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鸿雁
(河南省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河南 滑县 456400)
滑县花生栽培历史悠久,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县委县政府实现富民强县目标主导发展的产业。2018年种植面积约2.57万hm2、总产12.8万t、产值7.7亿元。随着花生重茬种植,花生叶斑病呈逐年加重趋势,每年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95%以上,重发田块引起植株早衰,影响产量和品质。由于花生叶斑病是一种常发顽固、蔓延迅速的病害,对花生产量影响很大[1-4],因此加强叶斑病防控,是滑县花生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重点,也是实现花生种植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技术措施。
花生叶斑病主要包括褐斑病、黑斑病、网斑病,褐斑病和黑斑病又称早斑病和晚斑病[5]。据2016-2019年对滑县各乡镇种植地块的多点调查,褐斑病、黑斑病、网斑病每年均有发生,普遍率分别为 92%、 95%和 95%,褐斑病总体发病相对轻些,且与黑斑病混合发生。3种叶斑病发生特点是夏播地块发病均轻于春播地块,湿度小的地块轻于湿度大的地块,重茬年限长的地块重于年限短的地块,且品种间发病差异明显。褐斑病以沙土薄地重,两合地轻;网斑病以低洼湿地重,地势高地较轻。
据2016-2019年对滑县各乡镇种植地块的多点调查,花生叶斑病主要危害花生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柄和茎秆,甚至危害果针。通常3种叶斑病在生长中后期混合发生,致使叶片干枯脱落,茎秆坏死,是引起花生早衰的主要原因。3种叶斑病中,褐斑病发病较早(又叫早斑病),在花生初花期田间就可见到带有黄晕圈的褐色病斑;黑斑病的发生比褐斑病稍晚一些,盛花期田间才表现出明显症状;网斑病的田间症状表现最晚,在盛花期以后才逐渐占主导地位。花生叶斑病发生时期年度间因温度、湿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高温高湿有利于叶斑病的发生与传播,且受湿度影响更大。
一般在中下部叶片上发病较多,病斑发生在叶片的正面,病斑茶褐色或暗褐色,病斑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叶片背面颜色较浅,潮湿条件下,叶片正面病斑上病健部交界处产生灰褐色霉状物;病菌还可浸染叶柄和茎秆,形成长椭圆形、暗褐色病斑,病斑中间稍凹陷。发病严重时,叶片上产生大量病斑,病斑汇合,叶片干枯脱落。
由于发病比褐斑病晚,又叫晚斑病。叶片上的病斑正反两面颜色相近,病斑周围通常没有黄色晕圈,或有较窄、不明显的淡黄色晕圈,叶背面病斑明显,湿度大时产生许多黑色小点,呈同心轮纹状排列;病害严重时,产生大量病斑,引起叶片干枯脱落;叶柄和茎秆上也能产生深褐色至黑褐色椭圆形或线形病斑,病斑多时连成不规则大斑,使整个叶柄和茎秆变黑枯死。
又叫褐纹病、云纹斑病、污斑病、网纹斑病。通常在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病斑边缘呈网状不太清晰,有退绿晕圈,表面粗糙;湿度小时,叶正面出现白色至褐色网纹状斑痕。湿度大时,形成褐至黑褐色大块污斑,后期病斑上有不明显的黑色小粒点。发病初期病斑不穿透叶片,后期可穿透叶片在叶背面形成浅褐色病斑。叶柄和茎秆受害,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展成为长条形或椭圆形病斑,中央稍凹陷,严重时可引起茎叶枯死。
滑县花生叶斑病防控应根据其发生特点和规律,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采用病害监测+农艺措施+减药增效结合的绿色技术措施。
滑县植保站建立有完整的病虫情报检测系统,各乡镇都设立有病虫监测点,应利用这些病虫监测点,对花生叶斑病进行定期调查,准确掌握田间病害发生动态,结合气象、品种抗性、种植地环境等因素,及时发布病虫情报,为及时科学指导病害防治采用措施提供支持。
3.2.1 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种抗(耐)病品种,实行多个品种搭配与轮换种植。近年滑县引进了豫花9326、豫花9719、豫花37、开农61、开农71等新品种,推广种植中表现较抗叶斑病,也对控制叶斑病的蔓延起到很好效果,可选择搭配与轮换种植。
3.2.2 实行平衡施肥 建议使用生物有机肥50~60 kg/667m2,增施磷钾肥,避免单一偏施氮肥。
3.2.3 适时排涝散墒 花生生长中后期遇雨及时散墒,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
3.2.4 注重清洁田园 花生收获后,对重发地块提倡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沤肥,并深耕土壤。
3.2.5 严格轮作倒茬 重发田块与红薯、高粱、大豆、玉米等非寄主作物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
选用生物杀菌剂在花生初花期、果针期和饱果期进行预防和防治。667 m2用井冈霉素100 g或枯草芽孢杆菌(1 000亿孢子/g)10 g,对水30 kg,均匀喷雾,每隔7 d喷1次,连喷施3次。
对于叶斑病重发地块,可选用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剂。667 m2选用50%吡唑醚菌酯乳油30 mL或戊唑醇悬浮剂(430 g/L )30 g,或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30 mL,或12.5%氟环唑悬浮剂50 mL,对水30 kg,均匀喷雾。每隔7~10 d喷1次,连喷2~3次,喷药时可加入0.2%洗衣粉做展着剂。以上药剂交替使用效果更佳,可兼治白绢病、锈病、疮痂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