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文
(万载中学,江西宜春 336100)
在学校的管理体系中,班级属于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也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础单位。班级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因而,班级管理的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重要作用。[1]而在当前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教师管理方式单一、管理理念落后的问题,导致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受到限制。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需改善自身的管理观念,实现班级动态、科学的管理。
“合作型”班级管理属于一种较为新型的管理方式,是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的关系为纽带来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在此种班级管理模式下,教师、学生以及学校各主体目标具有一致性的特征,学生在班级中可以完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进而促进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2]“合作型”班级管理也是属于以现代合作、民主管理理念为指导的一种管理方式,可以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其目的在于构建“合作型”班级,引导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良性互动;在构建过程中,其属于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会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教师、学生、学校均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构建过程中,也需通过多方合作来完成各个因素之间的整合。
“合作型”班级管理模式具有互助性与全体性的特征。所谓合作,自然需要各个组成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才能促进多方的合作互助。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合作的基础就是互助,此种班级管理模式具有明显的互助性特征。在“合作型”班级中,要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均可以实现通力合作与密切配合,使得学生与教师均是班级管理过程的参与者,有效改善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中的问题。在此种管理模式下,可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助,促进其共同进步。而全体性特征是指班级管理中涉及各个主体。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每个个体均属于重要组成部分,均可以发挥较好的管理作用。在此种管理模式下,班干部、教师、学校可以发挥班级主体的作用,而每个学生也参与了管理的过程。学校、教师、班干部、学生之间的参与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可以体现出更强的班级凝聚力。
在“合作型”班级管理模式下,公平性、导向性也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各个主体之间不仅具有互助性、全体性,同时也存在公平性。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各个主体作用也存在公平性。学校、教师、班干部在发挥自身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的同时,均需要处于一个公平的环境之中。[3]只有如此,才能有效确保每个主体之间的积极性。导向性特征也是基础性特征之一,其主要指班主任、学校对个体参与班级管理的尊重,对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以及自我管理与学习意识的形成有重要帮助。在此种班级模式下,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具有导向性的作用,从而可以更好地体现出班级管理的效果。
在“合作型”班级管理模式下,管理主体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班干部、学校等,而是班级组成中的每个个体。每个学生、教师均是其中的管理者,属于其重要主体之一。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需要让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到管理活动中,充分发表自身的意见,让班级管理的决定由每一个学生参与制定,才能充分确保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合作型”班级管理的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在此种管理模式下,班级中的氛围非常积极与和谐,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下的严肃、压抑等。在“合作型”班级管理中,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身的想法,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的过程,由被管理者的地位转变为管理者的地位。同时,在此种管理模式下,班主任仍旧是学生的引导者、榜样。因此,对于班主任来说,仍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与情操,凸显自身的榜样作用。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体现的能力、情操,均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班主任的认可。班主任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管理素养,才能营造出和谐的管理氛围。
在“合作型”班级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制定一系列的目标。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可以循序渐进地提升班级管理的水平,促进班级管理质量的提升。而班级管理的目标,同样也是班级管理进步的方向,可以体现出班级管理的智慧。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目标的难易性。避免因制定难度过高的目标,导致无法达成,对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也会造成影响。因此,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需要从教师、学校、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出符合学生能力发展规律的目标,才能确保班级目标可以有效达成。班级目标的达成,需要班级中每个个体的努力,因此也急需对班级个体制定适当的目标与要求。学生个体目标的制定,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班级目标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其属于班级目标的一份子,也是完成班级目标的基础。因此,在制定学生个体目标的过程中,同样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出合理的目标。符合实际情况的目标,可让学生在完成中感受到成就感,促进学生自信心、积极性的提高。
“合作型”班级管理具有互助性的特征,要求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互帮互助,这也可以体现出班集体的互动作用。[4]而班集体的互动,主要针对班级目标,确保班级目标可以有序达成。在班级目标的完成过程中,也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从而需要班级各个组成成分发挥出其互助、互动的作用。同时,在学生发挥互动作用时,需确保学生个体上的独立性。在“合作型”班级管理模式下,并不是不注重学生个体作用的体现。班级目标的实现,是以学生、教师等之间的互助为基础,同时在互助中也发挥了学生的个体作用。因此,在班集体的合作过程中,不能因过度追求合作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作用,必须要确保学生在个体上的独立性。在此种管理模式下,班主任需要构建出平等、和谐、积极的学习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在班级管理上的积极性。在此同时,还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参与能力与自治能力,才能在班级合作中对学生发挥积极影响。
高中阶段属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此阶段的指导、引导,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5]而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下,班级上的氛围不是十分活跃,学生也只是单纯地处于管理中的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而在“合作型”班级管理模式下,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出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才能打造出更加高效的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