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强
(甘肃省泾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泾川 744399)
泾川县位于甘肃东部、陕甘交界处,境内海拔930~1 460 m,年均日照2 274 h,平均气温10.4℃,年均降雨量555 mm,相对湿度69%,无霜期174 d;耕地面积4.49万hm2。土壤类型为淤育土、潮土,流经县全境的泾河也为耕地灌溉提供了水源保障。近年来,泾川县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坚持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主导产业,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持续扩大种植面积,积极推广高新技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使全县蔬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虽然全县蔬菜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制约了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泾川县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对该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成效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
全县集中建设了以汭丰镇枣林子村、百烟村、东王村,王村镇完颜村、二十里铺村,红河乡柳王村为核心的设施蔬菜产业园42个,修建日光温室2 492座,大中拱棚23 456座,种植无公害反季节蔬菜1 080 hm2,带动全县种植各类蔬菜1 149 hm2,总产蔬菜26万t,产值2.5亿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965.4元。另外,建成国家级蔬菜标准园2个,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红河乡柳王村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引进推广改进型西北二代日光温室、全钢架无立柱结构大拱棚等建造技术;全面普及穴盘基质育苗、立体吊蔓等新型蔬菜生产技术和现代肥水一体化管理技术;广泛应用防虫网、粘虫板等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辣椒剪技再生,番茄压蔓再生、换头整枝,甜瓜吊蔓等新型栽培技术;引进推广惠满收番茄、XL-103、104辣椒等高产、抗病、耐低温、适宜设施栽培和露地生产的新优品种112个,良种覆盖率达100%。
通过招商引资、大户联建等形式,建成元通、陇丰、三友等蔬菜保鲜库5座,贮藏保鲜能力达3万t;成立百顺、正丰等蔬菜专业合作组织,推行“合作社(协会)十基地十农户”模式,开展订单蔬菜种植4 533 hm2;在县城、中心城镇开设蔬菜直销市场7家,与县内3家大型超市实行产销对接;新建城西杨柳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新建和改扩建辐射功能较强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8个,县内蔬菜销售网络体系日趋完备,年交易量达10万t以上。
为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推广无公害生产,针对主要蔬菜品种,编制了相应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12个,制定了产品质量和产后加工、包装、运输等标准规范,建立了农业投入品准入、农产品准出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组建了全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并设立蔬菜质量监测点30个,对产地土壤、灌溉水质、大气环境和农业投入品质量定期开展检测。品牌建设上,注册了“回中”牌嫩玉黄架豆、“泾丰”牌泾早洋芋等蔬菜商标2个[1]、品牌7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0.86万hm2。
制定了《泾川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泾川县蔬菜产业发展今后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通过财政补助资金、整合项目资金支撑及金融信贷扶持,为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蔬菜生产集中连片提供资金保障;水利、电力、交通等部门相互合作,持续完善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农牧部门多方筹资为重点示范点提供种子种苗,推行技术干部包抓责任制,确定28名技术人员下乡蹲点,开展技术服务和定期培训,全方位扶持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尽管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并引进了一些新优品种,但仍然存在种植区域分散、品种布局杂乱、规模化程度低等问题,蔬菜生产的规模优势并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蔬菜生产的产业化发展。
蔬菜生产、加工、储藏、运销龙头企业较少,对蔬菜产业整体发展的带动和支撑能力不足。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大多流于形式,未能切实提高农民开展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也没有为农民提供全面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但由于县级财政实力不强,资金投入仍然有限,导致一些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因缺乏建设资金配套不完备,个别园区设施老化破损也缺少资金进行维修。
县内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自然灾害发生,高温干旱、大风冰雹、暴雨洪涝、低温绵雨、霜雪冷冻等极端天气对蔬菜生产危害较大,蔬菜生产面临较大的灾害风险。
按照“扩量、提质、创牌、增效”的发展思路,持续优化区域布局,继续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泾汭河川国家级蔬菜产业园为主线,集中打造泾汭河川国家级蔬菜产业园,建成泾河川、汭河川、红河川、黑梁河川4个设施蔬菜片带,建设王村章村、汭丰郑家沟两大核心示范区,培育王村-汭丰、泾明-罗汉洞2个高原夏菜特色片带和南北二塬果菜间作示范片带。同时,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以经营大户投入为主体,财政、企业、社会资金注入为辅助[1];积极争取省、市项目资金,加大对蔬菜生产基地和育苗基地、龙头企业、协会等扶持力度。另外,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蔬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增加科研经费投入,通过院地、校地合作等方式,联合开展蔬菜栽培设施建造优化技术和优良品种培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等工作,引进推广适宜当地栽培且耐储运的新优品种。
一方面,大力建设龙头企业,积极招商引资,吸引省内外大型企业到县内投资建厂建园区。同时,改造提升王村章村脱水蔬菜厂等现有企业,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另一方面,规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主栽品种选择、标准化育苗、技术指导服务、销售信息发布等方面切实发挥服务功能。另外,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市场”“营销大户+订单+农户”等经营模式。探索建立家庭农场,在蔬菜分散种植区域,按照自愿原则实行统一经营,统筹配置资源,实行生产互助、技术互补、设施统筹、销售统一。
从政策激励、利益驱动、典型带动等方面着手,增强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在蔬菜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其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一是建立蔬菜产业发展扶持激励机制,通过种菜补贴、项目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对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和一般菜农给予扶持和奖励。二是积极探索建立设施农业风险补偿机制,设立农业设施和农产品灾害保险[1],最大限度降低自然灾害对蔬菜生产,特别是对弱势菜农造成的损失,保障其蔬菜生产收益。三是加强宣传引导,结合基层农技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采取参观学习、典型案例宣传、算账对比、经验交流等方式,引导农民充分认识发展蔬菜产业的有利形势,算清种菜与种粮的比较效益,增强农民参与蔬菜生产的积极性。
按照“政府抓展销、企业搞联销、市场促营销、农民经纪人跑贩销”[1]的营销思路,通过建立市场营销信息化平台,积极探索现代营销模式,开辟直销、产销直挂、净菜配送、蔬菜产品销售专柜[2]等营销方
式;同时,引导购销大户参与营销活动,发展壮大产销合作社和协会等组织。由此,逐步完善营销网络,扩大营销渠道,拓展市场空间,最终形成高效、优质、有序的现代营销体系。在此过程中,重点推进城西蔬菜交易批发市场建设,配套产品检验、包装服务,引进对外推销中介机构。另外,加大宣传推介,发挥品牌效应。通过参加蔬菜产品推介会、广告宣传、在国道沿线设立大型标志牌等形式,加大“回中”“泾丰”等蔬菜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开发“枣林甜瓜”“泾明白地黄瓜”等蔬菜品牌,提高地方特色产品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