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芳芳
实行垃圾分类,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我园将“垃圾分类”项目活动真正落实到园内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使项目课程更加生动有趣。
幼儿是充满生机活力、具有能动性的个体,是天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探索者和发现者。裕晨吃完香蕉问我:“沈老师,香蕉皮是厨余垃圾,为什么班里没有厨余垃圾桶?”他的问题顿时引起了全班幼儿的注意。幼儿们纷纷提问:“为什么要有厨余垃圾桶?”“垃圾为什么要分类?”面对幼儿的困惑,我及时分析和处理,捕捉和梳理中班幼儿的关键经验。
当我们开始实施这个项目活动时,幼儿似乎有很多想了解的话题:垃圾对环境造成了什么影响?垃圾分类有什么好处?怎样才能让别人知道垃圾需要分类?为了让更多幼儿参与“垃圾分类”的实践活动,我设计了调查表,幼儿通过亲身实践、调查研究的形式可以清楚地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这也让幼儿感受到“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我们设置了“废品回收站”,安排了值日生和管理员进行监督。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幼儿对垃圾的种类、作用等了如指掌,大大提升了他们比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幼儿对垃圾管理员的工作非常重视,即使未轮到自己值日,他们也会在门口驻足观看并帮忙检查。在此基础上,我也结合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制作了项目网络图。
在“垃圾分类”的项目活动中,我更关注的是提升幼儿的直接经验。当幼儿发现有一类垃圾叫“可回收物”时,他们提出:“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物?如何利用可回收物?可回收物是如何产生的?对于收集来的回收物,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对于这一系列问题,我选择和他们一起去探究,一起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我在区域中投入了幼儿收集的各种可回收物,启发幼儿将这些可回收物改造成可以装点生活的艺术品,也可以把它们当作建构材料进行使用。如浩浩用快递信封搭建了城堡,涵涵用橘子皮围成了一个游泳圈,宁宁用鸡蛋托做了毛毛虫……
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可回收物的价值,我们号召全体师幼及家长处处留心、保留并收集可回收物。每天大家会不自觉地比较带来的可回收物,在竞争意识的感染下,幼儿的热情更高涨了。
幼儿和家长几乎每天都会把可回收物带入班级中,每天垃圾管理员会在各班收集到很多可回收物,班级门口很快就堆积了非常多的纸盒、硬纸板、塑料瓶等,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室门口的美观,还存在安全隐患,该如何处理呢?
对于“处理可回收物”这件事,幼儿的建议是卖给环卫叔叔。幼儿的生活经验是丰富的,家里都有过卖废旧物品的经历。于是,我联系了环卫所的工作人员,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热情打动了环卫叔叔,他详细地介绍了回收废品的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这让幼儿接收到了不一样的垃圾分类知识。
幼儿们看到环卫叔叔的秤之后,都十分感兴趣:“这个秤可以称人吗?”“这个秤有灯光,放上东西还有数字。”“秤上面还有好多按钮。”基于幼儿对“秤”的兴趣,我在科学区投入了天平秤、厨房电子秤、手提电子秤等,让幼儿自主收集垃圾并进行称重和记录。
真正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是贴近幼儿的,是幼儿在生活中能真切感受到和触摸到的。在幼儿和“垃圾”相处的过程中,幼儿从产生兴趣到实践、从思考到求证,收获的不仅是一种经验,更是一种成长。作为教师,我们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尽量给幼儿提供更多“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