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育史视阈下的中国文化自信述论

2020-12-17 08:13:57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外语文化教育

陈 放

中国的外语教育既是汉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是引进西方文化的一种双向教育模式。在中国外语教育史的发展历程中,外语教育充分体现了在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也充分印证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自信的发展过程。文化自信,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激荡和冲突中,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准确理解、充分肯定和欣赏,对自身国家、民族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构想和远景目标的科学判断,并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文化价值观的坚定信念,在实践中自觉主动地传承、维护、创新、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确保自身文化永远具有强大旺盛的生命力、战斗力、凝聚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中国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对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新中国成立以前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的自信,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先进文化的自信。(1)宋伟:《重建中国文化自信与大学新使命》,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30-31页。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9-240页。在外语教育发展的历程中,中国文化自信绝非一蹴而就,也是经历了一个发展演进深化的历史过程。中国文化自信是历史的产物,更是中国文化发展过程的集合体。本文依据李传松的《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中对外语教育史的历史分期,结合中国文化自信的历史发展过程,重点阐述从中国近代京师同文馆成立(1862年)到21世纪高校外语教育改革新举措实施与应用的历史演变轨迹。外语教育所传播的民族文化传统体现了国家与民族的灵魂与命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民族落伍的近代时期,处处受西方列强的左右,外语教育在抵制西方文化侵略,即在“全盘西化”的斗争中,艰难地走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道路上,不断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命脉。如今,总结并归纳外语教育发展的曲折历程,对于坚定中国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外语教育与外国人在华办学及其文化侵略

19世纪60年代,以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变道不变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兴起了洋务运动。1862年京师同文馆应运而生,主要培养外语翻译人才,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军事思想,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外语教育的开端。1869-1894年间,丁韪良被任命为京师同文馆总教习。他力图以美国学院制为模式,对京师同文馆的教学体制进行改革,增设了法语、德语、俄语,改革生源,重视实践,学以致用。这些改革虽然前所未有,但也暴露了其中西兼重的不彻底性,标志着西方文化逐渐输入,以经书、诗文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教育开始陷入危机。

京师同文馆开启了中国近代外语教育的先河,特别是自然科学馆的建立、观象台的建立、印刷所的开办等,但先进的西方思想背后暗藏文化侵略,这也对中国传统教育提出挑战。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京师同文馆不仅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译员和外交官,翻译传播了西方的科学文化,更奠定了中国外语教育的基石,推动了中国教育的革新。因此,要辩证地看待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京师同文馆的建立对清政府的军事、科技发展还是利大于弊,它的积极作用值得肯定。但从英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在清朝的大肆扩张来看,带来的文化侵略在劫难逃。其实,外国人在中国各地传教、办医院和学校、办报纸以及吸引留学生到国外学习等都是他们进行文化侵略的具体表现。在各种文化侵略的实施手段里,办学校可以说是最为帝国主义列强所关注的,通过教会或其他机构办起的学校称之为“教会学校”。

在鸦片战争以前,“教会学校”是外国传教士在我国沿海设立的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和中文的学校。1818年,最早来华的基督传教士——英国人玛利逊在马刺甲开设了一所英华学校。(3)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7页。1835年,“玛利逊教育协会”成立。该协会规定,凡中国儿童不论年龄、性别、籍贯,都可领到奖学金,并按学生需要提供住宿、衣服、书籍及津贴,如果家长同意还可保送到马来西亚、印度或欧美去深造。(4)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7-58页。1845年,美国长老会在宁波建立一所学塾,1867年迁往杭州成为育英书院,后来发展成为之江大学。(5)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8页。早期的教会学校规模很小,多数是附设在教堂作为传教辅助机构的初等教育性质的学校。而这些教会学校的学生或教徒多半是用金钱收买来学习或入教的,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他们信教、入教、传教。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教会学校的实质是有认识的——借宗教或教育之名,行侵略之实。

