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天艳,王先花,周建云,高 峻
(1. 云县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云南 云县672100,2. 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云南 昆明650201,3. 云茶产业体系栽培研究室,云南 昆明650201)
中国是世界上茶叶产量最大的国家,拥有最多的茶叶种类和古茶树资源。古茶树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世界价值,不仅有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古茶树的科研价值及文化价值,尤其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我们的祖先很重视茶叶与文化传播,在延续长达2 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把茶叶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东南亚、欧洲、美洲,影响了整个世界[1]。由此可见,茶文化源远流长。云南省是全国古茶树最集中的省份,而云县是云南省古茶树资源相对集中、面积较大的发源地之一,是全国百强重点的产茶大县之一,保护好拥有的古茶树资源,对于弘扬茶文化,发展茶产业,开展涉茶的科技研发与生产具有重要的价值。
按照临沧市人民政府茶叶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和云县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云县茶办成立云县古茶资源普查小组,成员由云县茶叶技术推广站具有高级农艺师和农艺师职称的人员组成。于2015 年4 月7 日至11 月4 日对云县境内的古茶资源进行普查。普查选用野生古茶树、古茶园,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中具有代表性的单株进行入户查访、实地测量、明细记录、采集花果、鲜叶、枝茎,制作生化样品、腊叶标本、拍摄照片等,经过近7 个月的共同努力,制作生化样品50个,腊叶标本250 份,拍摄照片2 000 多张,圆满完成此次普查任务。为上级和主管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进古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助推云县茶产业发展壮大和提质增效打下基础。
云县古茶树有单株生长的,或三、五株一个居群的,也有几分、几亩、几十亩、成百亩、上千万亩相对集中连片生长的,类型有人工栽培型的古茶树或野生型的古茶树,其中唯独漫湾镇白莺山村保存有自然生长相对完整的古茶园,年限在千年以上,面积达453 余hm2,居群面积达826.7 hm2,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茶叶面积及产量最大的古茶树资源区,且拥有最多的茶叶种类。根据2016 年5 月1 日中国临沧首届茶文化博览会“茶之源”学术研讨会上中、美、日、法、韩等国专家对白莺山古茶园的综评:白莺山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可以看到茶树从野生到家种整个变化过程的地区,可作为研究茶树起源和演化过程的天然实验室,具有最古老的茶马古道,是普及茶树科学、弘扬民族茶文化的理想基地。白莺山古茶园是目前发现的茶树品种最多样化的古茶园,是茶树种质资源的宝库,展示了野生茶成为栽培作物的不同阶段;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专家对白莺山古茶园科考成果也表明,古茶树类型多,茶树长势高大繁茂,一般都是成片生长在一起,古茶树大概分为3 种类型:第1 种是野生型,这种是最纯粹的古茶树,也是经济价值最高的,其树龄普遍较高,有的树龄已近千年。第2 种是过渡型,这种类型是界于野生和人工培育型之间的,一般长得比较茂盛,树龄也有千年以上的。第3 种是栽培型,为人工种植,是经科研人员选育研究推广之后培育出来的,树龄跨度较大,有几百年的,也有上千年的。
云县地处滇西横断山系纵谷区南部,属深度切割中山宽谷、峡谷区,山高雾多,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土壤湿润,有利于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茶树分布广、品种多。全县有古茶树资源0.79 万hm2,12 个乡(镇)的高山、田边地埂、房前屋后均有分布,生长土壤多为偏酸的红壤土和黄壤土,品种有勐库、贺庆、拟细萼、滕子茶、离蕊、豆蔑茶、黑条子、二嘎子、本山茶等。
在云县海拔1 800~2 500 m 的原始森林和次森林中均有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面积2 826.66 hm2。其中野生古茶树群落的分布面积幸福镇733.33 hm2、爱华镇73.33 hm2、茂兰镇1 066.67 hm2、漫湾镇740 hm2、涌宝镇140 hm2、大寨镇73.33 hm2,最具代表性的是幸福镇野生古茶树群落和涌宝镇野生古茶树群落。幸福镇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在幸福镇的蔑笆山、老鲁山、忙峨、哨山、控抗、帮洪和帮信村等,属于云南澜沧江流域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或次森林,植被为南亚热带山地季风雨林,分布面积733.33 hm2。在生茶分布较集中的地段,每隔5~10 m 就有树高10 m 以上的野生茶树生长,树高0.3~3 m 的野生茶树随处可见。幸福镇野生古茶树资源最具代表性的有3 个区域:第1个区域在幸福镇的蔑笆山,有平均树高20 m 以上,平均主干基围1.55 m 以上的野生茶20 多株,树龄1 000 年左右;第2 个区域位于大宗山大茶树平掌,其中树高22.6 m、主干基围2.25 m 的野生茶树1 株,树龄在1 000 年以上;第3 个区域位于大宗山脚的淘金河边,有1 株高32.3 m、主干基围1.7 m 的野生茶树,树龄均在1 000 年以上。涌宝镇野生古茶树资源最具代表性的有3 个群落:涌宝镇棠梨树村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面积73.33 hm2,该群落中有52 株树龄在1 000 年以上的野生古茶树,当地村民称为“勐稿茶”或“大树茶”;涌宝镇忙亥村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面积33.33 hm2,海拔2 100~2 220 m,有野生茶树1 万株以上,其中在干沟边、赶马、张家和罗家4 个村民小组分布较多且集中,位于赶马村民小组的最大1 株野生茶树高9.78 m,根部基围2.05 m,树龄2 000 年以上;涌宝镇木瓜河村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面积33.33 hm2,该群落中最具代表性的1 株野生茶根部有10 个分枝,树龄在1 000 年以上。
