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警察学院 谢景芝
中国文化的精髓大多在于传统典籍,诸子百家、儒释道学,其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无他者能及 。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随着中国加速复兴,不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世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密切。美英等为主的西方国家,近年来对于中国为啥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的实现多次复兴的民族,中华文明为啥5000 年不间断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外界对于中华文化的兴趣及关注度的提升,促进了中华文化外译的繁荣。
诸子百家、儒释道学,还有古代文学经典等都成为了外译的热点。法国汉学家马若瑟在18 世纪早期编写的《汉语札记》仅仅从《醒风流》、《水浒传》、《画图缘》等选取部分细节进行翻译,然后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载体。但这些仅仅是西方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神秘性的好奇,并没有出现系统性研究。
随着中国加速复兴,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快速提升,传统文化外译也成为了热点。哈佛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近年来专门成立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机构。美国兰德智库甚至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作了重点研究的一个分支。美国兰德智库近年来梳理分析的系统性报告,大概有15%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研究最多的就是《孙子兵法》和《毛泽东思想》。英国剑桥大学,就系统地研究了《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结晶。林语堂(《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 》)、辜 鸿 铭(《论 语》、《大学》、《中 庸》)等翻译精品更是将传统文化翻译推向了高点。
传统文化外译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现实中还是遇到了诸如华为技术类似的困境。中国传统文化外译,遭遇了西方的本能性抵制,走向世界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当你向一国民族提供翻译作品时,该民族几乎总是把它视为一种对本土文化的粗暴侵犯”。吕世生(2017 )认为,一国的文化经典要“走出去”,须先摆脱单一文化视角的局限,经受全球多元文化“他者”眼光的审视,经“碎片化”、“游移漂泊”,甚至“持久地放逐”过程( Bhabha,1994: 137),“只有成功地经历了多元文化视角的解读,传统文化语境下的经典文本才可能去除经典之前的限定语,才有可能进入世界经典文本的殿堂,接受对经典文本的膜拜”。吕世生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外译陷入困境的本质原因,这也是传统文化外译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依靠工业革命的优势,加上对世界资源财富的掠夺,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加上西方对于舆论工具的控制,西方本身就有一种文化的傲慢,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外译面临的天然瓶颈。近期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针对中国华为发起了围追堵截。事实上,针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国家还是抱有极强的警惕心理的。西方的傲慢与偏见,是中国传统文化外译绕不过的一道坎。
过去《中国经典 》一经译出,整个西方世界便趋之若鹜,纷纷顶礼膜拜,成为不折不扣的世界经典文库中的中国文化经典!美国之所以被誉为世界的灯塔,不少人对美国趋之若鹜,除了其强大的实力之外,更为重要的就是强大的文化渗透。美国通过产品、电影、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向世界强行传播美国文化,其实就是文化影响力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远远比美国这个建国才200 多年的新兴国家底蕴深厚,如果能够被全世界接受认可,那么其影响力将是非常巨大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大约有3.5 万种古典书籍,但时至今日翻译成外文的只有千分之二左右。”这表明,我国辉煌悠久的传统文化仍鲜为世界所知。
但是传统文化外译及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目前来看就是任重而道远。传统文化能够伴随“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目前来看还有不少的疑问。目前翻译界还缺少传统文化外译的时代观念,总是习惯性坚守“经典”、“原汁原味 ”、“国粹”等这些教条的清规戒律,不能用好莱坞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外译中国传统文化。“埋头拉车不问路”、“闭门造车”的做法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费了很大力气,却不能赢得西方共鸣,达不到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目的。理雅各当初耗时25 年(1861—1872),用典雅的英语完整地完成了《中国经典》 一至五卷的翻译,在西方引起了极大反响,其中就有很多值得学习与思考的。
文化属于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必然要有相应的硬实力为基础支撑。随着中国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也水涨船高。中国传统文化外译,是西方现实需求推动的必然结果。同样传统文化外译,也是对现实需求的契合。
落地生根是传统文化外译的核心要义,再好的经典只有被接受才能产生影响力。这就要求传统文化外译避免陷入以我为主的思维固化之中,必须站在世界文化语境中做好翻译工作。化深为浅和译注兼顾、译者的主动译介和语内翻译与语际翻译的结合等翻译策略,是中国传统文化外译常用的方法。这些翻译策略的综合应用,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前提下,必须考虑西方思维的特殊性,充分考虑融入西方文化的现实需求。如果在做传统文化外译工作时,仅仅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做决定,而不考虑和了解域外国家文化的现实需求,那么就很难出现经典翻译作品。
文化是国家重要的软实力,各个层面都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译工作。国内各个院校和研究机构更是形成了浩浩荡荡的中国传统文化翻译大军,投入巨大气势恢弘,可是现实的效果却很惨淡。除了早期的个别大师们 ( 如辜鸿铭、林语堂等) 的译作,成为西方传颂的经典之外,多数翻译作品根本没有被世界接受,更谈不上经典。这些翻译作品,在国内属于高规格,获得了不少奖项,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但是西方世界却门可罗雀、鲜有问津,付出与收获成反比,事与愿违、费力不讨好。传统文化外译必须契合西方域外国家的现实需求,必须站在他国的语境中做好翻译工作,必须确保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西方社会。
水土不服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外译的一个致命伤,如何做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世界,成为了时代紧迫的课题。世界上不少国家对于友善的中国始终充满警惕甚至充满敌意等,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被世界认可的现实写照。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中国都是世界和平的坚定捍卫者。但是“中国威胁论”盛行,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还存在很大欠缺。“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 ”中国传统文化外译,必须从“三译 ”的焦虑中跳出来,认真审视美国主导的世界文化秩序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制约,避免重蹈覆辙。林语堂在传统文化翻译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最核心的就是其熟悉西方读者对文化的社会需求,他清楚地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在西方世界普及中华传统文化。
