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立面改造与街道景观的关系探究
——以南京市科巷东白菜园地块为例

2020-12-17 11:45张启菊王佳纯杨贞
安徽建筑 2020年12期
关键词:外立面街道色彩

张启菊,王佳纯,杨贞

(1.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2.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3.江苏省城乡建筑设计院,江苏 南京 210000)

0 前言

街道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临街建筑立面形式不仅决定了街道空间的面貌、性质与功能,同时还反映出地域文化与居民的行为心理。随着社会发展,老旧居住区建筑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城市老旧街区的改造已经成为必要。正如丘吉尔所说:“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反过来塑造人。”城市街道作为一个动态的、充满生机的公共空间,应满足人们对优质生活的追求,但若没有发挥出它本身的功能,就会形成空间资源的浪费,影响人的行为心理。

此次科研项目的对象——南京市科巷东白菜园地块,是20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建筑造型单一,色彩杂乱饱和度较高,与城市周边民国文化氛围不协调;晾衣架、雨棚、空调机位及防盗窗等构件凌乱不堪;多处建筑存在违建;道路由于菜场和地段餐饮污染较严重,局部存在破损;围墙、栏杆及垃圾箱等公用设备的样式不统一,较为简陋,缺少文化特色(图1、图2)。改造过程中,我们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东白菜园地块的街道环境要素,确立改造原则,对该地块进行整体规划与局部“微改造”,使改造后的立面空间融入周围城市景观,更富有生气和人情味。

图1 街道现状

图2 街道现状

1 立面改造的原则

1.1 整体性定位

在街区改造的过程中,街道环境及城市整体格局的协调统一是不可或缺的。人通过感官上对事物的认知,将多个具有紧密联系的部分结合在一起,形成人类眼中的整体性,提升了建筑的审美形式,并推进城市形成具有各自风格的整体。

在城市中,街道空间通过建筑物立面的样式形成一种对外的表现形式。人们通过建筑立面形态来感知街道空间的整体性、流动性、方向性等特性。如意大利比萨斜塔与其相邻的比萨大教堂,它们的外墙面均由乳白色大理石砌成,虽然各自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的罗马式建筑风格,既保持了整体的统一性,又满足了人们内心反射出的行为意识形态。在城市中,街道建筑立面是街道空间的子集,构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对建筑立面进行统一更新与改造,以形成和谐融洽的城市格局与街区肌理。

科巷东白菜园原有的建筑侧立面,是街道景观重要的界面,对街区形象影响较大。设计从宏观上把控街道空间的整体环境与特征,通过材质、色彩和造型等元素与建筑立面及街道融合,进行统一规划,激发街道空间形式上的设计与更新。同时,根据建筑立面对街道的功能进行整合与规划。

1.2 地域文化融合

“大都会的巨构化和高层化是不可避免的城市化进程,其引发的大规模旧区改造,使历史空间相对缩小和分散。但是基于其对城市精神和文化身份的支撑作用,历史空间依然是城市活力和多样性的重要基础……”[2]但随着全国城市化的扩张,历史空间的整改方式也不断变更。而建筑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带有记忆符号的象征文脉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城市的环境中,成为城市历史语境中的文化片段。当地方文化逐渐融入到城市居住区建筑,促成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融合,也引发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渗透。街道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其人文特色,在进行立面改造时要与周围环境、当地居民产生共鸣,增添特色的文化标识,这样既能与城市风貌相统一,又能让街道有别与其他街道,增添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东白菜园地块位于西白菜园民国建筑群及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附近,建筑形式未与周围建筑风格相统一协调,缺少文化特色,不能与周边片区形成完整的历史风貌。本次改造尊重城市历史文化,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对建筑主体轮廓进行保留、微调,适当地保留是对原有街道空间格局的延续,对杂乱、不和谐的部分拆除改造,同时注意向周边历史建筑借鉴细部做法、色彩搭配等,以更好地融入周围历史街区。

2 住宅立面改造设计手法

在科巷东白菜园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中,我们遵循改造原则,在建筑立面轮廓、材质、色彩等方面将地域文化信息进行融合,体现时代性、创新性,设计出整体、和谐的街道立面。

2.1 立面轮廓

建筑的立面侧空间的形态生动反映了街道形象,对整个街区的景观风格产生了影响。通过对周边历史文化建筑的借鉴,延续历史建筑的特点,用建筑这样的“有形文化”,表达街道的灵魂,延续社区特色,最终目的是保存和更新“无形文化”。

“无形文化”是以“有形文化”为载体传达向大众的,所以处理好“有形文化”是首要的。“有形文化”的轮廓形态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建筑本来的外观形态,称为“第一轮廓线”,另一种是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第二轮廓线”。

