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斌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 常州 213147)
高职高专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向建筑行业提供施工员或其他建筑职业岗位的专业应用型人才,这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掌握自身对应岗位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相关职业技能。尤其是对于进入建筑施工企业一线岗位,从事施工管理与组织、施工质量安全等相关工作的人员,更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建立,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实训和实践锻炼效果不佳,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而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和运行,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注重校企合作招生育人,由校内和校外导师联合指导,并共同投入资金、设备和教学场所,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1]。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及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施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更适合建筑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自2018年进行全面重新修编,确立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第二课堂”四大类课程体系。其中公共基础课共58学分,必修课33学分,选修课28学分;专业平台课(专业基础课)均为必修课共12学分;专业方向课共64学分,必修课48学分,选修课16学分;第二课堂2学分;总学分136分。
现行人才培养方案采用“2.5+0.5”的培养模式,即第一至第五学期在校授课,第六学期赴企业参加顶岗实习。第一学期与第二学期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平台课程的授课,主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学观及价值观,并夯实学生针对后续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基础。第三学期与第四学期主要是专业方向课程的授课,专业方向课程中,“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为5门专业核心课程,“BIM应用基础”“装配式建筑概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等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中的限选课程,“装饰工程施工”“防水工程施工”“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中的任选课程,可由学生自主选修学习。第五学期主要以实践周的授课形式开设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其中综合实训项目设置三个项目,分别为工程测量综合实训、BIM建模综合实训、工程量清单计价综合实训,各项目授课为期2周。第二至第四学期也均设置了实践周形式的专业课程,如“建筑材料的检测与保管”“建筑CAD”“钢筋翻样”等。
针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笔者进行了相关调研,分别针对企业及学生发放相关调研问卷,共调研32家施工企业及311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分析调研结果,目前现行建工人才培养方案尚存在以下不足。
有81.25%的企业和43.4%的学生认为目前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时间偏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其他制造加工行业不同,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存在周期长、程序复杂、岗位多、多专业协同等特点。一般大型建筑工程项目的工期在一年以上,学生往往无法经历建筑工程从开工到竣工这一完整的施工周期。同时,当大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企业只为其安排较为简单的工作,学生无法通过半年的时间履行甚至胜任其岗位的全部职责,达不到顶岗实习的真正要求及培养目的。
在接受调研的311名学生中,有42.1%的学生提出了专业选修课不知如何选择的困惑。同时也有21.9%的企业认为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体系需进一步改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课数量多,受限于总学分及总课时上限,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修。然而学生在进行专业课选修时,由于不理解备选课程的授课内容,对自身发展定位不清晰,存在盲目选修,或是跟风抱团选修的情况,背离了设置专业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初衷。
在接受调研的311名学生中,有36.7%的学生认为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课时数偏少。而在现行建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时数的比例达到了总课时的62.1%。造成实践课时数偏少认知偏差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把在课堂中实践教学的内容均归为理论教学,同时一些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在课程考核时采用理论考试的形式,也会造成学生的认知偏差。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对课堂学习兴趣不浓厚,更愿意接受动手实操类的学习方式[2],目前动手实操类实践课时在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比相对偏少。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有规模大、施工复杂、安全隐患多等特点,校内的实训条件无法做到完全真实的模拟,同时校内的实训设备相对落后,无法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感知学习建筑行业“三新”特性的应用,使得专业课的实用性大大降低。
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按照职业成长和能力递进的教育规律,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凸显职业人才培养特色和专业教学特色基于校企合作的“专注特长、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3]。
围绕一个培养目标——培养“零距离”上岗的建筑施工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专注特长:施工技术与管理专长。特长要素:会识图、善计算、精技术、能管理。能力递进:职业基本能力、职业专项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人才培养定位为具备“精业”“尚德”精神的技能精英人才[4]。
打破原有的“2.5+0.5”课程体系,构建“1+1+0.5+0.5”课程体系,实行“双主体育人、四阶段提升”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能力递进的规律,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①第一阶段(第一、二学期):基础平台阶段。第一、二学期为基础平台阶段,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思想教育、德育教育、素质教育、高数、外语、计算机等)和专业平台课程(建筑力学、制图识图、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工程测量等)。现行建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平台课程体系较为完善,故第一阶段的课程体系与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保持一致,同时也便于现代学徒制班的校内择优选拔。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中,专业平台课程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奠定专业理论基础,公共基础课程则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如拼搏精神、刚强意志、创新追求等)的培养。该阶段学生主要在校内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身份是在校学生,育人主体是学校。