云县驯化栽培茶树历史悠久,原住民布朗族、拉祜族、德昂族等的共同祖先一濮人,是世界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古代先民。全县12 乡(镇)均有1 000 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林)的分布面积1 533.33 hm2,主要有爱华镇、茂兰镇、漫湾镇、涌宝镇、大朝山西镇、大寨镇6 个栽培型古茶树群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生长在漫湾镇白莺山栽培型古茶园中的二嘎子茶树王,海拔2 181 m,东经100°19′42″,北纬24°38′25″,乔木型,树姿开张,树高10.5 m,树幅11 m×9.8 m,最低分枝0.4 m,树龄2 800 多年,2018 年春茶鲜叶(78 kg)卖出43.8 万元的高价。单株鲜叶收入10 万元的有10株,2~5 万元的上千株。生长在大朝山西镇菖蒲塘村糯伍组的拟细鄂茶,海拔1 674 m,东经100°21′40″,北纬23°58′11″,乔木型,树姿半开张,树高12 m,树幅9.9 m×9.6 m,最低分枝1 m,树龄2 800 多年。
由于古茶树生长的特殊环境,古茶树受苔藓和地衣侵害普遍存在,严重的古茶树满身都长满苔藓和地衣,被苔藓和地衣包裹的古茶树已至枯萎。有的茶树发生炭疽病,极少数发病严重以至枯死。
通过调查发现,有的村民并不知道古茶树的文化价值,疏于对古茶树的管理,有的甚至把古茶树的枝干砍掉用来做柴火;有的村民在茶园内放牧,任其牲口啃食古茶树的嫩芽,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
由于古茶树生长在偏远山区,尽管政府设立了保护区,但受茶树距离农户居住区较远等条件限制,不能时时监管古茶树,出现问题也不能及时处理,导致2015 年以前出现不法分子偷盗贩卖古茶树的现象。
目前,云县对古茶树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古茶树的其他价值并未得到开发和利用。
(1)制定云县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实施方案,对百年以上古茶树、古茶园进行普查、登记挂牌、建档,明确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目标、重点和任务。
(2)成立云县古茶树资源保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古茶树资源保护管理的日常工作。
(3)成立云县古茶树资源保护管理专家组,负责开展对古茶树资源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科学研究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咨询、论证和评估等工作。
(4)设立云县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专项资金,用于古茶树资源的普查、科研和管护。
(5)在古茶园集中和濒危古茶树分布区域建立保护区或保护点,标记界限,确定重点挂牌保护古茶树,建立古茶树名录、资源档案和保护标志。
(6)将划定的古茶树资源保护区或保护点,纳入生态公益林,并按照有关政策给予补助。
(7)在划定的古茶树保护区(点)范围内,禁止盗采、盗伐、盗挖、盗卖古茶树;禁止在古茶树周围伐木、烧荒、挖矿、取土、采石、建筑、堆放秸秆、倾倒或堆放垃圾等废弃物;对古茶树资源造成破坏和损失的,由公安、林业、工商、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令停止破坏活动,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加强对《临沧市古茶树保护条例》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古茶树管理保护知识与法律法规,让广大茶农和茶叶生产经营者提高对古茶树资源保护的法律意识。
(9)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以领(认)养方式在资金上资助古茶树资源保护。
制定云县古茶树资源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完善古茶树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长效机制,为企业或个人进行与古茶树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依据。
制定古茶园管理、采摘、加工、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规范茶企业在古茶树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生产经营行为。
准确掌握各古茶树群落、古茶园产品的品质特征,掌握各古茶园地方群体品种的生化特征、生化成分的差异,为开展良种选育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坚持以养为主,采摘为辅,推行采养结合的合理采摘方式。
古茶园茶树树龄高,树势衰老,易受苔藓地衣类、桑寄生和槲寄生植物危害,应及时作清除处理。
根据病虫害发生的规律,综合采用农业、物理和生物等措施进行防治,一律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限)用农药防治古茶园病虫害。
对古茶产品推行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传承原生态茶产品生产方法,提升古茶经济文化价值,打造特色区域古茶园的特色古茶产品、古茶文化、古茶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