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认为,从视觉上来说,决定街道的并不是建筑的外墙,而是那些凸出物,即建筑物的“第二轮廓线”。所以在进行科巷东白菜园立面侧空间设计时,我们依据建筑“一次轮廓线”的原有框架,通过“二次轮廓线”的微改造,使立面的形式与轮廓具有延续性与多样性。细致元素的选用要考虑到周边的城市风貌的影响,对“二次轮廓线”的处理与改变。

在本次案例的改造中,保持建筑形态原有的几何体量和前后关系,在部分建筑的凹凸部分做一些填补和变化。从周边民国建筑中提取建筑细节线条,利用铝板在外墙面做凸出装饰物,以增加建筑立面的层次感,同时延续街道的风格。对外凸式防盗窗进行拆除,替换为平墙式防盗窗。保留现有风格统一店招,改造店招保证与现有店招高低、大小、颜色以及风格统一(图3、图4)。

图3 建筑轮廓改造

图4 建筑外凸防盗窗拆除

2.2 立面材料与质感

居住区建筑外部形态大都是以简约的几何造型为主,为了避免外立面过于单一,在外立面以材料进行点缀,形成视觉肌理感。在立面设计中,可以直接将材料的肌理应用到建筑外表面,这样可以构成和谐统一的形态;材料肌理也可以使用排列组合的方式镶嵌、连接在一起,形成不一样的视觉效果,使整个建筑更具有特点。

科巷东白菜园地块延续朴实、简洁的风格,在立面质感上与周围居住区相协调,以弹性涂料为主,对建筑外立面进行装饰。建筑涂料颜色较多、选择性较广,不容易受到建筑物体层数、外形因素影响,易满足设计师对于建筑设计的实际需求。该建筑材料在建筑外立面翻新方面优势尤为凸显,有助于控制成本,达到经济、美观的目的。

因商铺临街部分受损情况比较严重,单一使用涂料重刷的方法已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且涂料耐久性差、抗污能力差,在与人接触最多、使用最频繁的一层部分使用有明显的劣势。因此,可将原本的石柱进行清洁与修补,采用铝板包饰一层的立柱以及凸出的装饰物,并且在一层的墙体采用小面积玻璃幕墙,保证店内采光。考虑到与周围民国风格建筑相映衬,可以采用带有旧时金陵气息的灰色砖块修饰店面(图5、图6)。

这样材质的改造与周边环境相呼应,同时注入现代的元素,给街道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高了商业价值,让当地居民感受到居住环境的改变,也能更好地宣扬街道的地域特色以及人文精神。使用现代材料在街道呈现出新的质感,为老旧居民区带来了现代感的气息。

图5 建筑外墙面使用青砖

图6 建筑外墙面使用弹性涂料

2.3 立面色彩

建筑在改造阶段,宜根据当地地域特色来确定建筑外立面的主色调,以传统色调为主导来选择色彩,使建筑更能凸显地方特色。同时,尽量依据建筑的原有色彩,利用建筑的形体美和色彩的心理效应,使建筑立面色彩与街道主色调和谐一致,并留有变化的空间。在大面积色彩统一的情况下,将建筑的细部构造选用一些活泼的颜色进行点缀,让建筑产生变化。将建筑立面上的窗户、门、招牌等色彩搭配与组合,在视觉上则会产生节奏与韵律的变化。

科巷东白菜园地块住宅建筑外立面的色彩较为庞杂,对于街道整体的氛围有较大的干扰,单体建筑的色彩规划又过于随意。次街道改造对建筑立面重新进行粉饰,将建筑立面的原有色彩进行翻新,依据周围的西白菜园民国建筑群、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统一主体色彩为饱和度低的米黄色为主,使街道整体在色彩上保持和谐,具有视觉连续性。为了防止整体色彩过于单调、沉闷,部分采用灰色、深咖、青砖等传统民国建筑色彩(图 7)。

图7 建筑外墙颜色改造

建筑的本质意义是为人类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而色彩是达到此目的的一种方法,恰当地使用色彩能够为建筑锦上添花,为居住环境注入生机,为生活增添多姿多彩的乐趣。

3 小结

城市的街道景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建筑的立面改造是更新城市街道的重点,本次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微更新”,以修饰建筑外立面为主,保留建筑自身特色,并融入地域文化,在立面轮廓、材料、色彩方面微改造,从而丰富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存在的,在巨构化的都市发展衍变中,要以经济、合理、科学的方式不断推动城市空间新旧街区空间的结合,创造出受大众喜爱的建筑空间。

猜你喜欢
外立面街道色彩
老旧小区外立面整体改造的实践分析
建筑设计中色彩对外立面的创新性应用思考
热闹的街道
关于住宅建筑外立面设计的探讨
街道生活
神奇的色彩(上)
风居住的街道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