相比较汉语而言,英语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另外西方文化独特的特点等也是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首标“译事三难”,即信、达、雅。在传统文化外译时,除了注重传统文化精髓的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之外,同样需要关注译文通顺明白等具体传统问题,确保译文在信和达的基础上追求雅的境界。在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尚存敌意的背景下,更需要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从而确保外部世界自觉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各种翻译策略的灵活应用,确保中国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世界,成为翻译策略的关键。
走向世界、连通世界,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我们当前一个可以预见的目标。随着“一带一路”的加速推进,中国联通世界的步伐在加速,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中国走向世界,需要中国传统文化适时跟进, 搞好“软联通”。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价值观。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就是让世界了解、认知中国价值观。传统文化传播中国价值观,就是让世界消除对中国偏见的过程。
《流浪地球》的热播,让人们认识到了占领舆论阵地的重要性。毛泽东曾经指出“一首歌曲、一部电影,实际上就是一场政治课。”作为宣传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去占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占领舆论阵地的紧迫性更加突出。网络时代,舆论有着加速传播的功能,舆论造成的冲击力更加猛烈。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全面发力。愚公移山、家国情怀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被世界接受,这就需要我们在传统文化外译上发力。
传统文化外译的目的不是翻译经典作品,而是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外译必须把握住翻译的核心关节,紧紧围绕翻译目的,灵活地采用翻译技巧,恰当地选择翻译策略,确保中国传统文化外译精准,且充满生命力。
译者要在总体上使用以异化为主的策略尽可能忠实地传播中国文化,这是文化平等和文化交流的客观要求。具体的翻译方法有多种,其中化深为浅、韵律变换、译注兼顾是译者在尊重原文基础上充分兼顾目的语的特点,来传递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之美的选择。化深为浅、韵律变换、译注兼顾等翻译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并且有了自己全新的含义。灵活翻译策略将能够保障中国文化精髓的传播,促进西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属于非强迫式的影响,所以在策略应用上,一定要灵活多样,避免刻板和生硬。传统文化言不尽意,诗无达诂,译者对某些字句的解读当然也不尽相同,这就是丰富翻译策略的必要之所在。
当代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苏珊· 巴斯奈特强调,翻译方法应该发生变化,翻译单位应该从语篇转移到文化,并提出了文化翻译理论。在传统文化外译中必须在密切关注翻译策略成熟与完善的前提下,高度重视翻译理论问题。作为其理论基石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却少有人关注,偶有吉光片羽的的字句论及“辜先生致知,受用于玄妙哲思,尤得益于华夏圣贤”,虽言简意赅,却未能语尽其详。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翻译基础,应该成为传统文化外译的重要内容。传统文化外译不是仅仅懂外语就行了。“作为典籍英译的译者,除具备深厚的英文功底外,还需具备较高的学术修养、广博的知识面,特别是要熟悉中国哲学、历史、古汉语、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宗教学、古典文论、美术、建筑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汪榕培, 2005)
传统文化经典总是能吸引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读者反复研读。在具体的外译过程中,应该根据时代特点,不断丰富翻译内容,满足域外国家不同的需求。《好逑传》中主人公处处恪守道德的行为也为西方赞赏,托马斯·帕西 (Thom as Pe rcy)献词中所言:“正当诲淫诲盗小说故事充斥国内市场的时候, 这本来自中国的小说,作为一本讲究道德的书,还有劝善惩恶的作用。”中外合作翻译将是中国传统文化外译的重要方向,因为满足不同需求,更需要了解外国现实文化需求的译者。中西合璧、联手共译, 走理雅各和王韬合作的路子,以西方汉学家为主,中国学者为辅,各自发挥“母语 ”优势,成为丰富翻译内容的重要方式。
需求始终是传统文化外译的最大动力。过去美国凭借舆论优势,向中国强行推广了大量好莱坞大片。其实与这些好莱坞大片一起过来的就是美国的价值观,也是美国塑造世界灯塔形象的重要媒介。做好传统文化外译,必须掐准域外国家的实际需求,避免精心翻译出孤芳自赏的大块头。传统文化外译,最关键的是满足世界对中国文化的需求,核心就是让世界主动传播中国文化。对接好需求,就能解决困扰我国传统文化外译的“译什么”、“怎么译”、“谁来译 ”等传统文化外译的老大难问题。绝对不能再走“自娱自乐”的老路,再也不能出现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翻译出来的作品在国外无人问津的情况。
传统文化外译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与整个国家命运及整个时代密切相关的。虽然我们的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整个西方世界还是对我们抱有极大的偏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对我们还存在很多的认知盲区。西方国家在科学、资本、经济、技术、规范等方面积累的先发优势,让西方文化在传播上有着先天优势。另外西方在推进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有着强烈的文化扩张冲动,严重排斥他国文化。这些因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外译必须重视的问题。
在中国加速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外译迎来大机遇,完全可以与中国走出去联袂起舞。而美国在特朗普的领导下,开始趋向孤立主义和自我封锁,反全球化倾向,在美国内部蔓延,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中国加速走向世界,不仅仅是经贸走向世界,更为关键的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倾听中国的声音,是“一带一路”等国策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全球化不可阻挡,文化全球化也不可阻挡。文化全球化是我们发展民族文化的大舞台。越来越多的国家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是做好传统文化外译的绝佳机遇。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加速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外译的环境必将日益完善。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已经成为所有译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