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
精准发力做大做强赣南香猪产业,有助于推进江西畜牧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吃草的猪”——赣南香猪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鲜香,发展潜力巨大。服务赣南香猪产业发展,助力赣南苏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和产业高质发展,江西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围绕赣南香猪产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深入探讨赣南香猪产业发展情况,并针对阶段性瓶颈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赣南香猪自2013年从高海拔地区引种至赣南并扩繁养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至2019年末,赣南香猪养殖涉及赣州市安远、上犹等15个县(市、区),现存栏能繁母猪3.81万头,年末出栏生猪可达50.37万头,正常年份头均净利润750元左右;饲料生产、肉品加工与销售、社会化服务等环节逐步实现全产业链融通,参与企业与其他经营主体150余家,全年实现产业经济效益31.25亿元,逐步成长为区域性“富民强区”特色产业。
赣南香猪原种藏香猪属高原放牧型猪种,成年猪青粗饲料占日粮比重为70%~85%,环境适应能力强,肉质鲜香且富含氨基酸、脂肪酸等营养物质,肉品“生态美味”特征明显。对接南方山区草食畜牧业发展战略和江西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得益于赣南山区丰裕的养殖场地和农副产品资源①赣南每年约产生脐橙残次果40万吨、甜叶菊废渣10万吨、花生秧15万吨、甜玉米芯及秸秆15万吨,可开发成猪用发酵或青贮饲料替代部分精饲料。,赣南已经初步形成以安远县大竹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寻乌县香源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的养殖联合体,建设赣南香猪扩繁场1个,经驯化扩繁的赣南香猪颇适赣南南方丘陵山区环境,合群性好,抗逆性强,繁殖力高②赣南香猪扩繁场2019年试验数据:母猪PSY为8~10头,较引种初期水平提高1倍。,猪肉品质稳定并且逐步融入富硒、茶香等赣南“风味”。
赣南香猪选育扩繁高效化的基础是品种纯化和科学化饲养,持续开展赣南香猪种质提升与饲喂技术标准创新至为关键。针对引种困难、种群退化变异、生长周期长、肉品品质保障困难等问题,需要致力于赣南香猪种猪核心群建设、饲养模式、饲料配制与精准饲喂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1],提升赣南香猪猪种品质,为赣南香猪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实现产业兴旺,乡村产业发展要与区域资源要素良性互动。依托特色资源禀赋,结合赣南香猪耐粗饲和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赣南丘陵山区已形成“万亩油茶种植、香猪吃草松地、猪粪肥土、茶猪协调发展”的“油茶+香猪”循环种养③脐橙和油茶林下放养生猪,通过猪的活动,达到除草、松土、施肥的效果;平均每亩可以节约劳动力和肥料成本300元以上;按每亩放养3头中小型猪计算,一亩油茶或脐橙可增加经济收益900元以上;若赣南250万亩油茶林和259.31万亩果园部分采用林下生态放养生猪,效益可观。、“千亩林地整理、香猪散养”的林下经济发展与林农资产收益兼顾的“连片林草地生态放养”等养殖模式[2],人力、设施、水电、资金等投入成本降低,林草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整体经营效益也大为增加,生猪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得以进一步拓展。
赣南香猪规模养殖的效益高效化需要标准化的养殖技术作为支撑,当前赣南香猪养殖方式粗犷,经营管理粗放,针对赣南香猪散养、圈养的养殖方式及标准尚未形成,有关疫病风险、免疫程序和防控标准没有系统掌握,致使规模化养殖效率不高、猪肉品质不稳及市场供应能力不强,影响了产业整体素质提升,尽快开展赣南香猪规模养殖标准化体系建设将是促进赣南香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重心工作。
赣南香猪产业发展过程中普遍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经营方式,强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农户(贫困户)市场融入,增加其经营收入和资产性收益,走出一条龙头企业牵头引领、合作社组团发展、贫困群众持续受益的“大手拉小手”产业扶贫之路。至2019年末,赣南香猪产业发展过程中以直接参与经营、给予资产性收益等方式带动农户533户,其中联贫带贫159户,户均增收3.71万元,饲料生产、物流运输等环节也为区域提供了较多就业机会,盘活了大龄人口、撂荒地等乡村闲置资源,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户增收。
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赣南香猪产业正处于爬坡攻坚阶段,龙头企业量少力弱、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明显,尤其需要政府结合非洲猪瘟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生猪产业发展形势优化顶层设计,在林草地使用、资金投入、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与品牌推广、龙头企业支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政策奖补与保险水平等领域给予全方位支持,高标准推进赣南香猪产业发展。