1877年,第一届“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召开。狄考文在大会上指出:“如果科学不是作为宗教的盟友,它就会成为宗教最危险的敌人”。(6)狄考文:《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大会记录》上海英文本,上海:上海美华书馆,1877年,第171-180页。因此,他极力主张应当通过教会学校来培养具有科学知识的神职人员,按教会的意图来歪曲现代科学。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上成立了“中华教育会”。该会规定每三年开一次全国基督教教育会议,讨论各地各教派教会学校的重大问题。此教育会的成立其实就是联合各教派、各地区所办的所有教育机构的力量,来控制整个中国教育,使中国人失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身份认同,从而为其侵略提供服务。1890年时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的美国人卜舫济认为教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为教会服务的牧师和教师,并通过这些人来控制中国的发展。此外,1893年在第一届“中华教育会”开幕词中,大会主席潘慎文(A.P.Parken)指出:“中华教育会的目的应当是打破中国人的骄傲和去掉中国人的惰性,使中国人接受西方文明”。(7)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57页。另外,德国传教士花之安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国基督教问题》中也强调:“中国固有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无论在宗教道德、组织和技术各方面都是不相容的,甚至中国旧有的艺术和音乐、图画等也要连根拔掉或彻底改造。他号召要使基督教文化来战胜中国固有的文化,不仅如此,他还主张让英语成为东方的语言等”。(8)转引自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61页。然而,面对这样赤裸裸的文化侵略,清政府不但不加以抵制和反对,反而还给帝国主义的教育侵略提供便利。1906年,清政府学部发布《学部咨各省督抚为外人设学无庸立案文》,允许外国侵略者随意在中国境内办学,不用向中国政府立案,各级政府不得随意干涉。(9)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6页。由此一来,就使教育侵略披上合法的外衣,而且使这些教会学校可以随意发展。西方传教士们认为,教育乃是传教最强有力的辅助手段,因此从一开始就努力在中国促进并发展基督教教育。

教会学校在华的办学目的是让更多的中国人传教、信教,让基督教遍及全中国,进而辅助帝国主义进一步打开中国国门,为其侵略提供便利。而国力衰退、经济发展滞后的清政府,无力阻挡帝国主义军队的坚船利炮,无法改变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命运,为了能“师夷长技以制夷”不得不先低头,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发展军事技能,也只能将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放到一边,先抓主要矛盾,尽快提升清朝的军事实力。

二、民国时期外语教育与中国文化觉醒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在教育方面撤销了清政府的学部,成立了教育部,由蔡元培任教育总长。1月19日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9月教育部颁布了《学校系统令》,又称《壬子学制》。这个学制的基本精神是要使教育符合新学制,规定高校有条件的可开设外国语。民国时期虽然政治动荡,内忧外患,但在高校外语教育领域,还是出现了一批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这也跟民国时期高校外语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学素养分不开,可以说,民国时期的外语教育具有浓郁的人文性。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此同时,在外语教育上也开始了一个由中国共产党兴办外语教育的新纪元。上海外国语学社是中国共产党兴办的第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也是党所办的第一所学校。中国的五四运动震撼了全世界,也引起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关注。1920年初,有一批去苏联接受俄语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传播十月革命精神,列宁派以维经斯基为首的工作组到中国了解实际情况,并访问了五四运动的重要人物。可见,五四运动的爆发不仅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更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组织的高度关注和认可。特别是得到苏俄共产国际的支持与帮助,也进一步激发了国人反对奴化教育的斗争,更是中国文化觉醒的表现。

“布宗教,开学校”是帝国主义对华进行侵略的方法之一。“宗教一方面是帝国主义昏迷殖民地民众的一种催眠术,另一方面是帝国主义侵略殖民地之探险队,先锋军”。(10)述之:《帝国主义与义和团运动》,《向导》1924年第81期,第74页。基督教教育作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种思想武器,在中国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中原形毕露,公然禁止学生参加爱国运动,蹂躏中国人民的学校,这些丑陋暴行激发了中国人民反基督教和反教会学校奴化教育的斗争。

1920年,上海《民华周报》“专刊”集中抨击基督教。“少年中国学会”在法国学习的会员李璜等联名写信向北京执委会建议,要求开除基督教信徒的会员。(11)张钦士:《国内近十年来之宗教思潮》,北京:京华印书馆,1927年,第184页。1923年10月,余家菊第一个提出“收回教育权”,反对宗教团体办学。1924年8月,以上海为中心,全国掀起了“非基督教运动”,并提出“收回教育权”的政治口号,引起广泛而强烈的反响。迫于全国人民大声疾呼的巨大压力,北洋政府在1925年11月16日正式颁布了在华设立学校认可办法。 主要规定:一是中国人参加学校的行政领导;二是取消关于宗教课程与宗教仪式的规定;三是平等对待中外教师;四是学校必须承认办学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而不是为了传教。(12)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84页。这一办法的颁布可以说将“反基督教”性质的收回教育权提升到了国家的层面,而不仅仅是自发的民众运动,也预示着帝国主义教会学校在中国推行的宗教奴化教育政策的瓦解和破产。

