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致远诗歌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2020-12-17 08:13:57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罗隐新罗诗学

袁 棠 华

崔致远(857-?)是统一新罗时期的文人,是朝鲜文学史及中朝文学交流中一位重要的人物。其诗文作品在中朝文学史上也极有价值,《桂苑笔耕集》被认为是“东方艺苑之本始”。(1)[新罗]崔致远:《韩国文集丛刊第1辑·桂苑笔耕集序》,首尔:景仁文化社,1990年,第4页。关于其诗歌研究,学者已有论及,但多集中论述其诗歌的创作特征、诗歌中的三教思想及《桂苑笔耕集》中的扬州形象等,还未有对其诗歌中的中国元素进行整体论述的文章。崔致远在诗歌中记录了其在唐时期的行迹,中国人名、地名、风俗、古人故事等元素在其诗中随处可见;其诗歌吸收了中国友人的诗风,娴熟地运用中国用典手法于诗歌中,这些中国元素的添加,使其诗歌艺术更具表现力;其诗学理念是在对中国诗学思想吸收的基础上提出的。从诗歌内容、诗歌艺术及诗学理念方面研究崔致远诗歌中的中国元素,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汉诗创作,有助于深入挖掘其诗歌与中国诗歌的关系。

一、崔致远诗歌内容中的中国元素

崔致远一生创作了多少诗歌,目前还不能确定,但是从现有资料看,完整保存下来的诗歌有100多首,其中与唐朝有关的约90首,不仅这些诗歌涉及了中国的地名、人名、景物及风俗,崔致远还借这些诗歌表达出与中国志士相似的生命价值观。在诗歌中他用大量的中国元素绘制了其在唐时期的行迹及表达了其心中的中国情愫。

(一)崔致远在唐行迹与中国元素

崔致远“至年十二,将随海舶”来到中国,“年二十八有归宁之志”,(2)[新罗]崔致远:《崔文昌侯全集》,首尔:成均馆大学校,1972年,第480页。回到新罗。他在唐朝生活了16年,期间,他到过长安,漫游过洛阳,做过溧水县尉,后又进入高骈淮南幕府任巡事官,归国时曾途经扬州、楚州、大珠山、乳山等地。崔致远在唐朝几乎每到一处都用诗歌记录其行地的名字、景色和所遇到的朋友及所发生的事:有些诗歌题目中已明确标注了地名,如《汴河怀古》《长安旅社与于慎微长官接邻》《秋日再经盱眙县寄李长官》等;有些诗歌题目中已明确标注了友人的名字,如《酬杨赡秀才送别》《辛丑年寄进士吴峦》《谢楚州张尚书相迎》等;《石峰》《潮浪》《沙汀》《石上流泉》等10首诗描写了他在回国途中所见到的山东半岛独有的景色,并将这10首诗献给了高骈;《友人以毬杖见惠以宝刀为答》记录了他在淮南幕府时所看到的唐朝军队中以击毬为习战之法的习俗;有的诗歌主题虽没有明确写出唐朝的地点、人名、风俗字样,但内容却反映了唐朝的一些社会现象,如《江南女》(3)[新罗]崔致远:《韩国文集丛刊第1辑·孤云先生文集卷之一》,首尔:景仁文化社,1990年,第150页。:

江南荡风俗,养女骄且怜。

性冶耻针线,妆成调管弦。

所学非雅音,多被春风牵。

自为芳华色,长占艳阳年。

却笑邻居女,终朝弄机杼。

机杼终劳身,罗衣不到汝。

该诗将终日劳动的机杼女与美妆骄怜的歌女进行对比,反映了江南上层社会女子不屑劳动、骄奢淫逸的风俗。

以上介绍的诗歌多是崔致远在唐朝的随笔之作,中国人名、地名、唐朝社会现象等中国元素在这些诗中随处可见,崔致远回国后将这些诗歌进行了整理,舍弃了那些他认为是“童子篆刻,壮夫所惭”(4)党银平:《桂苑笔耕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页。之诗,辑录到《桂苑笔耕集》中,后人通过其诗中的中国元素,可了解其在唐朝的生活轨迹及其心中的中国情愫。

