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8岁的刘文奎从小在沿河乡联坪村的高山上生活,缺吃少穿,住的是破旧房屋,在荒山野岭显得格外的冷清。结婚之后,刘文奎仍然没有摆脱大山的束缚。由于交通不便,外界的信息被阻隔,她和丈夫一起种苞谷、红薯、土豆,庄稼收成差时生活都成问题。
2017年底,刘文奎一家种植了8 000多袋花菇,收入近2万元,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靠着标准化种植花菇摘掉“穷帽”之后,刘文奎脸上充满阳光:“如果不是政策好,我恐怕还在高山上受穷。”沿河乡相关负责人说:“针对种植户,政府有相应的补贴政策,村民建造一个菌棚大概需要3 000~5 000元,政府会给予补贴,减少种植成本,让大家种得安心、放心。”
发展思路明确之后,沿河乡为村民修建种植大棚,完善相关配套设施。2018 年,沿河乡联坪村花菇种植规模达到8 hm2,年产鲜菇约15万kg,年产值约390 万元。不仅如此,联坪村还培育打造花菇扶贫车间,加工规模达150 万袋,形成了包括制袋、育种、加工、分选、储藏、销售的香菇集散中心,沿河乡的花菇顺利“嫁”进了重百、新世纪超市。2019 年,联坪村扶贫车间香菇销售额达到325 万元,为当地群众增加了务工机会,实现了土地流转,给当地群众增加收入120余万元。
在突破传统产业结构壁垒和产业基础设施障碍,破解产业选择、基础设施、技术支撑、市场销售、品牌建设等发展难题后,沿河乡联坪村形成以笋竹、食用菌、康养旅游等为主的“1+2+N”特色产业发展格局,打造“高山笋菌之乡”方兴未艾。沿河乡联坪村也在2019年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沿河乡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指导服务,突出优势特色,延长产业链条,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示范带动更大范围的乡土特色产业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