费孝通曾指出,文化自觉就是要认识自己文化的来源、文化发展的历史、文化特点和文化的走向,既要反对复古,也要反对“全盘西化”或者“全盘他化”。(13)费孝通:《文化自觉和而不同》,《民俗研究》2000年第3期,第28页。民国时期的高等外语教育坚持外语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特别是民国时期的高等外语教育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自觉。这主要表现在有代表性的名校上,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这些高等学校的外语教育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外语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民国时期外语教育的文化自觉也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大力倡导关系密切。蔡元培于1917年1月任北京大学校长,从此北京大学的外语学科发展也出现了新局面。1919年,北京大学的外国文学专业在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上着重突出中国文化自觉。除了像蔡元培这样的校级领导外,还有很多专家学者的大力助推。例如,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家曹靖华于1920年进入上海外国语学社,他主张外语学习要“两条腿走路”。(14)转引自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59页。

三、新中国成立后外语教育的务实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初,外国语学校归属外交部领导。为了摆脱帝国主义封锁,争取苏联援助,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党中央发出了向苏联学习的号召,外语教育率先响应,培养了大批俄语人才,满足了国家发展的需要。以北京外国语学校为例,1949年,根据形势和外事工作的需要,扩大招生,一是从京津各大专院校的外语系中挑选优秀学生举办速成班;二是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地区公开招生,进而使北京外国语学校走上了全面发展的道路。

要向苏联学习,就必须培养俄语人才,这就要求外语教育适应国家对俄语人才的培养需要,党中央决定成立一所专门培养俄语人才的学校。1949年10月,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正式成立,归属中共中央编译局。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的建立得到党和国家的支持与关怀,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了校名。1950年初,刘少奇副主席接见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科级以上干部,并指出中苏两国的合作前景广阔,大批苏联专家即将来华帮助中国建设,国家急需大批俄文翻译干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要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俄文人才和翻译干部,指明了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的办学方向。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等19所高等学校相继成立俄文系、科;中央各部以及各地党、政、军系统相继开办了俄文学校和训练班。这批学校和训练班对于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起了一定的作用。可以说,1949-1956年间,我国教育发展的道路主要是学习苏联。因此,我国外语教育中的俄语教育无论是俄语专业还是公共俄语教育都得到迅猛发展,这也加速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较好地适应了以引进苏联技术装备的企业为主的工业化进程对人才的需求。

陈毅元帅于1961年9月20日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给师生作的关于外语学习的报告中提到,“外国文是最容易联系政治的。我们可以读毛主席著作的外文译本,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的外文版,这都是很好地联系政治”。(15)陈毅:《语重心长谈外语学习——记陈毅副总理对外语学生的一次谈话》,《外语教学与研究》1962年第1期,第4页。“外语专家要懂得政治,也要有丰富的文化、历史知识”。(16)陈毅:《语重心长谈外语学习——记陈毅副总理对外语学生的一次谈话》,《外语教学与研究》1962年第1期,第5页。可见,中西方文化要相互借鉴,即使在全民学习俄语的热潮下,依然需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积极强调学习外语的热潮中,促进中外合作与交流,提高中国的外交地位等因素使中国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主体性。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急需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外语教育率先发声,一所所大中小学开设外语,外语学习蔚然成风;一批批学子走出国门,操起他国语言,探究异邦之长。自此,国人正视差距,拓宽视野,创新思维,奋起直追,拉开了全面改革开放的大幕。1978年,教育部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会上提出了《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这次座谈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基本确定了英语应该和语文、数学一样,被纳入基础教学阶段主要学科范围,大力发展英语教育,提升英语水平。1981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进一步强调了各地应该高度重视外语教学。1982年7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中学外语教育的意见》,强调学习外语的重要意义。198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一些措施的制定对强化英语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些措施的颁布与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外语教育的长足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出现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发挥外语教育的桥梁作用,联系起中外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以多维视角反省中国传统文化,审视世界文化,承认世界文化是多元并举、互为补充的整体格局,并力图通过痛定思痛的自我反省,突破框囿的大胆求索,为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做好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并进行全社会的动员和启蒙”。(17)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52页。1991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坚持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18)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1643页。