(二)崔致远诗歌中的生命价值观与中国元素

自崔致远踏上中国征程的那一刻起,其身上就背负着严父的训命,即“十年不第,即非吾儿”。(5)[新罗]崔致远:《崔文昌侯全集》,首尔:成均馆大学校,1972年,第407页。“求取功名”既是崔致远来唐朝的目的,又是其回国入仕的有利条件。崔致远生活的新罗时期,国家选人实行的是骨品制,(6)王族称“圣骨”,大小贵族依次为“真骨”“六头品”“五头品”“四头品”等4个等级。崔致远家族属于六头品,政治地位很低,但如果被派到唐朝留学,回国之后就可能步入仕途。

崔致远那个时代,通过入唐求学入新罗仕已蔚然成风。崔致远到唐朝的目的也十分明确,就是在唐朝求取功名、入仕,然后用其所学的“西学”知识,“欲仕本国”(7)[新罗]崔致远:《崔文昌侯全集》,首尔:成均馆大学校,1972年,第414页。,为新罗服务。他在唐朝“一举中第”(8)[新罗]崔致远:《崔文昌侯全集》,首尔:成均馆大学校,1972年,第407页。、获取功名,后被任职为溧水县尉、淮南幕府从事官,回国后被宪康王任命为“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事”。(9)[新罗]崔致远:《崔文昌侯全集》,首尔:成均馆大学校,1972年,第417页。他既实现了父命,给其家族带来了无限荣耀;又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了肯定。

崔致远之所以积极践行其目标,除了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外,根本原因在于“其励志功名,而有志于立扬者”。(10)[新罗]崔致远:《崔文昌侯全集》,首尔:成均馆大学校,1972年,第414页。崔致远渴望立名,他要在有限的生命内,积极实现其生命价值的不朽,扬名于天下。而实现这一价值的途径可以是“立德”,也可以是“立言”,他在《无染和尚碑铭并序》一文中说:

“古之君子慎所学,抑心学者立德,口学者立言,则彼德也或凭言而可称。是言也或倚德而不朽,可称则心能远示乎来者,不朽则口亦无惭乎昔人。为可为于可为之时,复焉敢胶让乎篆刻?”(11)[新罗]崔致远:《韩国文集丛刊第1辑·孤云先生文集卷之二》,首尔:景仁文化社,1990年,第167页。

崔致远在这里强调通过“立言”“立德”来实现人生价值“不朽”的重要性。无论是“心学”的佛学思想,还是“口学”的儒学思想,其传播的目的都是为了“言不朽”,是为了通过“篆刻”,让后人永远铭记他们的思想。

崔致远的“立言”“立德”“不朽”观念与《左传》中“三不朽”的观念相似,《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叔孙豹言实现人生价值的三种途径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12)翁其斌编著:《左传精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89页。崔致远通过对中国典籍的学习,深深领悟到“三不朽”的内涵,根据自身的条件,确定了通过“立言”的方式来实现人生价值的“不朽”是他最可行的途径,并且按照这一方向积极努力。在他做溧水县尉时,就曾不断地撰写《中山覆篑集》,希望积少成多,通过“虽覆一篑,进,吾往也”(13)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01页。的不断努力,形成有用的言论,以备回国所用。他回到新罗,希望将其所知尽可能地应用于新罗。他将在唐朝所写的诗文整理成《桂苑笔耕集》,将此书及《中山覆篑集》献给宪康王,向真圣女王上书《时务策》,希望通过“立言”来为新罗献策,实现人生价值的“不朽”。即便是最后隐居,仍笔耕不辍,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这些都鲜明地展现了他欲以“立言”而扬名,以达不朽的生命价值观。

