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还是‘人类学笔记’”学术争鸣的重要意义

2020-12-17 20:46:02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长春130000严雨
营销界 2020年2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笔记马克思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严雨

马克思晚年笔记所涉及到的称谓问题,主要是对马克思晚年理论的分析和评价,该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眼下广泛使用的称谓是人类学笔记。但是在对于人类学笔记这一称谓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还是存在一定的模糊界限,因此就应该将其称为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不止在称谓方面,在其他方面也由于所处不同视角产生了理解歧义。

1.马克思晚年笔记内涵与研究重要性

马克思晚年笔记内容较多,因为研究人员确定的主旨各不相同,这也使其选择的内容存在一定差异。对人类学笔记来进行分析,大众目前研究的是史料。西方一些国家热衷研究马克思晚年笔记,而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马克思晚年笔记的命运也无从知晓。将其研究观点进行有效划分,可以分为回归论、对立论、唯物主义论和多元决定论。回归轮就是马克思主义晚年向早年的回归,回归到以经济学哲学为代表时期。其次为对立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论点差异。对立论中表示,虽然恩格斯属于经济学决定论者,这也是在经过单线性时期的发展经历。而马克思属于非经济决定论者,因此他认为不需要提出带有一定束缚性质的发展形式,进一步讨论认为其哲学思想中有一定的对立情况存在。最后一种唯物主义论是超越历史的论点,一些研究人员将其称为浪漫主义者。他们认为,马克思晚年的研究不断将研究重点从阶级分析转移到其他地方,还将农村公社研究表示为怀古恋旧,最后一种观点也体现了马克思对经济决定论的看法。

上述观点主要是基于人类学笔记进行研究,在确定主旨的过程中和西方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使从称谓上的理解也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但是总的来说都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也让研究人员对科学历史的看法从一般教材转变为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究,这也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延伸。确定马克思晚年笔记主旨之后,需要对马克思笔记范围进行划分,这也成为了较为重要的问题,不管是国家文明起源还是人类学笔记的内涵都是历史唯物主义,只是基于一些不同方面来分析还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实际确定历史唯物主义主旨的时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其视野,在这时晚年笔记还在人类学笔记当中,这也是历史学笔记。而在该研究范围内还存在一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就是卡夫丁峡谷。

2.史学中逻辑方法和实证方法之间的关系

学术争鸣中,史学方法轮廓较为模糊,这对理论共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理论思维为基础进行思考之后,也表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产生了一些关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在唯物史上并没有纯粹的阐述方式,因为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建设的,所以其方式较多,一些规律呈现螺旋式上升也促使其成为了大部分人的思维定式。辩证唯物主义所提供的辩证方式较为大众化,使用一些普通的思维辩证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进行思考会导致一些特殊方面被弱化,这种方式就属于历史哲学。马克思史学方式和历史哲学有着对立关系,该历史观念与唯心主义历史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同时,这种历史观点并不是在时代内寻找相应的领域,而是一直基于历史基础来阐述其看法。在不断探讨的过程中应该基于该实践,也就是在现实历史基础上研究历史,并使其互为补充[1]。

马克思将史学方法称作从后思索的方式,这种方式是资本论重点使用的方式,同时这种方式是研究社会意识形态演进的主要形式。该方式在资本论中有专题讨论,其中主要针对史学方法论中进行了单独阐述。马克思将从后思索的表达方式形象化表述,将其表述为人体解剖,但是某些时候又将其表述为溯源法。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都是建立在溯源的基础之上的,这也使其最终表述形式将过去形式作为朝向自己发展的阶段,历史发展不会在特定条件下实现自我批判,这也使其始终是对过去内容的分析。从后思索的时候对思索对象有一定的标准,需要其具有想相应的发展形态,比如马克思之前选择的英国资本主义商品制度,选择俄罗斯研究地租形式,相对典型的发展才能作为依据进行历史发展脉络的探索。从后思索方式的预见性特点各不相同,在进行实证的过程中其主要特征是创造性,历史跨越发展也是一种理论概述,这也使其一直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存在,让其跨越内容有一定区别[2]。

