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 王 华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即简单地为学生讲解一下数学基础理论,接着就会通过题海战术来让学生开展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游戏教学法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其提倡将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指引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活动中掌握知识。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尝试将数学游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指引学生在游戏中得到提升。
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数学游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其主要表现在:(1)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枯燥性,同时数学题型比较多,知识点深奥,如果单纯地依靠教师口头讲解及习题训练,学生会感觉十分困难,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而数学游戏的实施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做到玩中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2)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游戏的应用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游戏对学生学习水平没有很高要求,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数学课堂上,在数学游戏中,学生可以更加形象地感受抽象的数学知识,能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开展课堂导入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新时期下,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尝试将数学游戏应用到课堂导入环节,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 “设计中心对称图案”时,可以在大屏幕上出示两张扑克牌(红桃K 和梅花10),提问:这两张扑克牌上的图案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学会观察与判断以后,再与同学们一起玩一玩扑克牌游戏:给每一位同学发一张扑克牌,让认为自己拿到的牌是中心对称图案的同学把牌高高举起,没有举牌的同学来验证有没有人举错。此外,没有举牌的同学说明手里拿到的扑克牌不是中心对称图形,请说说为什么不是。教师在复习知识的过程中采用了学生互相检验的办法,这其实就是让学生完成图形的识别和概念的掌握,通过这样简单的处理,学生绝没有感受到较大的学习压力,而是饶有兴趣地校对着其他同学的识别结果。最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自我归纳总结,更是让学生正视知识的本质。把这一关于基础概念的掌握的设计又拔高了一层,在同学间相互评价和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善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数学游戏为切入点,让学生可以在好奇心的指引下对课堂内容进行逐步探究,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概念是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基础,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大多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数学概念,学生很容易出现概念记不准或者无法理解概念内涵的情况,在实际练习中,学生也无法利用概念知识来解决问题,造成学生概念学习效果不佳。对此,教师可以尝试将数学游戏引入数学概念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轻松愉悦的游戏方式来理解抽象的概念知识,以此强化概念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等可能性事件”的概念时,就可以引入数学游戏,通过抽扑克牌的方式指引学生探索“等可能”的概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给每个小组的学生发4 张扑克牌,先请一位学生从中抽取一张,放回打乱,再请另一位学生重新抽取其中一张,放回打乱,小组每位学生都试验体会一次。教师提问:各位同学,每一张牌被抽到的可能性是否相同?学生回答:都是一样的,都是四分之一的可能性。教师对学生们的回答做出肯定的评价,并顺势引入“等可能性”的概念。接下来,教师改变游戏规则,请两位同学从4 张扑克牌中各抽取一张。此时教师再次提问:某一张牌被抽到的可能性是否相同?此时学生回答不一。教师请各组展开讨论,讨论结束时,分别请两位不同观点的学生说明理由。甲学生说:两人同时抽取,机会均等,所以是等可能的。乙学生说:两位同学抽取总是有先后,不会同时抽同一张牌,所以第一位同学是从4 张中抽取一张,这张牌被抽到的可能性是四分之一,而第二位同学只能从剩余的3 张中抽取一张,那张牌被抽到的可能性就是三分之一了,因而两张牌被抽到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当学生们沉思片刻后,教师提议为甲同学的大胆发言鼓掌,并为乙同学的精彩发言致敬。教师点评:乙同学的发言正是这个游戏中数学思想的正确体现,这两次试验让我们体会了概率问题中“放回”与“不放回”的区别,更让我们充分理解了本堂课的精髓,对其有了更加深入的感悟。总之,通过游戏化活动设置,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还可以让学生做到快乐学习,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总而言之,将数学游戏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索数学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及数学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数学游戏,指引学生借助游戏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