虽然崔致远活着的时候,其著作及针对社会弊病提出的改革意见,并未引起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但在显宗时,他因为在其诗文中有“密赞祖业”之功,被追封为“文昌侯”。(14)金富轼著、孙文范校勘:《三国史记》,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529页。他的诗文不仅被韩国史书收录,还被收录于《新唐书·艺文志》中流传至今。因其诗文,其名被载于中朝史册中,成伣在《慵斋丛话》中评论道:“我国文章,始发挥于崔致远。崔致远入唐登第,文名大振,至今配享文庙”。(15)蔡美花、赵季:《韩国诗话全编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253页。他对崔致远因文章而名闻中朝给予了肯定。崔致远通过“立言”实现了其名不朽,其生命价值得到了高扬。

崔致远在其诗歌中,借对中国古代积极用世之人的追慕来表达生命价值观。他歆羡辅佐刘邦取得帝业的功臣张良,认为“二十年来天下事,汉皇高枕倚留侯”;(16)党银平:《桂苑笔耕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86页。他敬佩其貌不扬但以德实现人生价值的晏婴,希望自己能像晏婴一样成为栋梁之才,即“莫讶低颜无所愧,栋樑堪入晏婴家”;(17)党银平:《桂苑笔耕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63页。他还在其诗歌中化用孔子、孟子的言语,表达思想。这些人物通过立功、立言、立德而名垂青史,实现了其人生价值不朽,而这也正是崔致远所追求的生命价值,他们多是崔致远传达其爱国、渴望为新罗建功立业思想的一个媒介,是其诗中展现生命价值观不可或缺的中国元素。

二、崔致远诗歌艺术与中国元素

16年的唐朝生活,不仅让崔致远学习和了解了唐朝文化及中国的诗歌发展状况,还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他与这些朋友诗歌酬唱、切磋诗艺,积极创作了体制完备、风格多元的汉诗。笔者对《崔文昌侯全集》中的诗歌体裁进行了分类整理,其中七律23首、五律8首、排律1首、七绝55首、五绝2首、七言题图诗3首。崔致远深受唐末罗隐、顾云及张乔等诗人的影响,将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手法熟练地运用在其诗歌创作过程中,形成了多元化的诗风。

(一)崔致远诗歌风格与中国元素

崔致远既有清丽之诗、又有写实之诗,既有讽喻之诗、又有赞美之诗,既有用世之诗、又有隐逸之诗,诗风呈现出多元化特点。这和他在唐期间与裴瓒、高骈、杜荀鹤、罗隐、顾云、吴峦、杨赡等人建立的极好的诗友关系密不可分,崔致远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对他们的诗歌及创作手法有所吸收,加之他对诗歌的理解,创制了独具风格的“东国之诗”。

在唐朝的众多朋友中,崔致远对唐末池州三位诗人罗隐、顾云、张乔的诗歌创作及诗风吸收比较多,在借鉴的基础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特点。崔致远与罗隐的关系很好,有的学者认为二人可能是师生关系,(18)金重烈:《崔致远的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高丽大学,1983年,第47页。崔致远“始西游时,与江东诗人罗隐相知,隐负才自高,不轻许可,人示致远所制诗歌五轴,隐乃叹赏”。(19)金富轼著、孙文范校勘:《三国史记》,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528页。崔致远诗歌创作和他与罗隐的交往经历有很大关系。罗隐擅长七言咏物诗,崔致远在停留山东半岛时也创作了10首七言咏物诗;崔致远的《磻溪》和罗隐的《题磻溪垂钓图》,诗题相似,诗意也颇为接近。

《磻溪》(20)党银平:《桂苑笔耕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91页。

刻石书踪妙入神,一迴窥览一迴新。

况能早遂王师业,桃李终成万代春。

《题磻溪垂钓图》(21)罗隐著、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69页。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这两首诗歌表达了罗隐与崔致远对有功之人的钦慕之情。夸耀为国做贡献的人,罗隐赞扬吕望凭其才华被任相,有帮助君主治国之功,而崔致远笔下的高骈也有“早遂王师业”之功,崔致远认为高骈因其功而“桃李终成万代春”。