3.马克思晚年笔记是理论家还是革命家的研究

学术争鸣会为研究带来一定的启迪,这也是马克思晚年笔记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但是马克思笔记中想要重点表示的到底是理论还是革命,这也需要相关人员深入分析。从争鸣双方视角和逻辑来进行分析,其表示内容无可非议。但是从唯物史观角度来进行分析,马克思晚年理论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表述。马克思晚年笔记中所体现的内容,实际上可以称之为理论和革命的统一,而这是可以借助不同语言来进行描述和形容,主要是理论和实践保持统一。这种相似的性质使其在马克思唯物史观方面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首先是唯物史观理论基于最初制定的框架到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充实,其次是马克思晚年笔记表示唯物史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创造性理论基础[3]。

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相关研究学者将其中的理论基础不断沉淀,研究马克思晚年文本,并详细阐述马克思品格,展现其特有的精神。我国一些特色主义建设实践在不断变化过程中需要进行理论创新,这种创新手段需要马克思品格的支持,这也属于马克思主义中较为重要的理论基础。我国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进行的不断创新。本次争鸣基于唯物史观角度来实施探究,这也是唯物史观理论中的重大创新,这种创新方式能够将其以品格形式表述出来。同时唯物史观也具有创新的理论品质,而这时借助争鸣能够更好的实现唯物史观的创新。其一,唯物史观最初表示的实际上是理论创新,最初制定的唯物史观主要是在早期形态著作中有相应的体现。这也是马克思所写博士论文中体现的一些哲学史观和富有人道主义的历史观。对历史观的创新可以借助形态书中的辩证法使历史观由一般抽象的人转变为现实的人。这种唯物主义历史观不但能够将历史理论革命变革体现出来,还属于重要的理论更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另外一种创新就是创作资本论,资本论是一种理论创新,可以提升唯物史观的科学性。这时使用唯物史观能够借助政治经济学将高度发展的商品机制历史发展形象揭露出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不断理论创新的过程中,衍生出了马克思晚年笔记。晚年笔记是研究学界最关注的理论问题之一。其一是国家文明起源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但是其实际上存在着发展道路的跨越现象,这些问题都属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创新,不但完善了社会发展道路中的问题,也对唯物史观的规律进行了相应的完善[4]。

马克思的主要理论创新中,最主要的一点是马克思自身品格。该品格由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在这些品格中包含了理论内涵,这也是其主要的特点。实践是其外在助推力,理论和实践也成为了马克思品格的整体。第二点是这种理论创新代表的唯物史观不是封闭固定的内容,而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丰富性的科学体系。一些生活中发展的物质生产过程都会成为唯物史观关注的重点。唯物史观体系从马克思角度可以称其为艺术整体,其中唯物论在一般情况下的发展原理可以让大众了解其所处的社会阶层,这种理论社会发展道路也让其后继者在观察和制定政策的过程中结合国情和社会环境,这是演化发展的标志。科学确定不同发展道路之后,马克思史学方式就成为了重点内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双向跨越,分为社会形态和生产力发展的跨越形式。社会主义道路是由基本国情决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借鉴内容,但是这时可以使用逻辑创造性思维方式。使用社会科学词典能够推动哲学教学和研究,因为我国研究领域没有争鸣式唯物史理论问题的存在。这也为其提供了相应的借鉴,因此这时就需要朝着更深层次的唯物史观进行分析。马克思晚年笔记是对唯物史观理论的完善,也是唯物史观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还需要相关研究学者进一步探讨[5]。

结语:综上所述,马克思晚年关于革命道路的想法标志着马克思将社会革命道路问题引领到了一个新的方向。事实上马克思是将东西方相连接,构建出一座西方社会到东方社会互相沟通的桥梁。马克思提出以俄国革命为基点,东西方互相补充的革命方针,这属于一种特殊思想,其中有着历史发展的跨越式特点,又将大众性和特殊性相统一。马克思晚年借助对人类历史学的深入分析,不但实现了革命挑战,也进一步对唯物史观进行了完善。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笔记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我的自然笔记(一)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