得到调动,综合素质也在合作探究和课后反思中得到显著提升。
总而言之,反思习惯的养成不仅仅涉及到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也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结合课堂需求,利用一切机会为学生创设学习反思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可以在学习和反思中提升自身的能力。教师要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模式引导学生学习反思,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提升,在锻炼中不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王利国.知其所以然方可融会贯通——小学数学反思习惯的培养[J].读天下(综合),2017(20):122.
[2]李建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7(14):188.
[3]石彦君.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反思习惯培养策略研究[J].魅力中国,2015(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