顾云与崔致远为同年进士“咸通中登第”且同“为高骈淮南从事”,两人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谊,崔致远离唐之际,顾云写诗送崔致远:“十二乘船渡海来,文章感动中华国。十八横行战词苑,一箭射破金门策”,(22)金富轼著、孙文范校勘:《三国史记》,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529页。肯定了12岁到中国、仅用6年时间就一举中第的异乡人崔致远在文词方面的造诣。

顾云、罗隐虽都为崔致远好友,但顾云为人较罗隐圆通一些,顾云努力抓住任何能让自己向上走的机会,他利用当时的行卷拜谒之风,在唐末难入仕途之际,取得了“四举中第”的好成绩。他曾在《投顾端公启》一文中极度赞美顾端公的影响力,称其“德”使儒流服,其“言”为诂训。崔致远拜谒高骈可能受到顾云影响,他拜谒高骈时,先后向高骈敬献了3封书启,还附上了30首诗歌,极尽能事地夸赞高骈各个方面的才能。其中《性箴》《雪咏》两诗夸奖了高骈的诗歌创作水平高,其“词翰好传双美跡,何须更写五千言”,其绝句“从此芳名掩谢家”;《笔法》一诗,赞扬高骈的书法写得出神入化,而且有国际影响力,以至“外国人争学”;《射雕》《射虎》等诗夸赞其一箭双雕的高超射技;《平蛮》《降寇》等诗歌颂了高骈平定安南、党项等战乱之功,高扬其巨大的历史贡献。从这些歌颂来看,崔致远将高骈塑造成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的形象。并解释由于心之所慕,所以想要“此身依托同鸡犬,他日升天莫弃遗”,希望追随心目中的伟大之人高骈。

崔致远这种在诗歌中借夸赞表达心声,希望得到提携的方法,与顾云的拜谒之法极其相似。只是崔致远的夸张手法不那么明显,夸赞之词读起来更加诚恳,既避免了直接歌颂、有谄媚之嫌,又将高骈事迹件件囊括其中、深得高骈之心,同时还显露了崔致远的才华。崔致远之所以能很快进淮南幕府与这些充满敬佩之心的拜谒之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崔致远在与高骈和座主裴瓒的唱和诗中,也不乏夸赞之词,表示了对两人知遇于己的感恩。

张乔也与崔致远有过交流,但是史籍记载很少,《崔文昌侯全集》里收录了一首《和张进士乔村居病中见寄》(23)[新罗]崔致远:《韩国文集丛刊第1辑·孤云先生文集卷之二》,首尔:景仁文化社,1990年,第152页。:

一种诗名四海传,浪仙争得似松年。

不惟骚雅标新格,能把行藏继古贤。

黎杖夜携孤均月,华帘朝卷远村烟。

病来吟寄漳滨句,因付渔翁入郭船。

在这首诗中,崔致远将张乔比作“浪仙”贾岛,这里不仅指两人的隐居相似,还含有两人诗风相近之意,追求清雅巧思。张乔作诗讲求“诗句清雅,迥少其伦”,(24)[清]蘅塘退士编选、张忠纲评注:《唐诗三百首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83页。其诗有清丽之风。崔致远的诗歌也不乏清丽之作,如《海边春望》(25)党银平:《桂苑笔耕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67页。:

鸥鹭分飞高复低,远汀幽草欲萋萋。

此时千里万里意,目极暮云翻自迷。

诗人写鸥鹭在海边自由飞翔、或高或低,向海的远处望去,是一片白汀及茂盛的幽草,起句便勾勒出一幅意境清幽的海边远景图。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得诗人举目远眺,无限思绪寓于这苍茫清幽的大海中,一幅海边春望思乡图浮现在读者脑海中。

