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欣,王惠秋,张 文,周 瑜
(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 重庆 400036)
肺结核是我国传染病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肺结核形成后,部分患者容易受抗生素滥用、病程较长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真菌感染[1]。曲霉菌属是诱发肺结核患者感染的常见真菌。这一并发症的形成不仅会加剧肺结核患者的痛苦体验,还容易增加其康复难度[2]。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肺结核伴曲霉菌属感染患者预后的关键。CT作为一类经典影像学技术,其可借助较高分辨率,保障局部病灶的CT图像质量,进而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支持。为确定该方法的价值,本研究针对157例患者进行分析。
选择我院于2018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57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伴曲霉菌属感染分成单纯组(单纯肺结核,114例)和感染组(伴曲霉菌属感染,43例)。单纯组男67例,女47例;年龄(54.1±18.1)岁。感染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53.8±18.)岁。差异不显著。
157例肺结核患者均接受CT检查:(1)检查前准备。事先向肺结核患者介绍CT检查流程,帮助患者对这一无创诊断流程建立正确认知。检查设备选择Opitma 680E 64排螺旋CT扫描仪。于检查前调试设备,确认CT扫描仪可正常运行后,方可面向肺结核患者开展CT检查。(2)CT检查。参数设置:电流设置为自动感应模式;管电压参数设置为120kV;扫描肺结核患者原始图像时,层厚设置为0.625mm或1.25mm;开展图像重建时,层厚参数按5mm或10mm标准设置。CT扫描仪视野设置为30×25cm。肺结核患者取平卧位,于肺结核患者吸气并屏气后,启动螺旋容积扫描流程。自肺结核患者肺尖起,持续扫描至肺底结束。依据肺结核患者肺部CT图像质量,确定是否行增强扫描。本研究中仅感染组10例患者行增强扫描:按3ml/s速度经肘静脉,给予肺结核患者团注100ml碘帕醇。动脉期、静脉期分别为注药后第20~25s、55~65s。扫描完成后,以双窗观察法评估受检者CT图像。肺窗窗宽及窗位参数分别为1200-1500HU、-500HU;纵膈窗窗宽及窗位分别为350HU、0HU。
以SPSS20.0软件统计。P<0.05:差异显著。
单纯组4例伴胸腔积液(3.51%),空洞影1例(0.88%),无晕征、新月形气体影形成,感染组30例伴胸腔积液(69.77%),27例伴空洞影(62.79%),23例伴晕征(53.49%),18例伴新月形气体影(41.86%),组间CT征象差异显著差异显著(P<0.05)。
CT检查共检出42例曲霉菌属感染患者,该方法诊断曲霉菌属感染的准确率为97.67%,低于病理学检查,但组间差异不显著。
(1)病灶位置。43例肺结核伴曲霉菌属感染患者中,37例双侧肺均可见病灶,占比86.05%,另外6例患者经单侧肺可见病灶;位于下叶背段者22例,占比51.16%,位于上尖叶后段者14例,占比32.56%。(2)病灶形态。从伴曲霉菌属感染肺结核患者的病灶形态来看,30例患者的CT图像可见胸腔积液,占比69.77%;27例患者图像可见空洞影,占比62.79%;23例伴晕征,占比53.49%;18例可见新月形气体影,占比为41.86%;10例患者肺叶内可见边缘模糊的栗粒样阴影,占比20.83%;另有2例患者伴明显支气管扩张,占比4.65%,1例患者可见肺大泡,占比2.33%。
近年来,肺结核群体中,伴真菌感染的患者数量呈逐年升高趋势[3]。形成上述变化的原因在于:(1)营养供应不足。肺结核形成后,患者容易受能量消耗速度加快、营养供给不足等而处于较差的营养状态。这一基础状况为真菌感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2)组织损伤。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形成后,这类病原体可导致肺结核患者的支气管、肺等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进而增加肺部感染的形成风险[4]。(3)药物因素。抗菌药物是肺结核治疗体系的主要构成。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抗生素滥用等问题的存在,也容易诱发肺结核患者真菌感染风险的变化[5]。
曲霉菌属是肺结核伴真菌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因。肺结核合并曲霉菌属感染为临床诊断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原因在于:二者合并后,患者症状多缺乏典型性(除少数伴咳血外,多数曲霉菌属感染患者的症状与肺结核无明显差异)。而经细菌培养、痰涂片等常规方法进行诊断时,伴曲霉菌属感染者的标本培养结果呈阴性[6]。因此,选择适宜方法提升肺结核伴曲霉菌属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CT作为常用影像学技术,其可为患者病灶位置、形态等特征分析提供可靠支持。在肺结核伴曲霉菌属感染患者诊断中,该方法可通过对受检者病变位置、肺叶内结构形态等的评估,确定曲霉菌属感染患者的典型征象。本研究中,相对于单纯肺结核患者而言,肺结核伴曲霉菌属感染患者多伴胸腔积液(69.77%)、空洞影(62.79%)、晕征(53.49%)等征象。
肺结核伴曲霉菌属感染管理中,CT检查方法的应用优势在于:(1)检测效率较高。肺结核伴曲霉菌属感染诊断中,CT检查可经快速肺部扫描、图像重建、医师阅片等环节获取诊断结果。该影像学技术的高效性特征,为其在疑似伴真菌感染肺结核诊断中的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诊断结果可靠。曲霉菌属感染形成后,这类真菌对肺结核患者肺组织的侵袭,容易诱发局部空洞、胸腔积液等问题。实施CT检查后,该方法可借助高分辨率CT扫描仪,准确发现肺结核患者的典型征象,进而保障其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在单纯肺结核、肺结核伴曲霉菌属感染患者的鉴别中,实施CT检查后,医师可通过对受检者双肺叶有无病灶、病灶位置、肺内形态等特征的分析,判断受检者是否伴曲霉菌属感染问题。本研究提示:43例伴曲霉菌属肺结核患者的诊断中,CT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差异不显著。(3)成本较低。随着CT技术的更新及设备的发展,CT检查的成本逐渐降低。对于肺结核患者而言,CT检查的实施基本不会增加其经济负担。因此,运用该技术鉴别曲霉菌属感染、肺结核复发具有较高推广价值。(4)为抗结核、抗感染治疗提供支持。确诊为肺结核伴曲霉菌属感染后,医师可于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动态采用CT技术评估患者病灶的吸收状况,根据患者的抗结核、抗感染效果合理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宜于肺结核伴曲霉菌属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引入CT影像学技术,以便借助这一方法,及时发现肺结核患者的肺部感染病灶,为其感染控制提供可靠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