赣南区位优势明显,毗邻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带和海西经济区,三区常住人口3.3亿人,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具有无可比拟的市场优势;便利的“5小时交通圈”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于“热鲜肉”的青睐;高于普通猪肉30%~70%的定价水平与绿色低脂高品质定位,迎合了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消费者对猪肉品质和健康的市场需求,每年约3 300万头的潜在高端市场消费量使得赣南香猪市场拥有一片广阔的“蓝海”。
产品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品牌带动,赣南香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亦需品牌化带动。除正规注册的“赣南油茶香猪”“犹香园”等少数品牌外,目前香猪品牌不统一且多散布于农业企业集合品牌之中。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需要着力培养经营主体品牌意识、开展“赣南香猪”地理标志产品申请倒逼香猪产业自我完善,整合管理、技术、渠道等发展资源,健全覆盖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和营销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规范高质量发展。
依据“三区”划分核算可利用养殖林草地、农村撂荒地等土地资源,赣南可利用养殖林草地面积约为47.55万亩,科学测算载畜量基础上的赣南香猪商品猪可养规模为285.3~332.85万头④赣南科学院畜牧研究所2017-2019年跟踪试验数据:林草地亩均赣南香猪商品猪载畜量为6~7头。。按照正常年份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速度测算,2025年赣南香猪出栏量将达300万头,产业综合产值超过100亿元。打造赣南香猪“百亿产业”,需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体建设,将发展赣南香猪产业列入地方“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要点,抢抓生猪产业布局优化机遇,出台赣南香猪产业精准帮扶政策,夯实赣南香猪产业发展的标准引领和技术支撑,提高赣南香猪商品化开发利用水平,升级现代畜牧业产业链,服务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满足大众美好生活需要。
地方政府将赣南香猪产业定位为区域“重点特色产业”加以扶持,夯实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基础,走特色兴农之路。
一是兼顾“生猪产业稳产保供与草食畜牧业发展”双重特点,保障养殖用地供应。政府牵头,科学测算土地载畜量并尽快完善赣南香猪产业发展规划,依法依规明确并简化赣南香猪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与手续,按照国务院及省市政府等机构有关保障生猪养殖用地意见并结合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养殖用地。二是设立“现代农业(赣南香猪产业)发展基金”,健全金融信贷支持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现代农业(赣南香猪产业)发展基金”,撬动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充分利用基金的市场激励和风险防范作用,按照贡献适当给予香猪产业龙头企业优惠政策,灵活掌握担保方式、贷款利率等,做好合法合规基础上的差别化服务,推动赣南香猪产业快速发展。三是精准补贴赣南香猪养殖。按照赣南香猪商品猪出栏头数,合理测算补贴金额,并实施“一次性生产者终端补贴”,以提高补贴精度和政策效果。四是支持赣南香猪“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建设。结合赣南丘陵山区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深入开展产业标准化生产,支持赣南香猪“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建设,建立赣南香猪特色产业集聚区[3],推进赣南香猪产业向全产业链和高价值链迈进。五是推进赣南香猪产业发展监管。进一步完善赣南香猪行业协会生产自律监管,强化政府环保、检验检疫与质量监控,高标准推进赣南香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政府职能部门应设立“赣南香猪产业标准化发展”重大科技专项。赣南香猪不仅是“吃草的猪”,还要依靠科技力量变为“健康猪、环保猪和富民猪”。系统审视品种选育、饲料配制、养殖模式、肉品加工与冷鲜配送等环节技术要求,应着力于赣南香猪独立谱系建设、饲料配给精细化、养殖方式标准化和肉品加工深度化等关键领域研究与应用。
一是建立完善的赣南香猪遗传评估和育种体系。支持赣南香猪标准化扩繁场建设,重点解决赣南香猪种源不足、仔猪成活率低等问题,注重本品种选育培育与杂交选育培育。二是强化赣南香猪特有饲料配制技术研发与推广。结合猪种生产特点与市场需求,专注赣南香猪专用发酵饲料、青粗饲料组合配方以及中草药调理配方研究,及时跟进饲料生产设备研发与应用。三是加强标准化养殖模式示范。开展龙头企业标准化养殖试点,针对规模化养殖规范、“香猪+油茶+休闲农业等”循环种养、疫病防范等领域实施“全流程标准化设计与推进”,使之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养殖模式并加以示范推广。
立足把资源优势转化培育为特色产业优势,需要进一步加大赣南香猪商品化开发利用力度,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把赣南香猪产品做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流通产品。
一是利用高质量实现差异化,获得市场优势。着力赣南香猪“鲜肉”供应的同时,通过项目形式鼓励协同创新,不断提高赣南香猪猪肉产品深加工水平,开发利用多元猪肉制品,通过赣南香猪“肉品高质量和产品多元化实现市场差异化”,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二是进一步提高赣南香猪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增进市场供需对接能力。政府指导、行业协会支持,筹建“赣南香猪生产联盟”,确保产供销各环节畅通、多元主体价值共创行为协调,切实提高赣南香猪产业效益,为江西现代畜牧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