崔致远的诗歌较张乔的同类诗歌更有画面感、色彩感。这些诗看似平淡,实则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清新的图画。犹如苏轼评陶渊明诗歌一样,其诗歌“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26)魏庆之撰:《诗人玉屑》(卷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38年,第241页。

张乔、罗隐、顾云都曾隐居于九华山,也都有反映隐逸思想的诗歌,其中张乔关于隐逸思想的诗歌较多,这些对崔致远回国后隐逸思想的形成都有影响。中国文人多讲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了仕进,他们从小苦读经书,甚至皓首穷经,但有的人始终命运多舛,一生都与仕途之门格格不入,如张乔。有的人虽进入权力阶层,却往往因一意孤行,不善计谋,而遭受排挤,如罗隐。他们无法再仕进之时,多数隐逸山林,聊以自慰,寻求精神的释放与心灵的自由。

深受汉学熏染的崔致远,回国后痛于国家的混乱、自己宦途的失意而隐居伽倻山,创作了一些表达隐逸、不求名利的诗歌。如《题伽倻山读书堂》(27)[新罗]崔致远:《崔文昌侯全集》,首尔:成均馆大学校,1972年,第27页。:

狂喷垒石吼重峦,人语难分咫尺间。

常恐是非声到耳,故教流水尽笼山。

这首诗中用“常恐是非声到耳”来表达其远离世事的决心,用“故教流水尽笼山”来表达借自然山水来陶冶清静无为之情操。他要将自己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中,与“孤帆饱风去”“瞥然飞鸟杳无踪”。(28)[新罗]崔致远:《崔文昌侯全集》,首尔:成均馆大学校,1972年,第27页。

崔致远的诗歌创作及诗风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与他的唐朝朋友有关,但不是对他们的简单模拟、仿效,而是用自己的独特理解及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他的诗既没有顾云诗歌的极度夸张、实用之风,也没有像罗隐、张乔多局限在自我感伤、仅关注自身的境界里。他的诗歌更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表达真情实感、展现写实之风。他能比较客观地看待唐朝的一些社会现象,唐朝对他来说终是异乡,因此其人其诗没有展现出极度的哀婉。即便在他抱着一腔热血回国,希望通过所学帮助新罗王大刀阔斧改革新罗社会的希望破灭时,他也没有在诗歌中表现出极度伤感的情绪,没有在晚唐感伤风潮中随波逐流。他的诗歌较罗隐的愤懑不平显得平和很多,较顾云的执着功名显得平淡从容很多。

(二)崔致远诗歌用典与中国元素

使用典故来增强文学艺术的表现力,是作家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晋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说:“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29)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北京:文津出版社,2016年,第93页。这里的“事类”就是今天的用典,在诗文中用典的手法到唐朝时期已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了,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七章中说道:“(唐前期)有些士人博见强记,使用事类表现惊人的丰富”。(30)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615页。

崔致远作为中朝文学交流的重要人物,在唐朝生活多年,他熟读前人书籍,积极进行诗文创作,以诗文交友、以诗文谋职、以诗文展现才情,他已经深谙诗歌用典之法,几乎每一首诗都能娴熟地运用中国典故,而且十分讲究。

崔致远能在高骈府中谋职,与其在《七言纪德诗三十首谨献》中用中国典故夸赞高骈的各种才能不无关系。他用“卧龙”的典故夸奖其军事才能犹如诸葛亮“神传妙诀助奇锋”;用汉马援平定交趾、立铜柱表功而还的典故,歌颂高骈平定安南之功。这里用典既避免了直夸高骈让人感到近于谄媚,又让高骈见识到了崔致远的才华,因此他很快就被高骈任用。

