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红云,邓仪昊
(昆明理工大学 医学院 形态学教研室, 云南 昆明 650500)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是医学中最重要和支柱性的基础课程,恩格斯也说“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可见其重要性。实验课教学,包括标本的解剖和器官结构的辨认,其中标本的解剖和临床的手术关系密切,因此有效的开展实验课教学是学好解剖学的重要保障,而高效地标本操作实验是从医学生走入医生的重要途径。随着在线课程和网络平台的不断发展更新,大量的免费资源涌入人们的视野,如何利用在线资源为教学课程服务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混合式教学的引入给解剖学的教学带来了曙光和新的方向,本文从混合式教学的发展和其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操作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大部分学校的实地解剖操作主要是在“局部解剖学”的教学中, 有些学校则是把“系统解剖学”和
“局部解剖学”整合,开展“小系解,大局解”的教学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四川大学,无论哪一种模式,实地的解剖操作均在解剖学实验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的人体解剖学实地解剖课存在内容多,课时少,要求记忆的结构复杂,标本量少,大多数学校往往是几十个同学解剖一具标本,这就出现许多同学可能一学期的实地操作课接触过手术刀的机会屈指可数,久而久之就直接不接触标本,处于观望状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第一次接触标本的新鲜感之外,一直不高,学习效果较差,也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对于教师,每一次实地的解剖操作,教师课前需要详细说明整个层次,还需要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课中需要全程跟踪指导,课时量少往往使得每节课的操作内容不能按时完成,教师们往往需要放弃课外休息时间、课后加班加点指导学生操作。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2010年5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指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1]。混合式教学模式最早源于国外混合式教学理论,最初应用于企业培训,之后被引入到教育领域。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今天,“混合式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模式的主流,不仅推动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而且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混合式教学是指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媒体技术,提供与适当的学习环境相契合的资源和活动,让适当的学生形成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2]。它主要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在课前将一部分课程内容以视频、问题或PPT的模式推送给学生进行自学和预习;课上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难点和重点进行面对面的解决;课后可以通过发送补充材料、总结材料和复习题等方式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因此混合式教学将线上和线下教学进行了有机地融合[3-4]。“雨课堂”的出现,让混合式教学如虎添翼。“雨课堂”是一款智慧教学工具,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借助于PowerPoint和微信,实现师生线上、线下互动的便捷新型智慧教学工具。融合“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体验[5-6]。
“雨课堂”主要致力于提升课堂教学体验,于2016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它具有使用快捷性,只需要手机可以看PPT和微信即可;全程覆盖教学内容,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讲解和课后复习等资料,学生均可以反复回顾,随时随地复习加深;随时实现师生的沟通,教师可以随时通过数据统计了解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和学习效果,及时对讲解的内容做成调整;其弹幕、红包等功能也增加了学生课上的抬头率。这些特点使得“雨课堂”在混合式教学中具备了得天独厚的魅力[7-9]。
昆明理工大学在2016年混合式教学以散沙式进入教学,2017年大部分课程铺开使用。为了更好的观察混合式教学的效果,笔者首先在2017级临床医学解剖实验课中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过程分为3个部分,课前推送、课上解决、课后复习等,“雨课堂”的使用也很好的囊括了这3个部分。因此“雨课堂”是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有利工具。由于传统教学的整节课知识被分解为课前、课中和课后,所以需要预先对知识进行重新划分模块。在开展解剖学的实地解剖过程中,首先把每个局部的知识点先进行划分和重组(表1)。其次再把每个小知识点划分为3个更细的层次,即分为自学预习的、课上讲解的和课后巩固的。
3.3.1 课前预习:课前内容的推送,根据知识模块的划分,把相关某一部分的解剖操作视频,通过“雨课堂”插入MOOC视频的方式,提前推送给学生,部分视频是由昆明理工大学形态学教研室资深专业教师根据实地解剖标本而录制的,内容在“学堂在线”的线上课程《局部解剖与手术学》中进行查找,一些没有录制的内容可借助于其他院校制作的解剖视频。这样学生们在操作标本的过程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课前推送的内容还包括实验课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问题,2~3张相关理论知识的回顾。
表1 人体各局部解剖知识点划分一览表Table 1 List of knowledge points for regional anatomy of human body
3.3.2 课上讲解讨论:各小组长收集相关课前预习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形成共性问题。在课前头一天发送给教师。教师整理形成第二天教学讲解的重点,有些难点,可以通过中文全称PBL和中文全称TBL讨论方式,由简如深,得出结论。尤其是实地操作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这样,高效而集中地解决了实地操作中的问题,让实地操作更加胸有成竹。
3.3.3 课后复习:解剖学的知识点繁多,需要记忆和理解的内容也多。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把握每次课的重点。课后给学生们发布一些作业或复习资料,通过作业情况如绘图,也可以让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实地解剖学地混合式教学由“课前推送预习——课中讨论讲解——课后复习巩固”3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本研究以2017级120名本科生为对象,参考混合式教学的问卷[10],结合本校实际,展开问卷调差。问卷主要包括使用“雨课堂”的满意度;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包括课前推送、课中讲解和课后复习的各项评价以及建议;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课前推送内容的难易程度、分组讨论的模式,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等,共设24个问题。发放120份问卷,收回120份,参与率100%。
对使用“雨课堂”授课的方式96.4%的学生是非常满意,乐于接受的,认为“雨课堂”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沟通和学习,把学习时间碎片化,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另外课堂的“弹幕”和“红包”功能活跃了课堂气氛。3.6%的学生不满意,原因是对“雨课堂”的使用不熟悉,或者不愿意课堂发言的学生。教学过程中90.5%的学生对教师课前视频、教学目标的推送,课中分组讨论及课后复习巩固是满意的,只有9.5%的学生不满意,原因是引用他人的慕课视频时长可能较长,反而分散了精力,抓不住重点,解剖操作时回看视频不能很快找到需要的内容。教学效果的评价,89.2%的学生认为满意,混合式教学和传统教学相比,明显提高了学习效率,而10.8%的学生认为不满意,原因是在分组讨论过程中的得分以小组来记,而有些同学实际几乎不参与,不能区分好和差,缺乏相对公平性。
图1 实地解剖操作的混合式教学模式Fig 1 Mixed teaching mode of practice anatomy operation
期末考成绩由理论考试60%、实地操作30%、考勤5%和作业5%组成。笔者对比了2017级的混合式教学和2016级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现2017级的期末成绩及格率92%,80分以上的同学占40%,而2016级的及格率只有89%,高分段80分以上的同学只占27%。进行统计学组间差异比较,发现2017级及格率和2016级相比无明显差异而2017级高分段80分以上的同学人数与2016级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实地操作成绩也明显提高,2017级的平均分为28.5,2016级的平均分只有24.32,说明从期末成绩来看,混合式教学在实验课教学的实施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11-12]的教学模式必将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混合式教学在人体解剖学实地解剖操作中的运用,说明混合式教学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科的所有内容都适合进行混合式教学,同一门课的内容不同也觉得了是否适合用混合式教学。如笔者在解剖课的理论课进行混合式教学,效果较差,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由于教学班级人数多,每节课知识量大,前后联系紧密,学生不能很好的融会贯通。因此教师在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时,应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内容进行设计,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合理的设计每一堂课的内容,探究更加合适的混合式教学,以学为中心,真正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