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县马塘小学 陈海燕
小学生处于心理成长的初级阶段,也是形成健康心理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小学生在成长初期保持健康的身心,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对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探究,并通过叙事疗法及公平教育法完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格自信,战胜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处于心理成长的初级阶段,在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因此,多数教师在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时是以学科渗透的方式实现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心理健康认知,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丰富教学模式。部分小学除展开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建立心理咨询室,通过健康宣传的方式让小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目前并不明显,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有待提升。部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形成一定的体制,但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厌恶情绪,这与学生的性格及家庭环境等因素均存在联系。因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中,还需制定科学的教育策略。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叙事疗法完成对学生的有效教育。在教育时,教师设定活动主题,比如,让学生叙述生活中体现长大的故事,故事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同学可互相倾听成长故事。在心理教育课程上,教师应当将关键点放在学生的体验上,自故事中选择体现中心思想的内容,并通过访谈方法与学生进行问答。叙事访谈中利用重塑对话的技巧,能观察学生成长的主线故事及支线故事,让讲述故事的学生出现闪光点,帮助学生重塑自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学生会听取其他同学对他的印象,从而改变对这位同学本来的印象。在一位同学叙事结束后,其他同学也能自这位同学身上找到灵感,从而找到与自身一致的观念,使学生的情感认知进一步加深。讲述故事的同学得到大家的赞美后,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消除同学之间的隔阂。教师在其中作为引导者,让同学表达自己的梦想,并说出自己的行动计划,在这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学生能充分表现自我,让其他同学重新审视,建立起良好的学生关系,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在见证成长过程中,教师依旧可以利用叙事法中的定义式方法完成教育活动。在班会中,让学生家长在所有同学及家长面前讲解一些生活中能感动学生的小事,通过这种小事的描绘能让学生的内心触动。学生家长在几十秒的讲解过程中,学生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重视及爱护,家长在讲解结束后,让学生表达看法,学生也能在情景中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班主任教师也可回忆生活中的小事,这些小事的主角是班级中的学生,故事都能体现学生的成长经历,包括行为上及思想上的成长。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能感受到教师对自身的爱,从而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回馈给教师。通过这种见证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学生铺垫良好的印象平台,让学生能发现自身的闪光点。见证成长叙事课堂上,情感氛围较为浓郁,学生能在课堂上安静地倾听家长或者其他同学、教师的叙事,感受这些人讲述的成长故事,并在故事中感动,获得启发。对每个学生来讲,每个故事都是成长的经历,这种经历是悄无声息结束的,但每次的成长经历都存在变化。当学生重要的亲人或者同学讲述故事时,学生才能感受到他人的付出及关爱,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做得不对的环节,并认识到过去的事情都是自身成长过程,自身在成长的路上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分享成长故事,见证成长历程,教师与同学都能流下感动的泪水,此时的泪水都是成长的见证者。在心理健康课结束后,对整节课的思路进行分析,教师会观察到叙事法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具有较多的可取之处。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教育的本质应当是求知的过程,让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成为心理健康及道德素质崇高的人。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教书较为重视,忽视育人的价值。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教师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意义,并在学生成长的初级阶段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当将心理健康作为出发点,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尝试。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对自身的行为及思想进行思考,并认识到自身在心理上的弊病。教师通过案例指导等方式,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展具有直接影响,教师可通过主题班会教学的形式,对学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现阶段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自小便具有自我意识,表现为爱出风头的情况,也有学生怕被别人评论,形成两极分化的群体。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种心理问题,教师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鼓励学生向名人学习,树立为国家奉献的意识,这种情况能打消学生的顾虑,也能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并受到其他同学的好评,帮助一些胆怯的同学树立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沟通,若想与学生完成有效沟通,教师应当学会尊重学生,比如,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及劳动、学习成绩、隐私等。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师还需立足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在犯错误时,避免先入为主的理念对学生展开批评教育,而是应当立足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找到问题的切入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教师解决问题的正确性,避免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保持公平公正,避免偏袒学习好的同学,对每个同学一视同仁。教师应当认识到偏袒对一个学生的心理伤害,甚至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教师应当具有宽容心,针对成长中的小学生,应当理解学生的做法,宽恕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及时改变错误行为及思想。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让学生对教师的行为信服。部分教师向家长汇报情况时,可能会夸大事情,学生认为教师能随意夸大,以教师为“榜样”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工作重心是学科教育,学科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辅相成,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成果,这也是现阶段教育的大趋势。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情绪,教师应当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比如满足、快乐、幸福,避免在长期的教育中隐含消极情绪,适当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更为积极。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后感受成功的喜悦。通过这种公平、公正的教育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培养高素质的未来人。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心理状态及成长情况进行分析,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效果,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可通过叙事疗法完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成长,并与家长及同学等见证自身成长,从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也可通过公平公正的教育方法,完成跨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榜样作用,具有高素质的人格特征。