崔致远诗歌中还运用中国典故来表达对故国的思念、对知遇之人的感谢、对友人的激励及积极建功立业的思想。在《暮春即事和顾云友使》一诗中,借“苏武书回深塞尽”的典故表达其像苏武一样虽身在异乡,心却在故国新罗;在《奉和座主尚书避难过维阳宠示绝句三首》一诗中,他用“泣珠报恩”的典故来表达对其座主裴瓒的感恩;在《归燕吟献太尉》一诗中,他借“黄雀报恩”的典故表达其对高骈的感激之情;在《酬进士杨赡送别》一诗中,他反用屈原“悲莫悲兮生别离”的典故,劝慰友人杨赡不要因为分离而悲伤,不要像“儿女共沾巾”一样哭哭啼啼,表达其乐观、豁达的情怀,使这首送别诗转入了一个壮阔的境界;在《石上流泉》《石上矮松》两首诗中,他借“张良”“晏婴”两人事迹,来表达积极建功立业的思想。

崔致远游刃有余地化用了中国古代人物、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历史人物的话语,显示了其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及对中国古人的一种追慕之思,用中国典故这一手法,使其诗歌中具有浓厚的中国情结。

崔致远作为“东方文学之祖”,用典于诗中的手法对后来的朝鲜文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在其后的朝鲜文学家作诗也学崔致远讲究“凡诗用事当有来处”,(31)蔡美花、赵季:《韩国诗话全编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196页。且将用典看成作诗的一种基本的手法,使朝鲜诗歌中含有中国元素这一文学现象得以多方面的展现。

三、崔致远的诗学理念与中国儒学思想

不但崔致远的诗歌内容与诗歌艺术蕴涵丰富的中国元素,而且其诗学观也与中国诗学观接近,他提倡“知和而和”的诗学观,反对“以文害辞”“断章取义”的诗学批评方法,这些观点受到中国儒家诗学思想元素的影响,但又与中国的诗学观不完全一致。

(一)崔致远提倡“知和而和”的诗学观

“知和而和”这一概念是崔致远在淮南高骈府中代高骈写的《徐州时浦司空》的信中提出的:

“窃以誓于晋乘,则重其执赞往来,讽以楚词,则愧彼随派上下。永言有义有礼,唯在知和而和,况乃仁境接邦之彦兮,善邻存国之宝也。始终相契,今古何殊?”(32)党银平:《桂苑笔耕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08页。

这段话大意是说,史书上记载了正德之人应该懂礼,不应随波逐流。诗歌应该反映“义”和“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和而和”的诗学观,而这与中国的儒学思想又很相近。《论语·学而》篇记载:“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33)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页。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是在懂得礼、义的基础上,达到的一种和谐。如何做到在知“礼”“义”的基础上,达到“和”,具体到诗学理念上,就表现为儒家对诗歌创作和批评提出的标准——“中和”。即诗歌可以揭露社会黑暗,对统治者可以有讽刺,但表露情感、批评要有一个度,不能超出统治阶级规定的礼法和道德标准,要“发乎情,止乎礼义”。

崔致远继承了这一思想,提出诗歌可以美刺,但又要运用不偏不倚的“中和”创作方法及批评方法。在此基础上崔致远比较看重《大雅》《小雅》的诗歌典范作用,认为诗歌应以“君臣礼乐为宏观”,(34)党银平:《桂苑笔耕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02页。要写出有教化意义的雅正内容,不然就会离经叛道。这一诗教观既是对《论语》中“知和而和”的继承,又是对唐朝“尊经”“载道”古文运动思想的一种吸收,在这一诗学观的指导下,崔致远的很多诗歌都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情绪又没有那么激烈,如《古意》《寓兴》等。

(二)崔致远反对“以文害辞”的诗学批评方法

崔致远在《真鉴和尚碑铭并序》中写道:“而学者或谓身毒与阀里之说教也。分流异体,圆凿方枘,互相矛盾,守滞一隅。尝试论之,‘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礼所谓言岂一端而已?夫名有所当。”(35)[新罗]崔致远:《崔文昌侯全集》,首尔:成均馆大学校,1972年,第125页。这里,他提出诗歌“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的批评方法,即评论诗歌时不要“断章取义”。这个方法是孟子诗学批评方法的继承,孟子言:“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36)金良年:《孟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23页。崔致远这里借用诗歌的批评方法来说明儒教与佛教虽如同“圆凿方枘”有本质的不同,但各有其价值,我们不能仅从字词看表面之意,而应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即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深究,看待它们的不同,理解文学作品时也应该深入、客观地挖掘其真实的思想。