②第二阶段(第三、四学期):跟岗实习阶段。第三、四学期为跟岗实习阶段。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三、四学期主要是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针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暴露出的主要问题,从第二学期暑假开始至第四学期暑假,安排学生赴企业一线项目部参加跟岗实习,以代替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为期14个月。学生在企业一线进行跟岗实习,一对一指派企业师傅带教,同时校内指派指导教师进行跟岗实习辅助管理,该阶段学生的身份是学徒,育人主体是企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主要岗位是施工员、预算员、安全员、质量员、资料员,其中核心岗位是施工员,考虑到女生从事预算员岗位较多,故跟岗实习阶段设置施工员和预算员两个岗位。跟岗实习前2个月安排学生进行轮岗学习,以了解本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及职责。轮岗锻炼结束后在学生自愿择岗的基础上,结合轮岗学习表现,为学生定岗,后12个月进行确定岗位的跟岗实习。跟岗实习阶段,企业是育人主体,学校主要起辅助管理作用。
③第三阶段(第五学期):专长强化阶段。第五学期为专长强化阶段。学生完成跟岗实习后,第五学期返回学校,该阶段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综合实训项目锻炼并完成毕业设计,身份是在校学生,育人主体是学校与企业。学生返校后的前四周,进行跟岗实习学习效果的测评,测评的形式分为自我汇报及理论测验。理论测验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命题,主要考核内容为施工技术、规范标准、岗位职责等。最后结合过考核评分与测评考核评分对学生跟岗实习进行评价。第5周至第10周为综合实训项目锻炼。区别于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综合实训项目增加至5个,分别为建筑工程识图综合实训、工程测量综合实训、BIM建模综合实训、工程量清单计价综合实训、装配式建筑施工综合实训。其中,建筑工程识图综合实训为所有学生必选项目,工程测量综合实训为施工岗学生必选项目,工程量清单计价综合实训为预算岗学生必选项目,BIM建模综合实训和装配式建筑施工综合实训为2个可选项目,学生择其一进行锻炼。综合实训项目应结合岗位技能证书及“1+X”相关证书要求实施,其中建筑工程识图综合实训要求学生必须考取“1+X”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中级)——土建施工(结构)类专业证书,该项纳入毕业条件。其余项目积极鼓励学生考取相应证书。第11周至第19周为毕业设计,根据岗位不同,施工岗学生毕业设计内容为一栋楼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预算岗学生毕业设计内容为一栋楼的招标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编制。学生基于企业提供的真实工程资料完成毕业设计,由校内教师进行过程性指导,答辩组由企业专家及校内教师组成,校企共同进行毕业设计的评价。
④第四阶段(第六学期):顶岗实习阶段。第六学期为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身份是“准员工”,育人主体为企业。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实际生产过程,严格按照企业岗位职责标准,由企业纳入正式员工体系进行统一管理考核。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学做合一,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企业环境,更深层次的了解企业文化,更好的履行建筑工程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岗位职责,提高岗位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专注特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四个阶段时间节点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相互交融,学校与企业双主体根据专业课程设置和工程建设进度,开展动态教学,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
“双主体育人、四阶段提升”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①校企联合招生。采用灵活的招生形式,如“先招生再招工”“招生与招工同步”等,校企共同制定招生方案,通过统招、对口单招、注册入学等多途径招生。招生过程中做好宣传工作,采取类如赴企业参观、招生现场答疑解惑、媒体宣传多形式的宣传手段,全面宣传项目的意义。让学生和家长知晓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内涵,明确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维护自身权益并履行义务,吸引公众关注此项目。
②建立健全制度。建立校企合作招生、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确立现代学徒制管理的相关制度。建立校企共建质量监控体系,落实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流程[5]。建立现代学徒制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定期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诊断与优化。
③强化过程管理。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中,学生在企业一线学习工作时间较长,为避免“放养”情况发生,使用“工学云”系统建立学生实习信息平台,学生心得、实习内容、企业评价等信息均定期上传至平台,学校、企业定期互通学生实习信息,增进相互了解,共同强化过程管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积极鼓励校内指导教师赴合作企业脱产挂职锻炼,更好地让教师参与学生实习的过程管理,挂职锻炼结束后,须形成现代学徒制培养报告。
④充分保障学生权益。学生与学校、企业签订三方培养协议,并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实习期间企业需向学生按月发放岗位津贴,跟岗实习期岗位津贴不低于正式员工工资标准的50%,顶岗实习期岗位津贴不低于正式员工工资标准的75%。实习期间企业为学生购买人身保险,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学生入职企业后,企业视情况为优秀学生缩短或取消试用期。
⑤切实维护企业利益。确立企业在培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人才培养模式中各项标准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制定。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学徒选拔的“人才退出机制”,第一学年在校学习期间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予以淘汰,同时可在同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中择优选拔,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接受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培养。学生在完成培养后,须与企业签订毕业生三方协议,同时视企业需求签订服务协议,为企业服务一定年限,学生违背协议须承担相应违约责任。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实现了校企双方在育人过程中从“两张皮”到“一体化”的转变。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面,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原则,确立了企业在现代学徒制培养中的主导地位。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按照“能力递进”的发展规律,构建了基于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使教学过程与职业能力形成过程高度吻合,学生在工学交替的教学过程中完成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现代学徒制的“五双”属性,即: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指导、双身份成长、双基地培养、双方面评价。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实施,有利于企业挖掘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储备人才,有利于学校与时俱进,及时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及企业需求,有利于学生能真正的“学有所用”,为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