四、21世纪高等外语教育与中国文化自信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样化、文化多元化,以和平、发展、合作为主流,是各国人民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友好往来不断加强与加深的时代。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我国所承担的国际义务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使命都要求我国的外语教育要有更大的发展、更强的突破以及更多的创新。然而,外语教育的突破与创新绝不代表“全盘西化”、摈弃传统文化、遗忘民族精神,而是要更加坚定中国文化自信。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7页。在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外语教育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文化自信,不仅在思想观念上要高度重视,更要在外语教育实践中认真落实,特别是在中国文化导入和输出两个方面要尤为突出。现从较有代表性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改革以及与外语教育密切相关的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发展壮大两个方面加以梳理和阐释。

(一)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与中国文化导入

1987年,国家正式运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使英语在中国得到广泛普及,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复合型“高精尖”人才培养的需要,为突出高等外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自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势必如火如荼。自2013年以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翻译题目改动较大。由句子翻译调整为段落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科技成果、社会热点等方面,分值由原来占总分值的5%提高到15%。段落翻译不再单单考查学生单一语言技能,对学生的综合语言文化素养提出更高要求。(20)陈子欣:《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以翻译为载体的中国文化测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潜在影响》,《海外英语》2016年第6期,第105页。“翻译部分所占比重的增加和翻译内容的调整,体现了新时代发展背景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将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提到了历史的高度,并将考核的重点逐渐向多元文化背景下交际应用性能力转变”。(21)李旭:《将中国文化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10期,第231页。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考试的改革是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重新定位,它极大地提高了母语文化输出的力度。

可见,大学英语教学里中国文化导入开始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传统文化的作用再次得到确认和提升,它以独立的主体身份同西方文化相互吸收、碰撞。对此,高校教师应当紧跟时代潮流,在外语教学中积极导入中国文化内容,从表达到寓意等,多维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促使中国文化自信在高等外语教育中的进一步深化。

(二)孔子学院发展壮大与中国文化输出

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是以外语为传播媒介和沟通桥梁,向国外教育机构推广汉语和汉文化的一种教育模式。可以说其具有汉语与外语并行的教育体制,没有好的外语基础和沟通技能很难讲好汉语和汉文化知识。因此,孔子学院既是汉文化的走出去,又是西方文化引进来的一种双赢的教育活动。2004年11月,世界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2007年4月9日,孔子学院总部的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标志着孔子学院已成为我国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推广汉语最重要的载体。在孔子学院的带动和影响下,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直线攀登。外国媒体也纷纷报道孔子学院,《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媒体评价孔子学院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口的最好最妙的文化产品。(22)孔子学院总部:《孔子学院10年发展回顾》,《公共外交季刊》2014年第6期,第3-4页。

孔子学院在世界遍地生根,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充分体现。可以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一个国家拥有的文化软实力,决定了这个民族拥有的文化自信和尊严,决定了它具有怎样的文化和精神的创造力量。(23)杜浩:《“孔子学院”为什么“火”遍世界》,《宿迁日报》2020年1月5日。因此,孔子学院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进一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增强我国的对外沟通与交流的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机遇里,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全力配合国家倡议,推动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以汉语为桥梁,用文化去交融,增强中国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积极打造全球化的中华语言文化传播的知名品牌。

五、结语

任何民族都有其与他民族相区别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积累而成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中国外语教育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外部挑战,伴随历史足迹的发展和时代背景的变迁而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的。从中国外语教育史动态发展的视角,探讨中国文化自信的历史发展过程,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跌宕起伏的发展变化中,从被帝国主义列强的文化侵略到五四运动带来的文化觉醒对外语教育的深刻反思;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在21世纪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外语教育也在日臻完善,全面发展。这也表明,未来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需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高扬中华民族主体地位,树立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意识,与世界人民一道共享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猜你喜欢
外语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