由崔致远的诗学理念可以看出,崔致远无论是论诗歌的创作方法还是批评方法都与中国的儒学思想有很大关系。崔致远在唐朝生活了16年,受中国儒学思想影响很大,他在作品中常提到《论语》《孟子》《尚书》《礼记》《春秋》,他对这些作品熟读于心。而且在崔致远到唐朝之前,中国儒家传统的文学观念已经被介绍到朝鲜半岛。高句丽于372年设立太学,682年设立国学,以《周易》《毛诗》《尚书》《礼记》为教科书,并于788年规定由国家按三品统一考试,科目全为儒家经典,《论语》《孝经》《文选》为必考科目,这些科目的设定已经考虑到儒教与文学思想的重要性了。崔致远在唐朝需要参加科举考试,而唐朝科举考试制度中明经科则注重考核儒家经义,内容以几部儒家经典为主。

崔致远在中朝儒学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儒学思想,他被誉为“东国儒宗”“东方理学之宗”,(37)[新罗]崔致远:《韩国文集丛刊第1辑·家乘》,首尔:景仁文化社,1990年,第139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有的儒化诗学理念。他的诗学理念中有中国儒学的影子,但是他的诗歌评论又不完全是中国化的,从《真鉴和尚碑铭并序》可以看出,他的诗歌评论常常是用来评价儒、佛不同思想的,而且他的思想也不仅仅是儒家的思想,是儒、释、道思想的融合,是他所提出的“国有玄妙之道,曰‘风流’。设教之源,备详《仙史》。实乃包含三教,接化群生。且如‘入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鲁司寇之旨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周柱史之宗也;‘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竺乾太子之化也”(38)[新罗]崔致远:《韩国文集丛刊第1辑·檀典要义》,首尔:景仁文化社,1990年,第143页。的思想。因此,我们从其诗学理念中可以看到中国儒学思想的因子,但又不能将其等同于中国的诗学理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异域者的崔致远,在唐朝16年的生活经历,使其在对中国诗歌的学习与接受中,结合自己的经历及对诗歌的感悟,创作了大量具有中国元素的汉诗。其诗歌中频繁出现中国风俗、地名及人物,这些含有中国元素的汉诗,展现了其在唐朝的行迹及其对中国古人高扬生命价值观的赞赏。他的诗歌创作中中国元素的添加,使其诗歌艺术多元化。崔致远在对中国儒化的诗学理念吸收的基础上,提出“知和而和”的诗学观,反对“以文害辞”的诗学批评方法,使其诗学理念中含有中国诗学因子。其诗歌中含有大量中国元素是中朝文明交流的文学表现,中朝诗学的发展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长期互补、互进的交融关系,这些含有中国元素的诗歌为中朝乃至东亚各国友好交往提供了文献基础,对进一步了解唐诗的域外影响及中朝诗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都彰显出对崔致远诗歌中中国元素研究的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罗隐新罗诗学
清 李禅 行书罗隐七言诗句联
中国书法(2023年4期)2023-08-28 06:02:08
背诗学写话
罗隐:唐诗界的“吐槽狂魔”
意林彩版(2021年12期)2021-08-29 05:17:19
戴斗笠的石头人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娄新罗
宝藏(2018年1期)2018-04-18 07:39:24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扬子江诗刊(2017年1期)2017-01-17 06:25:11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天安新罗舒泰酒店正式开业
美食(2016年8期)2016-08-21 13:57:44
罗隐集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李定广先生《罗隐集系年校笺》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