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方式的思考

2020-12-17 13:47马维骅
教师博览 2020年9期
关键词:小球动能互联网+

马维骅

(古浪县第五中学,甘肃武威 733100)

一、“互联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渗透于各个领域中,为教育提供了巨大便利。高中物理教学需要秉承“变与不变”的原则,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但是也不可完全脱离传统教育,过度追求新事物;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改进传统教育的不足,创建高效课堂。应用互联网展开物理教学,可不受时间和地点等局限,让学生按照自身需求高效利用学习时间。当前互联网的发展,使“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模式逐渐得到推广,网络教学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以“微课”为例,它和高中物理教学的结合高度可行,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资源、内容等方面的限制,解决学生参与现状不佳等问题。将“微课”应用在教学中,可展现学习过程的自由性,降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时间成本,学生可按需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及地点等,灵活安排学习流程。同时,学生获取的学习资源更多,可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互联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流程

互联网时代,高中物理可借助“微课”平台展开教学。以下以“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内容为例,对“微课”的应用流程加以介绍。

(一)课前准备

授课之前,教师需要结合讲解内容,及时准备教学资源,设置教学情境,编写教学计划等。同时,教师需要为学生创建任务,或者下载辅助资源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板块:第一,学习目标,本课程中,主要的学习目标为“理解机械能的概念,物体动能、势能二者之间能够转化”“掌握机械能守恒主要内容及探究过程”“按照相应条件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解决相关问题”;第二,测试内容,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设置一道测试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三,评价设计,兼顾学生个体差异,灵活选择评价标准,确保教学情境具备启发性、趣味性等。在教学资源的准备环节,教师需要注意综合把控内容,合理控制视频时长,保持在5~10分钟。

(二)在线学习

学生通过平台,利用教师准备的教学资源,展开互动学习,全面了解课堂难点和重点。学生观看“微课”视频,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利用平台检测功能,自主检测学习效果,评价学习过程。在此阶段,学生对视频中的知识点可能不理解。例如:①在小球摆动的实验中,小球左右摆动的高度有何关系?②若使用障碍物挡住细线,则小球左侧下落和右侧上升的高度之间有何关系?③小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哪些力做功?④小球从左侧最高点到最低点,再到右侧最高点,整个运动过程中,动能、重力势能等发生了怎样的转化?⑤小球摆动实验验证了什么?学生利用“微课”平台自学时,可就以上问题和教师在线交流,共同探讨物理学习中面临的问题。此时,教师针对上述问题一一给出讲解:问题①中,小球左侧最高处和右侧最高处的高度相同;问题②中,使用障碍物挡住细线,小球能够到达的最大高度和之前相同;问题③中,小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仅重力做功;问题④中,小球从左侧最高点向最低点运动过程,重力势能逐渐减小,而动能逐渐增加,从最低点向右侧最高点运动过程,动能逐渐减小,而重力势能逐渐增加;问题⑤中,整个实验过程表明,动能、重力势能二者之间可相互转化,但能量总和是不变的。通过“微课”平台,学生展开在线学习,在师生高效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实验中动能、重力势能等之间的相互转化,即小球在运动过程中一直可以回到最初高度,表明当系统中仅重力做功时,机械能总和不变。

(三)互动探究

在教学互动环节,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可为学生创设和学习相关的情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此时,教师须将学生作为主体,并将其学习能力差异考虑进去,采取分层教学方式,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可在此环节根据需求,选择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教师须总体把控课堂讨论过程,关注学生讨论环节的难点部分,记录下来,重点讲解,按照学生探究结果,对互动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本节课中,笔者为学生设置了探究任务,使用信息技术展示实验:水平方向弹簧振子在点O 处静止,将该振子向外拉伸至A点之后松手,弹簧振子动能与弹性势能二者不断转化。教师通过图片和动画的方式,将上述过程展示出来,创设情境,之后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①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是否总能回归到A点?在此过程中哪些力在做功?②小球整体运动环节,动能、弹性势能二者如何转化?实验说明哪些道理?在学生讨论环节,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详细观察实验过程。经过教师指导和同学讨论,学生可总结出:①小球往复运动环节,每次都可回到A 点,此过程仅弹力做功;②小球自A点向O点运动环节,减小的是弹性势能,增加的是动能;反之,小球自O 点向A 点运动环节,减小的是动能,增加的是弹性势能。通过此实验可以总结出动能、弹性势能二者总和不变。之后,笔者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结论,并加以总结:在整个往复运动过程中,小球总是可以回到A 点,因此,当系统中只有弹力做功时,动能、弹性势能二者总和不变,也就是机械能不变。

(四)复习和反馈

在“微课”平台的应用下,学生可在特定时间使用自己的账号登录平台,并在其中展开交流与互动,针对物理规律、概念及重难点等和教师在线交流,并完成课后练习,对自身物理问题的分析和应用等能力加以检测,及时巩固课堂知识。此外,教师还可针对学生课堂表现和练习完成等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借助平台及时向学生反馈。在教师的评价下,学生可及时反思,知晓自身学习还存在的不足之处,按照教师的建议逐一改正。互联网下的教学互动性十足,学生还可对教师授课过程进行评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评价积极反思,找出自身不足之处,逐渐优化授课策略。

三、提升“互联网+”应用成效的几点建议

首先,应用互联网教学,教师需要合理制作教学视频,分析学情、教材等,合理设计,利用软件,为学生呈现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图文和视频,抓住教学重难点,以生动的形式、简洁的语言,循序渐进展开教学。

其次,应用互联网教学,教师需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利用视听设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综合呈现知识。例如,在讲解“平抛运动”内容时,可展示“飞机投弹”视频、“农民抛秧”图片等,还可为视频配乐,为学生带来强烈视听感受,进行课前导入,为授课做好准备。

最后,应用互联网,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具备独特性,使学生快速把控课堂重点,以学生为主,激发其思考、合作探究、阐述观点,打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例如,在“弹力”内容讲解环节,以往教学使用“用手挤瓶子”这一实验,让学生观察液面升降,但是由于瓶中细管的液面升降不够明显,学生不能清晰地观察实验现象,此时,可使用投影仪,放大细微部分。教师可在课下提前录制教学视频,突出实验细节,并利用教学平台,将视频展示给学生,使其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直观感受,体会物理课堂的趣味。

猜你喜欢
小球动能互联网+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小球进洞了
小球别跑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金企对接”转换旧动能
澎湃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