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 李晓燕
【关键字】小学数学;错误;利用
教学中的错误,无论是学生还是我们教师自身的,都是宝贵资源,如果能巧妙运用,就能更好地启发学生,促使其更专注地投入到思考中。基于这一目标,教师在实际引导中就要抓住有用的错误资源,积极生成,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更多,逐步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下面,我就结合实际具体阐述错误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受到应试制度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以“题海战术”训练学生,借助大量的练习让学生机械、反复地练习,以求“熟能生巧”。然而,即便是这样的练习,一旦题目有所变化,学生还是无从下手,缺乏思考的灵活性,逐渐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就要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完善知识体系构建;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创新,在不断突破中挣脱瓶颈,实现素养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改变教学观念,从细微处着手,借助错误展开引导,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不断加深对知识要点的理解,与此同时提高思考的灵活度。以“相遇问题”为例,在教学完后我出示习题:在一条笔直的马路上,甲、乙两人相距100米,两人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70米/分,乙的速度是80米/分,5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题目呈现后,我突然想到在课前预设时将“两人相向而行”疏漏了,这使得学生在看到题目后,马上觉得“这题目设计得不好”“不知道该怎么做”。我审视着这道题目,看着学生的反应,原本想将条件加上去,但是转念一想:“为什么不能看作是一道开放题!”因此,我顺势引导学生:“请同学们小组交流,思考这道题应该怎么解决?”这时,我走下讲台,来到学生身边,主动倾听他们的想法,顿时心花怒放:
生1:这道题虽然没有说是“相向而行”,但我们可以假设他是这样的行走方向,那么5分钟后两人就相距(70+80)×5-100=650(米)。
生2:我认为是同向而行,并且甲在前乙在后,5分钟后两人就相距70×5+100-80×5=50(米)。
生3:我觉得他们也是同向,但我觉得应该甲在后乙在前,这样行走5分钟后他们就相距80×5+100-70×5=150(米)。
借助这样的设计,就能将原本小小的“错误”变成“金子”,帮助我们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挖掘其潜能。长此以往,就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学习信心的增长,逐步落实教学目标,促使课堂走向高效,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智慧。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上,通常都是风声鹤唳、滴水不漏,很大程度上不允许学生犯错。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转变观念,以一颗平常心看待错误,致力于和谐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出错、纠错中成长,获得相应的发展。
在教学“分数除以整数”一课时,课前我做了很多预设,将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都做好准备。课堂进行的过程中,我板书了这样一道题:4/9÷2,有了之前的学习,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2/9”。随后,我又板书了一道题:5/9÷2,要求学生自主运算,并点名学生上台板演。这时,一个基础薄弱的学生举起了手,我犹豫着要不要叫他,思考之后我邀请了他。为了防止他“出错”,我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当看到他写“”时,我觉得他肯定不会,我心里想劝阻,但想到学生好不容易上台答题,就放任其继续“出错”。但是,看着看着我发现竟然是自己“错”了。学生是这样解题的:这种做法丝毫没有错误,相比与其异曲同工的还要通俗易懂些。对于这位学生的表现我予以充分的肯定。虽然他平常调皮,学习基础薄弱,但并非一无是处,对于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一样会有独特的思考。这次以后,对于这类学生我都会充分挖掘他们的智慧,使得他们拥有自己的数学舞台,在自我展示的过程中体会到学科的魅力。
在教学中,作为一名引导者,我们要多一些耐心,善于挖掘宝贵的资源,为有智慧的学生喝彩,这样每一节数学课堂都不会枯燥。尤其是在教学预设外出现的资源,要在第一时间内抓住它,促使“错误”变成亮丽的风景线,更好地吸引学生。
错误作为一种资源,有价值之处并非在其本身,而在于运用到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纠正和辨析,使其从中获得启发,能更加灵活地解决问题。基于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灵活运用错误,带领学生辨析,在挽救教学尴尬局面的同时疏通矛盾,帮助学生完善认知。
在一次公开课上,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现在,要修一段800米长的马路,甲工程队每天能修20米,乙工程队每天能修25米,如果让两个工程队从马路两头往中间修,多少天能修完这段马路?我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对于这一题,学生没有思考多久,很快就得出结论,第一种是800÷20+800÷25;第二种是800÷(20+25)。随后,我就提问:这两种算式是否都正确呢?学生不假思索,马上回答“都正确”。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否定或者纠正,可让学生自己算一算,看两个算式的答案是否一样。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发现800÷20+800÷25得到的答案是“72”,而800÷(20+25)得到的答案是“17.8”。这样肯定有一种方法是错误的,当务之急就是找到哪一种是错误的,错因是什么?在这一环节,我开展合作交流,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辨析,得出自己的看法。之后,邀请小组代表汇报:
组1:我们组认为“800÷20+800÷25”是错误的,因为两个工程队的时间应该是工作总量除以工程队效率总和,而不是甲队的工作时间加乙队的工作时间。
组2:我们也认为“800÷20+800÷25”是错误的,因为从运算律的角度来看,这一运算并不能运用分配律转化成“800÷(20+25)”。
组3:我们的看法和之前两组一样,认为“800÷20+800÷25”是错误的,从结果来看,两队一起修路需要72天,但是分开修,“800÷20=40(天)”,甲队只需要40天,而“800÷25=16(天)”,这样一看简直就是笑话,两队一起修的效率竟然没有一队单独修的效率高!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对于学生错误不要急于否定,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借助错误展开教学,在促进生成的同时引发思考,鼓励学生辨析,在合作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答案,并且明白错因,以此深化理解,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总之,错误资源的运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落实到课堂上就能“变废为宝”,帮助学生审视错误,经历“发现—思考—纠错”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加深要点理解,完善知识体系,为长远的学科探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